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隧光织脉:济南地铁9号线盾构工程的突破与温度 |
|
|
|
2025年8月20日,王舍人北站~裴家营站区间左线隧道内,“昆仑57号”盾构机刀盘破岩而出的瞬间,掘进里程定格在5299环。这一时刻,济南地铁9号线4个盾构区间全部实现双线贯通,从华山北片区到毛庄站的地下交通网络正式成形。15个月的掘进历程,不仅是6台盾构机在地下绘制的轨迹,更是一部关于治水、穿越与共生的技术史诗——每环管片的拼装精度里,都藏着建设者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对话密码。 钢铁脉络生长:始发贯通的“时间刻度” 2024年5月11日清晨,开源路站盾构井的曙光中,“昆仑52号”盾构机刀盘缓缓切入粉质黏土层,济南地铁9号线盾构施工的大幕就此拉开。这台“钢铁先锋”的启动,不仅开启了小清河东站~开源路站右线的掘进,更奏响了后续15个月地下攻坚的序曲。 2024年下半年是“钢铁种子”的播撒期。小~开区间率先发力,“昆仑52号”与7月3日始发的左线“昆仑53号”双线并进,10月2日右线率先贯通,成为项目工程首个“破局者”;11月10日实现双线洞通,用898米与907米的精准成型,验证了富水地层施工工法。与此同时,王~裴、开~王、凤~毛区间的盾构机陆续下井、始发,多区间并行的施工格局悄然成型,地下战场的“棋盘”逐渐铺开。 2025年新春过后,施工进入“全速冲刺”阶段。2月的寒风中,王~裴右线盾构机始发;下旬,凤毛右线与左线形成“双线夹击”;3月1日,王~裴左线盾构机压轴登场——至此,开~王、凤~毛、王~裴三大区间的6台盾构机全部投入战斗。地下15米处,6台“钢铁巨兽”同步掘进,刀盘转动声、注浆泵轰鸣声交织成激昂的“地下交响乐”,日均推进12环的速度,让钢铁脉络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延伸。 4至5月,贯通捷报密集传来:凤~毛左线、开~王右线、凤~毛双线、开~王双线相继成型,每一寸刀盘向前的挺进,每一环管片的精准拼接,都伴随着建设者的欢呼。2025年8月20日,王~裴左线盾构机破壁而出,这条由数千环管片拼接而成的钢铁长龙终于实现贯通。从单台盾构始发,到六机并行的壮阔,再到最终成线,建设者以“分区攻坚、节点管控、高效协同”的科学策略,在济南地下织就了一条连贯的交通脉络,为城市东北部注入了新的动能。 水与土的博弈:地下盾构的“防水基因” 面对济南富水地层的特殊挑战,盾构施工的每一步都在与地下水展开精准博弈。小清河东站~开源路站区间左线盾构机始发时,工程师们采用“钢套筒始发”技术——将盾构机置于密闭钢套筒内,通过气压平衡掌子面水压,配合开口率40%的四主梁软土刀盘与尾盾四道尾刷+聚氨酯密封的“双重防护”,像给盾构机穿上了耐压防水的“铠甲”。这套针对富水地层的始发方案,为后续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源路站南侧的一处自流井,常年出流已形成持续的地表水系,每小时出水量达87立方米,车站基坑开挖时,地下水位比顶板还高出2.56米。项目团队以“动态降水+刚柔防水”体系破解难题:6口应急降水井精准调控水位,将富水地层的水压稳定在安全范围;车站结构采用“防水板+止水条+注浆管”三重防护,配合二次注浆补强,在结构缝隙形成“水密屏障”。2025年7月,该站主体土建工程验收时,防水性能检测实现“零渗漏”,为富水地层地铁车站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 这种治水智慧很快在全线复制。开源路站~王舍人北站区间穿越富水粉质黏土层时,盾构机除针对性配备“L”型盾尾刷增强密封性外,更通过“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组合拳筑牢防线:同步注浆以速凝浆液填充管片与地层间隙,短时间内初凝形成第一道止水层;针对薄弱部位的二次注浆,则采用水泥与水玻璃调配的浆液进一步压实空隙,让每环管片拼装后都形成密闭水屏障。2025年5月该区间双线贯通时,第三方检测显示隧道渗漏水率仅0.03处/公里,远低于规范要求的0.1处/公里。项目盾构副经理翟龙打趣说:“富水地层里掘进,我们的盾构机不只是挖隧道,更是在地下织就一件密不透水的‘雨衣’。” 毫米级的穿越:钢铁巨兽的“绣花功夫” 2025年2月21日,开源路站~王舍人北站区间左线隧道通过百环验收,管片环内错台最大9毫米、注浆填充率100%的精准数据,背后是“土压平衡+实时监测”的控制哲学在富水地层的实践。该区间需穿越10余处敏感区域,每一处都考验着掘进精度。面对地层细微变化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项目盾构施工团队采取双重保障措施:一方面实时监测地质变化,动态调整盾构掘进参数;另一方面实施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工艺,有效稳定周边土体,确保对周边环境的扰动降到最低。 最具挑战的是一处距离建(构)筑物竖向净距仅2.3米的穿越段,掘进时,团队采用“低转速+小推力”策略:刀盘转速降至1.2转每分,推力稳定在12000千牛内,同步注浆压力精准控制在0.25兆帕,像用指尖轻触般温柔作业。最终监测显示,周边沉降在控制范围内,这种“微扰动掘进”方式实现了对既有结构的最小干扰。 