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孔祥虎:躬身岁月筑雄坝 山河为卷绘安澜

发布日期:2025-08-22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靳羽茜   字号:[ ]

车辆停在陕西东庄水利枢纽工程804平台,我正要下车,司机师傅提醒道:“小姑娘,那个穿灰色工装、戴黑墨镜、拿着对讲机的就是孔祥虎主任。”

我道谢后快步上前:“孔主任您好,我是……”

说话间,他手中的对讲机响起:“孔主任,孔主任。”

他立即回应:“讲。”

短暂通话结束后,孔主任利落地一挥手,“走,先进坝段。”他边说边推开安全闸机,却忽然在入口处停下,从旁边纸箱中拿出一瓶水递给我,“带上,坝上晒,补充点水分。”随后便领着我朝坝段处走去。

作为东庄水利枢纽的“生产大管家”,孔祥虎不断切换对讲机与电话指挥协调现场施工,在各个坝段步履不停地穿梭,裤脚永远是沾着现场新鲜的或早已干涸板结的泥点,工装胸前与袖口总是浸染缆机设备上不慎滴落的机油,他眼神锐利紧盯每个环节,精准调度着大坝的每一根“神经”。

钢筋铁骨铸平凡 精准操作守初心

1999年,孔祥虎来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谈及加入水电四局的原因,孔祥虎回忆道:“来到这里,首先是因为我父亲这位老四局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有我自己对水利事业的一份热爱。记得当年得知被分配到三峡这项宏伟工程时,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那是至今难忘的。”说着,他从手机相册里调出他小时候与父亲的合照,如今的他,站在大坝上指挥若定时那微蹙的眉峰,与人交谈时那份沉静而专注的神情,甚至那件沾着尘灰的工装穿在他身上的样子——都仿佛跨越了时光,与照片中的父亲悄然重叠。

在三峡这座超级工程里,孔祥虎担任着最普通的钢筋工,看似基础,却是擎起这座巍峨大坝不可或缺的骨架。

刚刚步出校园的他,虽然书本上的力学公式、施工规范熟稔于心,但第一次真正站在轰鸣的工地,面对纵横交错的钢筋丛林,手中厚厚的图纸与现实复杂的结构之间,仿佛出现了一道需要亲手跨越的鸿沟。如何将理论中标准的钢筋型号、间距要求,精准地转化为一道道扎丝、一个个焊点,对他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清楚地意识到,从课本到实践,还有很长一段需要躬身摸索的路要走。

“我的师傅是当时工地里看图纸看的最好的,跟着他我才算把看图的真本事学到了手,他严苛的标准,就是我进步的尺子。”

白天孔祥虎跟着师傅泡在现场,一根钢筋一根钢筋地对照,晚上把那些复杂如天书的钢筋大样图铺了满桌,反复推算、勾画,将师傅的每一句点拨嚼碎了、消化掉,直到每一根钢筋的走向、弯钩和搭接都深深地刻进脑海里。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白加黑”,他完成了从只能看懂平面尺寸的学徒,到能独立完成复杂钢筋放样与计算的班组骨干的蜕变。

如今,他也成了那个说“再看一遍”的严厉师傅,成了那个在陪徒弟核算数据的领路人。

“现在他们已经又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新项目了,但让我最欣慰的是,他们都没有离开水电这一行。偶尔在朋友圈上看到他们发的动态,背景从泾河换到了雅砻江,但不变的是那一身工装和那股子钻研的劲头。”孔祥虎说道,脸上漾开对徒弟们的牵挂,更有一种薪火得以相传的踏实与自豪。

一丝不苟除隐患 万无一失固根基

2003年,是孔祥虎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那一年,他将专注了多年的技能与经验,悉数投入到一项更为沉重而神圣的使命中——安全管理。

这条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其足迹清晰地烙印在中国水电发展的版图之上。他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峡起步,在高原峡谷中初识安全管理的千钧重量;继而转战拉西瓦,在更复杂的施工环境里锤炼风险预控的敏锐直觉。随后,他的战场南移至金沙江畔,在规模空前的溪洛渡水电站,将安全管理体系打磨得日益精细。最终,他站在了世界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洪流中,在这里,他所守护的已不仅是一项工程,更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国之重器的万无一失。

“安全带一定要系好!”

“隐患不排查,等于放虎归山!”

