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正能量】闫振荣:大地“测”量师,初心“勘”验人 |
|
|
|
晨曦微露,湖北大地尚未完全苏醒。尽管此时北方已渐入秋凉,但南方的湖北依旧暑气蒸腾,灼人的热浪早早地从地面升起。他俯身于滚烫的混凝土路面上,脸颊几乎贴紧地面,专注地调整着全站仪。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在镜头上短暂停留又迅速蒸发——这幅画面,正是他二十余载测量生涯里寻常一天的缩影。 他是一名大地测量师,更是一位初心“勘”验人。二十三年来,他用双脚丈量祖国山河,用仪器上的每一道刻度,不断勘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忠诚。 “测”量山河:脚步写就的无字誓言 “地图上的每一条线,都是我们用双脚踩出来的”。这是闫振荣时常向同事们强调的话,也是他职业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从2005年怀揣理想走出校园,踏入中国水电四局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与祖国的山川江河紧密相连。初到工地,尽管满腹理论,但现场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与紧迫的工期,还是给这个年轻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他至今清晰记得首次独立操作全站仪时的情景。手忙脚乱地对中、整平,原本进展顺利,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却让数据瞬间失真。雨水模糊了镜片,泥泞困住了双脚,正当他不知所措时,老测量员那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告诫在耳边响起。那一刻他明白,测量不仅是技术,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份认知在浙江滩坑水电站的建设中得到深化。浙南陡峭的山岭间,他白天攀爬百米边坡定位坐标,夜晚在临时板房里核对数据至凌晨。无数个夜晚,陪伴他的只有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和山间呼啸的风声。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主导完成的引水隧洞贯通误差被精准控制在毫米级,真正体会到“测量是工程的眼睛”这句话的千钧重量。 转战四川大渡河泸定水电站,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这里不仅有复杂的地质环境,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一次,山体滑坡阻断了既定测量路线,工期迫在眉睫。闫振荣主动请缨,带领小分队负重绕行数十公里。荆棘划破工装,汗水浸透背包,他们硬是在绝境中开辟出新路径。在进行关键部位测量时,传统方法在复杂地形前束手无策。那段时间,他彻夜查阅文献、请教前辈,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创新测量方法,攻克技术壁垒。凭借卓越表现,他正式担任测量队长,带领团队建立起精密的平面控制网,成功解决大渡河峡谷高边坡变形监测难题,赢得各方高度评价。 “勘”验初心:毫厘之间的党性考验 “选择了测绘,就是选择了挑战,选择了奉献。”这是闫振荣常挂嘴边的话,更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行动自觉。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西北戈壁到西南群山,从水利枢纽到铁路干线。仪器旋钮被岁月磨得锃亮,脸庞在日晒中变得黝黑,唯有胸前的党徽始终熠熠生辉。 在南水北调沙河渡槽项目中,他扎根现场三年,收集分析上千组数据,最终凝练成《南水北调沙河梁式渡槽预制和架设安装测量及质量控制》论文,系统地解决了预制质量控制、架设安装精度等关键技术难题,为类似工程树立了标杆。 2015年,衢宁铁路前期测量任务中,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面对15公里复杂地形,他们创新采用“分段合龙、交叉复核”工作法。在最后48小时冲刺阶段,他持续工作35小时,用掉6支记号笔,标注出287个关键控制点,最终提前3天完成控制网布设,为后续施工抢得宝贵时间。最后荣获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所有的光芒万丈,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跋涉。在云南龙江水电站的攻坚阶段,他连续八个月坚守工地。女儿生日那天,他只能在深夜通过模糊的视频信号看着孩子许愿。当女儿把画作凑到镜头前——画里穿着工装的爸爸站在高高的山上,工装胸口特意用红笔画了个小圆圈——那一刻,这个在野外吃尽苦头都不皱眉的汉子,瞬间湿了眼眶。 精准报国:山河为证的不变忠诚 这些冰冷的数字,在他眼中有着温度——那是无数个日夜坚守凝聚的热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表白。在易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他将传统测量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参与编写的《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测量工法》和《提高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开挖平整度QC小组》成果,使地下厂房开挖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22年,他在易县抽蓄电站劳动竞赛中荣获“优秀个人”,次年再获“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2024年,闫振荣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在承担引江补汉水利枢纽工程测量领航重任的同时,他成功通过国家一级建造师考试,实现从技术专家到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华丽转身。在引江补汉工程中,面对部分地形传统测量手段难以实施的情况,他果断引入无人机测量技术,通过空中航拍和三维建模,将测量效率提升40%,精度提高到新高度。在他带领下,团队在水网公司测量大比武中荣获三等奖。 当朝阳映照引江补汉工程现场,闫振荣正指导年轻测量员进行日常作业。他手持全站仪的姿势,仿佛钢琴家轻抚琴键,每个动作都凝聚着二十年的功力。 转行而来的小李至今记得,第一次野外作业时操作失误导致仪器故障的慌乱。闫振荣没有责备,而是带着他逐个部件排查,边操作边讲解:“设备再先进,人始终是主导。了解它的脾气,才能成为它的朋友。”三个小时的耐心指导,不仅修复了仪器,更修复了一个年轻人的信心。 刚毕业的小王则从师父身上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一次测量定位因计算失误产生偏差,小王急得满头大汗。闫振荣轻拍他的肩膀:“测量如人生,总有起伏。重要的是从跌倒处站起来时,能带走经验。”他从基础公式讲起,用自己初入行时的类似经历安抚小王,最终共同找到问题根源。 为提升团队整体水平,闫振荣定期组织培训,授课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前沿技术、仪器维护与复杂地形应对等多个方面,他总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他创建的“问题台账”记录着每个成员的技术短板,针对性地制定提升方案。如今,这个团队已培养出6名技术骨干,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 当他指导年轻人在无人机操控屏前分析三维点云数据时,总会想起2005年滩坑水电站那个在暴雨中奋力保护仪器的青年。从传统测量到智能测绘,从技术员到领航者,变化的是技术与岗位,不变的是“工程未毕,测量不休”的信念。 在新时代征程上,闫振荣依然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数据诠释着不变的誓言,用精度定义着共产党员的忠诚。他是大地的“测”量师,更是初心的“勘”验人——以山河为卷,以汗水为墨,在神州大地上继续描绘着精准报国的壮美画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