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整合区域资源,推进精益管理—— 西南分局新能源项目管理的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08-19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成毅峰 景雯 罗健   字号:[ ]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西南分局始终以创新为帆、以实干为桨,在“水、能、城”多元发展格局中破浪前行。自2013年涉足新能源市场以来,分局深耕细作十余载,截至2024年已成功中标新能源项目115个,合同额突破142.69亿元,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然而,新能源项目“工期短、数量多、分布广”的特性,也让分局面临着降低管理成本难、提高人力效能难、设备快速采购难、施工资源统筹难的 “四难”困境。

面对挑战,分局不等不靠、主动破局。2021年,首个新能源西北区域项目部应运而生,拉开了新能源项目区域化管理探索的序幕。历经4年实践,分局逐步构建起“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区域化管理布局,通过西北、东南、北方、四川四大新能源区域项目部的协同联动,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质变,为新能源项目高质量履约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同行业项目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破局:直面“四难”困境,探索管理新路径

回溯分局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历程,“快速扩张”与“管理适配”的矛盾曾一度凸显。随着项目数量从零星几个增至百余个,传统“一项目一团队”的管理模式逐渐“失灵”,四大难题如同“拦路虎”,制约着分局在新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以前每个项目都要配一套完整的管理团队,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的项目周期里,团队刚磨合成熟,项目就收尾了。”分局新能源业务负责人回忆道,传统模式下,组织机构冗杂重叠、跨项目协同性差,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更棘手的是,新能源项目对综合性、专业性人才需求迫切,但各项目间人才“各自为战”,沟通交流不畅,西北区域某风电项目曾因缺乏电气专业人才,导致设备调试进度滞后近半个月;而设备采购方面,因工期紧、采购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出现设备到场延迟,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资源统筹上,协作队伍局限于单个项目,资源利用率低,综合施工成本难以压降。

“必须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找到一条适合新能源项目的管理新路。”基于这一共识,分局班子团队经过多轮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以“区域化管理”为突破口,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管理架构,破解“四难”困境,推动新能源业务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构建:科学划分区域,分层级联动发力

区域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划分、高效协同”。分局按照“同一区域、相同专业、相同业主” 的原则,结合项目难易程度、盈利水平、体量大小等因素,科学划定区域项目部管理范围,确保资源调配最优化、管理效能最大化。

如今,分局新能源区域化管理格局已清晰成型:西北区域项目部统筹3个项目组,东南区域项目部管理2个项目组,北方区域项目部管理3个项目组,四川区域项目部管理3个项目。这种“区域统筹 + 项目执行”的架构,既避免了资源分散,又能精准对接不同区域、不同业主的需求。

在管理机制上,分局构建了“分局-区域项目部-项目组” 三级联动体系,明确各层级职能定位,形成“同轴共转”的管理合力。分局作为“利润管控中心”,发挥顶层设计作用,负责区域项目履约、生产经营全要素督导,从战略层面把控方向;区域项目部承担“成本控制中心”职责,对区域内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经营成本、财务资金、设备物资、党建等工作负总责,是区域管理的 “中枢神经”;项目组则以“现场执行单元”为定位,专注于完成现场施工任务,确保各项指令落地见效。

“以前项目遇到问题,得层层上报、多方协调,耗时又耗力。现在有了区域化管理,200公里内的资源2小时就能调配到位。” 北方区域项目部经理举例说,2024年新疆博州项目突发设备故障,区域项目部立即从相邻项目组调配备用设备,仅用5小时就完成更换,避免了工期延误。这种“上下联动、区域协同” 的机制,让管理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赋能:项目管理成效,高质量履约结硕果