另一区间穿越管线密集的地表环境时,更需极致耐心。2025年春节期间,盾构机在复杂地层中推进,建设者们放弃休假机会,每环管片拼装期间,洞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反复测量,确保管片错台不超过±4毫米。当区间最后一环管片拼装到位,地表之上的日常秩序丝毫未受影响——地下“钢铁巨兽”的穿行,悄无声息得如同从未发生。 这种毫米级的控制,让盾构施工在敏感区域实现了“穿越即无痕”,用技术精度化解了环境风险,也为城市地下工程的安全推进写下了生动注脚。 从技能竞赛到产业传承:盾构团队的“地下修炼” 在项目盾构工程的攻坚期,一场特殊的“比武”拉开帷幕。2025年8月,中国水电四局“以赛促学强本领 产改争先建新功”盾构/TBM操作及维保技能竞赛打响,来自5个项目的盾构/TBM操作手、维保人员同台竞技,9号线的参赛者们将多年地下攻坚的实战经验融入比拼。 济南地铁9号线项目盾构设备维保负责人贺淋是团队的“技术核心”。深耕盾构维保多年的他,对盾构机各系统了如指掌,尤其精通PLC控制系统的参数调试与故障预判。项目6台盾构机的下井、组装、调试,均由他带领盾构团队独立完成——从开源路站盾构机的钢套筒始发调试,到凤~毛区间刀盘驱动故障抢修,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让他对设备“了如指掌”。竞赛中,面对模拟故障,贺淋一眼认出这是9号线掘进中曾处置过的故障类型,他快速响应,整套处理流程精准高效,尽显实战功底。操作手罗兆瑞的表现同样亮眼。在“富水地层螺旋机喷涌处置”考核中,他从容应对——这类场景在小~开区间施工前,团队已结合地质特点制定详细处置预案,他通过反复演练已烂熟于心。凭借在9号线富水地层积累的处置经验,他精准应对,为团队加分不少。最终,济南地铁9号线团队凭借深厚的实战积淀脱颖夺冠。 荣誉背后,是9号线项目“产改”培育的坚实根基。项目推行“老带新”导师制,让参与过多个地铁项目施工的“老地铁人”,将盾构施工核心技术拆解为实操模块,手把手带教团队成员。通过系统化技能培训与实战历练,团队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无论是盾构机下井组装、复杂地层掘进,还是设备日常维保、突发故障处置,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能传承体系,为工程攻坚筑牢了人才基础。 从普通工人到技能精英,从实战经验到竞赛佳绩,9号线盾构团队的表现印证了产改的成效。正如公司领导所说:“竞赛取得第一名是对我们‘以干代训、以赛促学’的肯定,更证明了扎根工程一线的产业工人,能凭技能站上最高领奖台。”这场胜利,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成果,更是济南地铁9号线践行“培育新型产业工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工程闭环到价值延伸:城市脉络的“生长哲学” 当第5299环管片拼装完成,济南地铁9号线盾构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4.75公里的物理长度。在开源路站的渣土展架上,一组组特殊的“地层标本”静静陈列:粉土、粉质黏土、粉砂、卵石……每一份样本都对应着盾构掘进中曾日复一日观察过的地层变化。 这些样本没有标注复杂的技术名词,却串联起建设者与城市地下世界的对话——每天,掘进班组都会俯身查看刚出仓的渣土,捏一捏黏性、辨一辨颗粒,从土的湿度、密度里判断掌子面的稳定状态,从砂粒的粗细、卵石的直径里调整盾构机的推进参数。每一份地层样本,都是日常掘进的渣土中留存的“地质日记”,记录着建设者如何读懂脚下的土壤密码,让盾构机的每一步推进都与城市的地质肌理相契合。 这些“地质日记”的价值,在工程闭环后愈发清晰。2025年7月,小~开区间联络通道、凤~毛区间成型隧道等多个子单位工程顺利通过验收,验收报告中“零渗漏”“轴线偏差控制在±10公分”等数据,正是对这份细致观察的最佳注解。而来自业主单位和总包部的一封封表扬信,更印证了工程从技术落地到社会认可的完整闭环——当盾构机的轰鸣声渐渐淡出,钢化路沿线的商铺照常营业,毛庄站周边的居民晨起散步时,脚下15米处的钢铁脉络已悄然融入城市的脉搏。 这种价值延伸,更体现在技术经验的沉淀与共享。承压泉域富水地层地铁车站绿色施工与变形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快凝盾构壁后注浆体快速配制及其对地层沉降影响控制技术研究、泉域富水复杂环境既有车站受限空间盾构密闭始发接收施工技术等等工法与专利成果成为后续公司地铁施工的“地下指南针”,让9号线的探索惠及更多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这条长长的盾构隧道,从来不止是一枚枚技术突破的勋章。它记得钢套筒始发时的精准调控,记得富水地层中注浆泵的韵律,更记得建设者辨认渣土性状的专注。这些记忆里,既有钢与土的博弈,又藏着协作与传承的温度。当未来列车驶过,管片接缝间跳动的,正是这份精工与热忱交织的脉搏。它印证着:真正的工程传奇,从来都是硬核技术与柔软匠心的共生,是建设者们用双手在城市地下,写下的关于突破与温度的双重答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