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筑通途 开都河畔谱新章——滚哈布奇勒水电站筹建期场内道路项目部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贯通纪实 |
|
|
|
在我国广袤无垠的西部高原地区,开都河宛如一条银色的绸带,蜿蜒流淌在群山之间,呈现出弯曲悠缓的曼妙姿态。 2025年6月18日,随着最后一次爆破作业的巨响在山谷间回荡,由水电四局第二分局承建的滚哈布奇勒水电站筹建期场内道路项目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历经168个日夜的艰苦鏖战,终于实现全线贯通。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宛如打通了工程建设的“任督二脉”,不仅为坝前盖重料、铺盖料等原材料运输开辟了“生命通道”,更为后续导流洞进口开挖出渣、混凝土运输、上游围堰填筑等施工环节的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根基。 滚哈布奇勒水电站,作为开都河中游河段水电“两库七级”开发方案中的第四级电站,装机容量达25.7万千瓦。它是全国首个抽水蓄能与常规水电一体化开发运营的水电项目,是落实“双碳”目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工程。这一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新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国家能源集团公司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风雪兼程:决胜寒冬的攻坚序曲 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全长606.22米,宛如一条蛰伏于山体中的巨龙,承担着导流洞进口开挖出渣、混凝土运输、上游围堰填筑以及坝前盖重料、铺盖料运输等重要使命。其断面为城门洞型,净断面尺寸为7.0米×6.0米(宽×高)。然而,该工程工期紧迫、任务繁重,施工控制超挖难度极大,犹如一场严峻的考验,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 2024年11月,项目团队以“跑步进场”的昂扬姿态,毅然迎战荒原初冬的严寒与紧迫的工期。面对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项目部全体人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便高效完成了项目营地建设及各类临时设施搭建,确保了管理人员与施工队伍如期入驻现场,为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主体工程在2025年1月1日准时开钻奠定了坚实的后勤与组织保障。 当春节的欢声笑语传遍大江南北,开都河畔的建设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团队选择坚守在风雪高原,以钢铁般的意志直面零下低温的持续考验。凛冽寒风裹挟着雪花,如刀割般扑面而来,却无法阻挡四局建设者坚定的步伐。在冬季施工期间,取水困难成了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项目部全体人员不畏严寒,将打钻所需用水通过水罐车从山下艰难运至洞内,并在洞内设置水箱进行加热,确保水不结冰,保障钻孔作业顺利进行。遇到大雪导致道路不通时,现场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挥舞着铁锹清扫道路积雪,倒运材料。他们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保障设备正常运转与人员作业安全,确保隧洞开挖支护等关键工序在严寒中稳步、有序、不间断地向前推进。 这段与风雪为伴的坚守历程,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不仅锤炼了项目团队的意志品质,更抢占了宝贵的施工黄金期,为后续隧洞的加速掘进和最终贯通赢得了决胜先机,谱写了工程攻坚的壮丽序章。 咽喉要道:穿越岩层的使命与挑战 自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施工现场极为复杂的地质围岩条件,就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项目部积极应对,根据围岩岩性,简化爆破流程,优化爆破设计。对于不良地质地段,采用浅钻孔、弱爆破、多循环的施工方法,适当缩小炮孔间、排距及孔径。同时,加强过程管控,严格按照爆破设计要求及开挖作业程序进行爆破施工,反复验证爆破设计参数,并根据岩性变化及实际爆破效果及时进行修正。 出口位置地形陡峭,施工机械难以通行,无法从隧道出口端进行施工,这又给项目团队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果断采用单向出洞的方式进行施工。洞内支护方式按照C型衬砌进行支护,必要时采用超前锚杆进行超前支护,抢抓时间,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隧洞通风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由于隧道较长,空气流通不畅,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通风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项目部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选用高风压、大流量的轴流风机,为工作持续高效供风,且维护保养成本低。并在施工过程中持续开启空气检测仪,一旦检测到空气污染程度超出标准,立即组织施工人员疏散。同时,项目部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线专业工班,专门负责通风设备和管道的日常使用、管理、检查、维护、养护等工作,确保设备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保证风管平顺、完好无损,并使之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面对穿越岩层的重重挑战,项目部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局铁军”的精神内涵。自1月1日开工以来,历时167天,实现隧洞顺利贯通,为后续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筑牢了坚实基础。 绿色基石:安全与生态的双重守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铭记于心,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他们通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控制施工占地、加强施工管理,减轻工程对区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项目部将安全风险防控视为重中之重,深刻认识到隧洞内复杂的地质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他们将地质风险的精准识别与超前预判作为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关口,通过科学分析与经验研判,力求把握前方岩体结构与潜在风险的脉络,为安全掘进奠定坚实基础。项目部实施严密的人工巡查与数据监测,时刻捕捉围岩状态的关键信号,确保对任何潜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面对隧洞中复杂的地质围岩条件,项目部对洞身开挖及支护方案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出具了三份施工组织方案指导施工。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灵活调整支护形式,并在关键薄弱环节果断采取强化工程措施,有效抵御了高地应力、破碎岩体等因素引发的结构失稳风险,确保了作业面的安全。同时,项目部还持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通过严格的安全规程培训与铁腕的执行监督,将安全责任与规范操作融入每一个作业环节,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人防堡垒。 对开都河畔这片生态瑰宝的敬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针对隧洞掘进产生的巨量石渣,项目部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案。他们将每辆出渣车都引导至规划完备、防护到位的指定弃渣场,实施规范堆存、分层压实、边坡稳固及后期系统性的生态恢复,如同为大地创伤精心敷上“生态绷带”。严格执行并落实施工现场水土保持和“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通过采用水钻法施工、对开挖面洒水降尘处理等方法得到有效遏制与控制,力求将人类现代工程的足迹,轻柔地、近乎无痕地融入这片壮丽山河的原始肌理。这一整套融预防性安全管控与主动性生态守护于一体的严密体系,不仅为隧洞的成功贯通构筑了坚实的“双重堡垒”,更在崇山峻岭深处,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如何实现与自然的深度和解、如何坚守“绿水青山”的绿色承诺,提交了一份厚重而鲜活的实践范本。当工程的轰鸣逐渐远去,开都河春日的杨柳新绿、夏日的沙洲鸟鸣,将依旧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见证着发展与保护共生的智慧之路。 左岸低线过坝交通洞提前实现贯通,为后续导流洞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接下来其他道路和隧道施工吹响了冲锋号角。下一步,项目部将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姿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全力冲刺2025年度任务目标,在崇山峻岭间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