经过四年探索,分局新能源区域化管理逐步成熟,在成本控制、管理效能、技术共享、市场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先进经验,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量换价”“资源统筹”是分局区域化管理降本增效的“两大法宝”。在采购环节,分局通过区域联合采购机制,凭借规模化采购形成强大议价能力,精准管控采购价格。2024年,西北区域哈密北风电、木垒风电项目通过钢筋“以量换价”,直接节约采购资金26.29万元;北方区域则抓住钢筋市场价格低谷期果断锁价,一举节省采购资金435.5万元。设备物资统筹调配同样成效斐然。各区域项目部设立专门的设备物资管理部门,对区域内项目的设备、主材、周转材料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截至2024年底,通过设备跨项目调配、主材合理节约等方式,累计节约资金876.52万元。东南区域宕昌项目组进场时,正是借助区域资源统筹优势,迅速从钦南那思项目、陇西项目调集协作队伍,仅用3个月就实现升压站封顶,5个月完成103公里送出线路贯通,创造了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宕昌速度”。

人力成本的有效压缩,更是区域化管理的“亮点”。通过盘活人力资源、实现跨项目共享,分局在新能源产值大幅增长的同时,管理人员占比仅小幅上升。2020 年,分局新能源项目产值6.75亿元,管理人员占比15%;2024年,产值增至13.2 亿元(增长 96%),管理人员占比仅升至 20%(增长5%),人力效能提升显著。此外,区域内项目手续办理、专项验收由专人负责,凭借“熟悉流程、熟悉人员” 的优势,大幅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在管理质效提升上,区域化管理的 “协同效应” 无处不在。新项目中标后,区域内项目可相互借鉴合同谈判经验、变更索赔思路,为项目履约“铺路搭桥”;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区域内经验丰富的经营人员集中编制目标成本、分包切块方案,让项目快速“起跑”;分包管理方面,区域项目部按工序建立分包商资源库,对分包商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评价,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当地分包商,又通过统一调配控制了分包价格,降低了实施成本。针对履约中的“疑难杂症”,分局构建了“三级对接”机制:项目组对接业主项目部解决现场问题,区域项目部对接业主项目公司攻克疑难问题,分局领导对接业主高层解决“卡脖子”问题。

“技术不独享,成果共分享”,是分局区域化管理在技术领域的核心理念。为减少跨项目适配成本,分局统一制定了方案标准模板、施工工艺流程、安全准则等,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成果,在各区域项目推广应用。同时,搭建区域级管理平台,统筹进度管控、安全监管、应急响应等工作,打破了单项目 “信息孤岛”,实现了跨区域经验共享与问题联动处理。在科技创新方面,分局针对同区域、同类型项目的核心技术难题,统筹区域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区域互带、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截至2024年,分局新能源项目共获得省级工法4项、省部级QC成果8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4项工程获评省部级优质工程奖,建设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干一项工程、立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这是分局在区域市场开发中始终坚守的理念。通过优质履约,分局实现了“以点带面、滚动开发”的良好局面。以新华水力发电公司博州三标项目为辐射点,分局凭借过硬的工程质量和高效的履约能力,成功中标博州五标项目;以国家电投木垒风电项目为基础,进一步拿下国家电投哈密风电、哈密光伏等项目。仅国家电投一家业主,分局就累计获取76个项目,成为业主信赖的“合作伙伴”。为推动区域市场持续拓展,分局还建立了“区域项目经理双责制”,明确区域项目经理既要管好项目履约,也要负责区域市场开发、客户维护。各区域项目部对辖区内新能源项目及业主进行深度跟踪,从项目前期手续办理阶段就主动对接,到招标阶段开展多级营销,确保市场营销 “全过程、无死角”。

新能源项目专业性强但单一,亟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分局以区域化管理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兼具专业技术、生产指挥、沟通协调、手续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家组传帮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分局组建由资深工程师、项目经理组成的专家组,定期深入各区域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通过“师徒结对”“技术讲座” 等形式,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同时,通过科技成果输出、跨项目工作交流、对标学习、现场考察考核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截至2024年,分局已通过区域化管理培养电气专业人员23人,为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十余载深耕新能源市场,四年探索区域化管理,分局以创新破局、以实干作答,走出了一条“整合区域资源、推进精益管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分局将继续围绕“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大要素,贯彻“一切工作到项目、一切聚焦干项目”的思想,持续深化区域化管理探索,打造懂经营、善管理、通技术、会沟通、强执行的管理团队,以全新姿态在新能源产业浪潮中破浪前行,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四局智慧”和“四局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