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正能量】安全刻寸心,步履量戈壁:王小军的退休答卷 |
|
|
|
秋季的若羌,戈壁滩的风裹着凉意掠过项目部围墙时,安全环保部主任王小军已经扎进了办公室。他熟练地套上反光背心,把安全帽的帽带紧了又紧,最后捏起一只新口罩按在脸上,对着手机镜头扯平边角——这是他跑现场多年的习惯。“交通洞、通风洞里粉尘大,口罩得戴严实,不然得吸一肚子灰。”他回头跟门口等着的小何喊了一声,抓起手电筒就往工地走,背影在晨光里绷得笔直,全然看不出是快退休的人。 半小时后,交通洞洞口的鼓风机还在嗡嗡作响,王小军已经深入掌子面检查支护情况,手电筒的光束在岩壁上扫过,他时而驻足摸一摸支护钢拱架的焊点,时而蹲下身查看安全设施检测情况,脚步轻却稳,每一步都踩在老经验攒下的关键检查点上。洞里的粉尘混着机械油污的味道扑面而来,说话都得提高嗓门。“小何,你过来看!”王小军的声音瞬间沉了下来,“杂物堆在通道上,万一有人扛着材料过来,转身就撞着;电柜门不锁,要是有人误碰,后果更不敢想!赶紧安排人员收拾,现在就来清,电柜必须立即上锁!”他蹲下身,伸手把电柜门轻轻合上,手指在锁扣上摸了摸,语气里没带半分商量。 直到近午,王小军才从通风洞走出来又去道路转了一圈,最后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记上:“交通洞通道杂物堆积、电柜门未锁,要求施工队1小时内清理完毕,电柜锁具下午前换新检查。”他的指尖在笔记本上划过,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油污,那是常年泡在现场留下的印记。记完后,他把本子装进口袋,对着现场负责人说:“你盯着施工队整改,清完杂物和电柜锁好后拍照片给我,别等我回头查还没弄利索。” 例会“黑脸”:安全红线绝不松 每周一晚上的安全周例会,是若羌抽蓄项目各施工队最“怵”的时刻——王小军的发言里,从来没有“人情话”。 有次例会上,施工队队长老项刚笑着说“这周进度能……”,就被王主任打断了。“进度能超是好事,但安全不能落。”他把一叠照片“啪”地放在会议室的投屏上,照片里的场景让老项的笑容瞬间僵住:有工人没按规定正确系安全带站在脚手架边缘,临时配电箱的门敞着,电线还露在外面。“老项,这事儿我跟你提过三次了吧?你总说‘下次注意’,真等出事了,有‘下次’吗?”王小军的声音陡然提高,眼神扫过在场的人,“之前看了那么多警示案例,就因为工人没系安全带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来,家里俩孩子还等着上学,这后果你们谁扛得住?” 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声音,老项的脸涨得通红。王小军却没停下,翻开笔记本继续说:“要赶进度可以,但得按规矩来。第一,每天上工前必须做安全交底,当天的风险点讲透;第二,配电箱必须上锁,钥匙让专职电工管理,谁私自动就罚谁;第三,脚手架每天查一次,松了就停用。这三条,我接下来会盯着查,再违规,不管找谁来说情都没用!” 散会时,老项主动留下来,挠着头跟王小军解释。王小军的脸色缓了些,从抽屉里拿出问题本递给他:“我不是要卡你进度,是怕你们出事。这安全都有标准,让队里人都学学看看,有不懂的找我或者找安环的其他人问问。” 这样的“黑脸”时刻,在王小军的工作里数不清。有次高风险作业不太合规,他接到消息后,没叫别人,自己叫上司机就往现场赶,在作业面现场站了整整两个小时。夜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他却没挪一步,直到负责人过来保证“马上停止作业整改,一切按规范来”,他才转身离开。“只要我还管着安全,就不能让违规的事儿发生。”他后来跟部门的人说这话时,语气里满是执拗。 标准引路:“大小王”搭档筑防线 王小军管现场是出了名的“严”,而办公室的王栋管内业是出了名的“细”,项目上的人都叫他们“大小王”——大王跑现场抓隐患,小王坐办公室理台账,俩人搭档着把安全管理拧得紧紧的。 刚接任安全环保部主任时,王小军发现各施工队的操作流程特别乱,有的工人连“高处作业要系双钩安全带”都不规范。他立马拉着王栋一起梳理:自己跑遍各个工种的作业面,记下每个环节的风险点;王栋则对着规范条文,把这些风险点整理成可落地的流程。 为了让安全落地,王小军还搞起了“现场教学”。他会在洞口把工人叫过来,拿着手册里的照片对照现场设备讲:讲到“洞室粉尘防护”,他就让人当场尝试不同口罩的效果;讲到“机械伤害急救”,他拿着模拟道具演示怎么扎止血带。王栋则在一旁帮着发手册、记签到,俩人配合得格外默契。“光让大王一个人跑不行,我得把他现场的经验变成内业的规范,这样才能传下去。”王栋后来跟人说。 之前中核集团搞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大小王”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王小军带着生产部的人把各项评审要素分到每个作业面,每天跑完现场就把隐患记录交给王栋;王栋则熬夜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台账,有不清楚的地方,哪怕是晚上十点,也会打电话问王小军:“王主任,交通洞那段的支护检查记录,你再跟我说说细节?”有次发现施工队的台账记的不规范,小王加班到半夜,把过去半年的记录重新核对了一遍,直到每一条都符合标准。最后项目顺利通过二级达标评审时,专家组特意提了句:“你们的现场操作和内业台账能对应上,看得出来管理很扎实。”王小军听了,回头跟王栋笑了笑:“还是咱俩搭档得好。” 退休交接:把“现场经”留给项目 离退休还有段时间,王小军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不是行李,是记了一年的现场笔记。笔记本里记满了交通洞、通风洞的隐患点。他把笔记一页页翻给王栋看,指着上面的划痕说:“这是上库下坝路的拐角,视线不好,得让施工队加个反光镜。” 退休前最后一天,王小军没去办公室,而是又去了趟现场。他走在交通洞里,脚步比平时慢了些,时不时停下来摸一摸岩壁,跟遇到的工人打招呼:“以后上工记得戴口罩,交通洞深处粉尘大。”走到交通洞出口时,他碰到了来送台账的王栋,俩人站在洞口聊了会儿。“我走了以后,现场的这些‘老毛病’你得多盯着,有拿不准的,就翻我那本笔记。”王小军拍了拍王栋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叮嘱。王栋点着头,把刚整理好的“现场隐患排查清单”递给他:“王主任,你看这个,我照着你的笔记整理的,以后我就按这个查。” 离开项目那天,王小军没让太多人送。车子开出项目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交通洞、通风洞洞口隐约可见,那里曾留下他无数个带着黑口罩的身影,也曾回荡过他跟施工队“红脸”的声音。 如今的若羌抽蓄项目上,“大小王”的故事还在传。王栋每次跑现场,都会带着王主任留下的笔记,遇到隐患就对照着查;施工队的人看到他,总会问一句:“小王,大王最近怎么样?”而王栋总会笑着说:“大王在家挺好的,他留下的‘现场经’,我们还得照着做呢。”那本记满隐患的笔记,成了项目安全管理的“传家宝”,而王小军“铁面护安全”的初心,也跟着这本笔记,留在了戈壁滩上的电站里。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