……

这些话他走到哪说到哪,早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轰鸣的坝基基坑、高耸的栈桥之上,只要看到有人登高作业、靠近临边,这些提醒就会条件反射般地从他口中传出,声音洪亮,不容置疑。

他常说:“隐患无大小,只分有和无。以百分之百的严谨,去杜绝万分之一的风险,才是对大国重器最坚实的支撑。”无数个深夜,他打着手电筒复检重点区域,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在施工一线,他常常手持检查表,穿梭于钢筋丛林与轰鸣的施工廊道,小到一颗松动的螺栓、一处未规范佩戴的安全帽,大到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高边坡的支护监测。他顶着强噪和高温,紧盯每一个吊装环节,反复确认安全措施;在各项施工作业面前,他坚持“条件不具备绝不推进”,严守安全红线。

累计识别并消除各类大小隐患三千余项,实现隐患整改率100%;

创新安全教育,项目人员安全准入考试通过率与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

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压力无缝传导至每一个班组、每一名作业人员……

这是孔祥虎以兢兢业业的坚守和细致入微的行动,守护着工程的安全底线。

“最大的荣誉不是获奖,而是看到每一位工友平安下班的笑脸。”他说道。

从金沙江畔到白鹤滩上,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安全大于天”的敬畏。他的青春岁月,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大坝中,在一次次隐患排除中,化为了大坝的坚不可摧,化为了江河的安澜长流。

运筹帷幄提效能 攻坚克难保节点

生产离不开安全,安全离不开生产。生产与安全,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自2023年至今,孔祥虎始终扎根在生产一线。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基坑深处、浇筑仓面、缆机平台这些关键作业点上,并非简单地“盯着进度”,而是以生产为抓手,将安全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环节。

“刚开始负责生产那会儿,心里就像一直悬着一块石头,总是不踏实,晚上根本睡不沉,经常凌晨5点左右醒来,要给前方值班人员去个电话,听到那边说‘一切正常’,我这心才能暂时放回肚子里。”孔祥虎回忆道。

2024年是大坝混凝土浇筑的高峰年,也是深孔复杂结构施工的攻坚之年。面对八十万方混凝土浇筑量、百米级坝体爬升、六大孔口金结施工等重大施工挑战,孔祥虎带领团队采用“一条龙”浇筑管理,使混凝土生产、缆机运输、仓号浇筑等各环节紧密相扣,并明确各工序的效率标准,助力大坝混凝土生产、浇筑效率稳步提升。还顺利完成大坝浇筑高度正式突破100米大关、大坝浇筑突破100万方等关键节点。

同时,在东庄,每天下午4点的生产协调碰头会,是雷打不动的规矩。现场多工种、多工序深度交叉、立体作业,安全风险大。会上要逐一明确次日乃至未来几小时的作业区域、机械设备和人员动向,将潜在的时空冲突、资源争夺和安全风险,全部摆在桌面上,在图纸上划出清晰的“楚河汉界”,最终形成一张无缝衔接、高效协同的作战图,确保复杂的交叉作业忙而不乱、万无一失。

不仅如此,为彻底攻克缆机吊运存在的视觉盲区这一老大难问题,孔祥虎创造性提出了“一、二坝段交叉上升、错位浇筑”的施工方案。他指挥两个坝段异步攀升,刻意形成稳定的作业高度差,巧妙地化僵局为通途。施工人员利用较高的二坝段作业面作为空中支点,顺畅地调运混凝土入仓,同时将开挖渣石精准吊出,一举打通了物料周转的“任督二脉”,使盲区不再成为制约进度的瓶颈。

“生产管理嘛,就是得面面俱到。要精准把控从原材料、设备、人员到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从宏观的资源统筹、进度协调,到微观的质量控制、安全落地。真正的生产管理,就是在千头万绪中理出最清晰的脉络,在万象纷呈中守住最核心的底线。”孔祥虎形容道,语气充满了历经鏖战、攻克难关后的胜利欣慰和如释重负。

采访尾声,谈及家人,孔祥虎说的最多的还是“亏欠”二字。

“干水电的都是这样,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很少,好的时候一年能回一次,碰上工期紧再想回家就难了。”他说话时,眼中饱含温存却也写满缺席的遗憾。“好在妻子和孩子一直特别支持我——没有他们,我走不到今天。”

2025年是冲刺下闸蓄水的决胜之年。

“忙,是必然的。千头万绪最终都要归结于那‘临门一脚’。但我相信,”孔祥虎望着眼前已初具磅礴气势的坝体,语气平静却目光灼灼,仿佛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已清晰勾勒于眼前,“就像相信我们过去克服的每一个困难一样。这座大坝,一定能按时、保质地锁住江水,交出那份我们早已承诺的圆满答卷。”

夕阳为巨大的工程现场镀上一层金光,他转身再次走向现场,身影逐渐融入忙碌的人流与轰鸣的机械声中。那份“相信”,不再是口号,而是化作了脚下坚定的步伐,化作了接下来无数个日夜的精细筹划与全力以赴。决胜之年的序幕,正由他们亲手开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