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寸功之力,静绽山间——记黄龙项目部的“苔花”力量

发布日期:2025-10-20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在陇原大地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支77人组成的建设队伍,他们像极了扎根岩缝的苔花,没有牡丹的夺目,却以坚韧的根系深扎山野,用各自青春光阴在崇山峻岭间筑起通途,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绽放属于建设者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那是对工程质量的执着,对百姓期盼的回应,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第一簇苔花,开在图纸与工地之间

“图纸上这处钢筋间距得再核对,浇筑时必须盯着振捣到位!”傍晚六点,技术员陈彬已经拿着图纸站在0号路施工段,安全帽下的眼睛布满红血丝,这是他刚到黄龙项目部时的日常状态。彼时项目正面临管理人员短缺的困境,工作面却铺开了好几个,陈彬一人身兼数职,既是研究图纸、优化方案的技术员,还要对着密密麻麻的参数反复演算;又是把控质量、组织验收的质检员,每道工序都得蹲在现场核对标准;还是紧盯浇筑、保障安全的施工员,混凝土浇筑时要全程旁站,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精神始终紧绷着,生怕哪个环节出纰漏。”陈彬回忆道,白天在工地连轴转,晚上回到宿舍还得整理验收资料、梳理次日计划,焦虑得经常失眠。直到一个月后,随着对项目整体流程的熟悉、与同事配合的默契,加上自己始终保持“多沟通、多询问”的态度,遇到图纸疑问就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现场管控有难题就和施工队一起商量,他才慢慢找到节奏,手头的工作逐渐游刃有余,彻底融入了这个忙碌却温暖的团队。

真正让陈彬感受到“并肩作战”力量的,是《提高水泥稳定碎石一次验收合格率》QC小组的组建与推进。“当时之所以搞这个QC小组,一方面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直接影响后期路面寿命,一次验收合格能避免返工、节约成本、保障工期;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公司质量方针,想主动攻克山区环境对建材质量的影响难题。”陈彬解释道,山区气候潮湿,水泥稳定碎石的含水率、拌合均匀度都难把控,初期试验时合格率一直不理想,要是解决不了,不仅影响0号路进度,还可能给后续施工埋下隐患。

作为QC小组的核心成员,陈彬和团队成员立刻投入攻坚:白天在实验室做配比试验,从水泥品种、骨料级配到拌合时间,一遍遍调整参数,记录的数据写满了三本笔记本;晚上则聚在办公室分析数据、查找问题,经常不知不觉看数据到深夜。有次为了验证新的拌合温度控制方案,大家从下午一直忙到凌晨两点,饿了就啃泡面,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难忘的是有天晚上,我们终于找到影响合格率的关键因素,拌合时的温度波动,当时大家都特别激动,感觉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陈彬笑着说,团队里每个人都毫无保留:老技术员分享经验,年轻成员主动承担数据统计,连施工队的师傅都来提建议,正是这份“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凝聚力,让QC小组的工作事半功倍。

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水泥稳定碎石一次验收合格率大幅提升,课题汇报成果还拿到了青海省质量协会一等奖。陈彬至今记得,为了准备材料,团队连续一周加班到深夜,有人家里有事却依旧准时到岗,有人感冒发烧还抱着资料梳理逻辑。这些默默付出的瞬间,让他更加坚信:“再难的挑战,只要团队一条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

在黄龙项目部有太多和陈彬一样的技术员。他们就像一朵扎根工地的苔花,在图纸与现场的穿梭中、在问题与挑战的攻克中,默默绽放着自己的力量,也用这份坚守,为黄龙项目的高质量推进添砖加瓦。

第二簇苔花,绽在工地的巡查路上

“临时用电检查马上要开始了,各队提前整改!别再出现重复问题,比如封堵不到位、相序颜色错配、跨接线松动、一闸多机、PE线虚接、线路标识缺失、检查记录漏填,还有重点消防部位的电箱必须上锁,电缆要么套管要么架空,这些都是底线!”年近四十的安全环保专员高冠军站在黄龙项目0号路工地上,对着对讲机反复叮嘱,声音里满是不容马虎的坚定。

他背着装着验电笔、万用表的工具包,裤兜里的巡查清单上,“临时用电专项排查”几个字被圈了又圈,密密麻麻的点位标注,是他提前一晚熬夜梳理的重点。作为项目部资历最深的电工兼电力安全专员,高冠军的劳保鞋不到三个月就磨破了鞋底,毕竟每天要在工地里来回穿梭近15公里,步数常破3万。

他的巡查路线早已刻在心里,却从不敢有半点懈怠,从0号路旁拌合站的配电房出发,逐一检查搅拌机的电缆接头;再到进场交通洞的临时用电区,弯腰查看隧道壁上的线路套管是否完好;接着往通风兼安全洞走,既要核对消防设施供电,也要检查应急照明线路;最后绕到上下库连接路的高边坡作业面,盯着移动配电箱的接地情况。“这四个区域是电力安全的‘关键岗’,一个节点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大事故!”每次带新队员熟悉路线,高冠军都会指着配电箱上的警示标志,把这些“家底”一遍遍讲透。

