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江淮铸脉扬铁军 党建引领润民生——引江济淮工程创新打造“江淮铁军”党建品牌纪实

发布日期:2025-09-12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温馨   字号:[ ]

晨曦微露,江淮大地渐渐苏醒。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项目建设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忙碌的工程工人和各种机械设备,更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色旗帜。

“党员突击队”“青年先锋岗”的标牌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安全帽下,一枚枚鲜红的党徽在忙碌的身影中格外醒目。在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中,一场简短的“工地党课”正在开展。十余名党员围站在施工图纸前,聆听支部书记讲解施工要点,也重温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时代内涵……

寻根:红色血脉润泽新时代国脉

站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纪念馆的将帅墙前,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党支部书记赵国锋和党员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2023年初春的那次主题党日活动,让建设者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这片土地深处的红色脉搏——从大别山到皖南,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到江南革命根据地,无数的红色印记如同星火般在这片热土上闪耀。

“我们脚下不仅是工程地基,更是革命先辈曾经浴血奋斗过的土地。”赵国锋指着纪念馆内一幅泛黄的作战地图,对身旁的年轻技术员说道。在庄严肃穆的展馆内,锈迹斑斑的枪械、泛黄的家书、生动的战斗场景复原,让参观的党员们无不为之动容。青年党员段义在一挺重机枪前驻足良久,轻声感叹:“先辈们用如此简陋的装备都能创造奇迹,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正是这次深入革命圣地的寻根之旅,让党支部找到了精神传承与工程建设的契合点。赵国锋在返程的车上就陷入了沉思:这片土地孕育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忠于使命、纪律严明,与工程建设需要的忠诚担当、攻坚克难、团结协作、创新求精的时代要求如此契合。

“工程项目是冰冷的,但人有温度,精神有力量。”回到项目部,赵国锋指着墙上的工程示意图对党员们说,“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要把‘铁军精神’这面旗帜竖在工地上,竖在每个建设者的心里。”

从此,“江淮铁军”的特色党建品牌应运而生。党支部将新四军“铁军精神”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国家水脉建设中焕发新的光彩。

铸魂:多维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寻根明晰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党支部通过前往烈士陵园清明祭扫、组织红色主题观影等沉浸式活动,将“铁军精神”从历史课堂真正植入党员心田。清明细雨中的祭扫,党员们伫立碑前,雨水与泪水交织,誓言在苍松翠柏间回荡。

走进太和项目党员活动室,“江淮铁军”党支部的展板首先映入眼帘。一旁的学习心得墙上,贴满了党员和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们撰写的心得体会,每一张纸页都记录着一段思想的淬炼与成长。2024年夏天的那个雨夜,在完成当天的防汛巡查后,由二十余名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组成的防汛抗洪突击队队员们正围坐在活动室畅谈理想,吸顶灯在小屋里铺满温暖的光。刚从工地回来的安环部主任包鸿洲还穿着沾满泥点的工装,他伏案疾书时,安全帽还搁在桌角,帽檐上的水珠缓缓滴落,在心得体会纸上晕开一小片水痕。“今天的雨下得真大,雨珠不间断地砸在地上不一会儿就成了一小片水坑上,我看着大家在雨中忙碌的身影”他写道,“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铁军’精神——就是洪水当前,党员必须第一个跳下去,最后一个撤出来。”自打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在安全管理岗位上也度过500多个日夜了,唯有谈到去年的那个雨夜时他下意识地直了直身子,眼睛闪着晶晶亮的光。

这面会“生长”的心得墙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也会邀请团员青年、职工群众写一些自己最近学习的新理论新知识,大家茶余饭后围着墙面互相交流,已经成为项目党建最生动的实践日常。它记录着党员们从思想洗礼到实践淬炼的完整轨迹,让抽象的党建要求化作可见、可感、可触的成长印记,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了“江淮铁军”的思想阵地。

此外,项目创新警示教育形式,组织职工创新拍摄廉洁主题微视频《永别了!AAA建材王总》。这部由党员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微视频,取材于项目纪检组在日常廉政风险排查中发现的案例。让普通党员扮演关键岗位人员,通过角色代入式的体验,使“廉洁从业”从纸面的规章制度变为身临其境的深刻感悟。拍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堂生动的组织生活课,党员们在研讨剧本、演绎剧情的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铁军精神”中“秋毫无犯”的纪律要求,实现了“支部组织创作、党员全员参与、教育融入过程”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效果。视频在项目部播出后,有职工感慨:“看到身边的同事出演,比看专业演员更有冲击力,廉洁自律真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日常要守住的防线。”不久后,项目部关键岗位人员郑重签署《廉洁从业承诺书》,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许下的是沉甸甸的承诺。

润心:凝聚人心的温暖力量

“江淮铁军”的品牌温度,不仅体现在工程建设的硬实力上,更书写在服务人民、温暖社会的点滴实践中。它体现在急难险重时的挺身而出,也融入于日常工作中的守望相助。

2023年盛夏,江淮大地遭遇罕见旱情。当时项目属地肥西县高店镇双丰村的稻田里,土地龟裂,秧苗焦渴。项目党支部闻讯而动,迅速与村党总支结成“抗旱对子”。一时间,项目的挖掘机开赴田间,为村民昼夜不停地开挖疏浚沟渠;党员技术骨干带着抽水泵、电缆线驻扎渠边,顶着烈日调度引水。经过连续多日的奋战,清冽的河水终于涌入千亩农田,滋润了干渴的禾苗,也滋润了当地村民焦灼的心。

这份“铁军”的担当,同样倾注于项目内部的凝心聚力。在施工最紧张的阶段,项目部组织全体青年员工开展现场义务劳动,对2680平方米的施工平台进行淤泥清理。炎炎烈日下,领导班子带头挥锹,青年员工们汗水湿透衣襟,却无人叫苦叫累。经过两小时的奋战,作业面焕然一新,为工程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更在并肩劳动中升华了团队的情谊与斗志。

从向外纾解民困到向内凝聚团队,项目党组织将“铁军精神”中服务人民的宗旨,化作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工程建设期间,项目部优先使用当地劳务人员、利用施工便道为村民修建便民路,真正实现了工程建设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赢。这条北上的水道,输送的不仅是润泽万家的清泉,更是一份流淌在工程沿线、温暖人心的深情厚谊。

如今,引江济淮工程交出的不仅是一条沟通江淮、福泽万家的供水生命线,更是一份党建引领工程建设的精彩答卷。

数据显示,在“江淮铁军”党建品牌引领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占总投资额的98%,单元工程验收合格率保持100%,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顺利实现。项目先后涌现出了“合肥市金牌员工”“中国电建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个人,项目部参建的十五里河闸站工程、合肥市兆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盛桥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一期工程荣获合肥市市政工程“庐州杯”奖。

更重要的是,项目培养锻造了一支既精通现代工程技术,又传承红色精神血脉的新时代建设铁军。许多年轻技术骨干在工程攻坚中入党,把“铁军精神”融入职业生涯。

在引江济淮工程采访,最打动人的不是宏大的施工场面,而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从主题党日活动的深刻洗礼,到警示教育活动的警钟长鸣;从党支部日常建设的扎实规范,到攻坚克难的先锋本色——“江淮铁军”党建品牌之所以充满活力,正因为其找到了历史与时代的共鸣点,实现了精神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引江济淮工程终将竣工,但“铁军精神”必将随着北上的清泉,持续滋润这片土地。这条水道输送的不仅是长江之水,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