今年雨季,一场暴雨后,泄洪放空2号支洞洞口的10千伏高压杆突然出现倾斜,这根杆子连着进场交通洞的施工用电,一旦倒杆不仅会导致停工,还可能引发触电风险。高冠军接到消息时,雨还没停,他扛着绝缘梯、带着工具包就往现场跑。到了支洞口才发现,杆基被雨水冲刷得裸露在外,杆身已经偏离垂直方向近10度。“必须立刻加固!”他一边让队员拉好警戒带、联系供电所断电,一边冒雨爬上绝缘梯,用绳索临时固定杆身。雨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流,模糊了视线,他就用袖子蹭蹭眼,手里的扳手一刻没停。等专业队伍赶来共同完成加固时,他的工装早已湿透,裤脚沾满了泥,却还不忘在巡查本上记下“雨季每周增加高压杆基巡检频次”的备注,生怕留下半点隐患。

而在同事们眼里,高冠军还是个随叫随到的“万能修理工”。宿舍里灯泡坏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给他打电话;洗漱间的水管漏水,只要喊一声“高哥”,他准会提着工具包赶来。有天晚上十点多,年轻队员小李发现宿舍灯不亮,试着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句,没过五分钟,高冠军就拿着新灯泡和螺丝刀出现在门口。“这么晚了还麻烦你,真是不好意思。”小李有些愧疚,高冠军却笑着摆手:“没事,换个灯泡快得很,你明天还得早起上工,可不能摸黑。”说着便踩在凳子上麻利地换好灯泡,临走前还不忘检查一下插座是否有松动,反复叮嘱“用电安全别大意”。

从施工现场的高压线路到营地宿舍的一盏灯泡,从消防设施的全面排查到水管龙头的小修小补,高冠军始终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处安全角落,用双手解决着大家的急难小事。他就像工地里的“电管家”,更像兄弟们的“贴心人”,用专业与热心,把安全与温暖送到每个人身边,也让“苔花”般的坚守,在营地的烟火气里愈发动人。

第三簇苔花,聚在山脚下的食堂

清晨六点,黄龙项目部的食堂已飘起诱人的香气。大厨王天锡系着洗得发白却格外干净的围裙,手腕一颠,炒勺里的土豆炖鸡块翻出金黄的弧线,汤汁 “滋啦” 作响,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他额角的汗珠。“今天降温到零下了,得多炖两锅热菜,再熬锅萝卜排骨汤,让兄弟们捧着碗吃,浑身都能暖透!”他一边盯着火候,一边转头叮嘱身旁的帮厨王佳佳,声音裹着饭菜香,格外亲切。

隔壁的物资办公室里,马壮正对着电脑屏幕逐行核对冬季物资清单,桌上摊开的报表被红笔圈出密密麻麻的重点。“上下库连接路的职工每天在风口作业,冬季冲锋衣得优先发,还有安全帽内衬、防滑棉手套,每样都得按人头数清,少一件都不行!”他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时不时停下来拿起旁边的样品比对,冲锋衣的厚度、手套的防滑纹路,都要反复确认是否符合工地需求。刚核完数量,他又拿起电话拨给供应商:“这批物资麻烦走加急物流,职工们等着用呢,辛苦您多盯盯进度!”

人事员朱琪利的办公桌前,工人老吴正红着眼眶倾诉。原来小吴的母亲突然生病住院,他急着回家却又担心误工扣钱。朱琪利一边递上纸巾,一边快速在电脑上操作:“你别急,现在就教你订回家的车票。”说着,她熟练地填报补助申请单,又打开购票软件筛选合适的车次,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不一会儿就把车票信息和补助申请截图发给了小吴:“放心回去照顾阿姨,工地上的事有我们呢。”

综合部主任张恺航抱着一摞快递走进办公楼,塑料包装袋上还沾着镇上快递点的封签,这是他每天清晨去镇上必做的“功课”。项目部地处偏远,职工取快递要跑十几公里山路,他便主动揽下代拿的活儿,只要他去镇上总能把大家快递带回项目部。

刚把快递在前台摆好分类,他就碰到了匆匆走来的工会专员许灵均,对方手里正攥着一份体检机构的资料。“张哥,我正盘算着给大家安排体检呢,你看这个方案怎么样?”许灵均把资料递过去,指着上面的表格解释,“项目上男生爱抽烟,这次改成胸部ct了,女生重点安排了妇科和乳腺筛查,男女方案分开,更贴合大家的需求。”他眼里满是细致的考量,“我还打算统计下大家的空闲时间,分批次安排体检,尽量不耽误施工,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做检查。”

项目部的后勤“港湾”里,温暖从未缺席。后勤人员就像聚在一起的苔花,没有耀眼的光芒,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绽放,在灶台前、在办公桌旁、在工地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项目部这个“家”,让每一位建设者都能感受到温暖,安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为黄龙项目的推进筑牢坚实的后勤保障。

山间的苔花依旧在岩缝中静静绽放,不与牡丹争艳,却以坚韧的姿态装点着山野。黄龙项目部的建设者们也如这苔花一般,把青春与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默默坚守,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建设者的担当。他们知道,每一段平整的路面、每一座稳固的桥梁,都是送给这片山野最珍贵的礼物;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寸功”,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绽放出属于建设者的、永不褪色的光芒。

这,还只是黄龙项目部故事的序章。那群“苔花”般的建设者,他们正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持续续写着“以平凡铸就不凡,用坚守点亮山河”的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