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生了 |
|
|
|
|
我是一块曾经饱受泪水浸泡的田。生于江西乐平,长在建节水畔。千百年来,我与万亩同伴,在乐安河的滋养与暴虐间浮沉——春日,农人在我们身上播种希望;盛夏,暴雨与洪流却总将我们化为汪洋,即将成熟的稻禾在浊泪中倒下、腐烂。我们被唤作“水窝子”、“涝洼地”,丰收,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转机,始于乐平水利枢纽蓝图的展开。一群带着测绘仪、图纸与钢铁机械的建设者,踏着泥泞而来。他们轻柔地拂去我的泪水,许下庄重的承诺:“别怕,我们要让你从此告别洪涝,成为一块旱涝保收的、幸福的田。” 于是,我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桐坡叶家抬田区”。一场根治水患、重塑家园的“土地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一场精密如绣花的“土地重塑术” 我从未想过,土地也能像绣花一样,被如此精细地分层、剥离、抬升、重塑。 建设者们告诉我,抬田不是简单地把土堆高,而是一门系统科学。我的“新生”,从一场精密的手术开始: 第一步,是保存元气的耕作土剥离。他们像最细致的外科医生,先用GPS和全站仪为我“定位划线”,再用推土机和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将我身上那层厚约25公分的“皮肤”——富含养分的耕作土层——完整剥离。这层土,是庄稼的命根,他们视若珍宝,将其分区堆放,盖上“两布一膜”的环保布,周围还挖好排水沟,严防养分流失。他们说:“这是你未来的‘元气’,一点都不能浪费。” 第二步,是强筋健骨的基础料与保水层填筑。我的“新身高”是靠一层层坚实的“骨架”撑起来的。来自铜山村的风化料和韩家土料场的黏土,通过严格筛选和碾压试验,以每层不超过试验确定的厚度,被自卸车运来,推土机摊平,羊足碾和振动碾反复碾压。压实度≥0.96——这个数字,是建设者们用灌砂法一遍遍检测出来的承诺,确保我的新地基坚实稳固,百年不陷。特别是那层35公分厚的黏土保水层,如同为我穿上了一件“防水衣”,锁住水分,确保未来的稻谷饮水无忧。 第三步,是疏通血脉的田间工程配套。骨架有了,血脉更要畅通。建设者们为我重建了“毛细血管系统”——纵横交错的斗沟、农沟负责排水,灌溉渠负责引水;田埂被重新夯实,顶宽0.4米,底宽0.7米,坚实而规整;4米宽的机耕道和2.5米宽的生产路泥结石路面,让未来的农耕机械能畅通无阻。斗门、农门、涵管这些“关节”被精准预埋,确保水系统调度自如。 一份写入大地的“品质承诺书” 如果说技术是骨架,那么质量就是灵魂。建设者们对我的承诺,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写入了每一寸土壤、每一方混凝土里。 他们有一套“铁律”般的质保体系。从设计文件复核,到“三检制”的严格执行,质量问题无处遁形。我亲眼看见,质检员王子豪拿着检测仪器,一遍遍测量填筑厚度;测量员丁斌扛着设备,反复核验我的标高和平整度。每一层土料回填,都必须经过监理验收合格,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他们说:“单元工程优良率必须达到85%以上,我们要争创的是赣鄱杯,是大禹奖!” 他们有一群“精益求精”的QC卫士。为了解决保水层填筑可能出现的面层开裂、平整度不足等问题,项目部成立了QC小组。他们用PDCA循环,像侦探一样分析因果,通过优化摊铺工艺、引入平地机精细整平、严格控制含水率,硬是将合格率提升到了90%以上。对于堤防粘土墙的填筑,他们同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边坡比、搭接厚度无一差错。质量,在这里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流淌在建设者血液里的执着。 他们用数据说话,让成果证明。最后一方耕作土,按照设计标高(不低于27.2米)被GR180平地机精细整平,当我身上重新披上那层珍贵的“肌肤”,我知道,我重生了。而最好的证明,就是那沉甸甸的稻穗——据悉,在我重生后的第一个晚稻季,平均亩产就高达1280斤,产量恢复到了工程前的95%!这不仅是产量的恢复,更是对我“身体健康”状况最有力的背书。老百姓看着金黄的稻田,终于打消了“抬田会破坏耕地”的顾虑,这颗“定心丸”,是建设者们用最高的质量标准为我熔铸的。 一首贯穿始终的“生命护航曲” 在我的“重生”之旅中,轰鸣的机械、穿梭的车辆、高大的边坡,无不潜藏着风险。但建设者们将“安全”二字,谱成了一首贯穿始终的护航曲。 他们是“细节的守护者”。进入施工现场,人人都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工区长车谱庆和安全负责人张鸿全的眼睛,时刻扫视着每一个角落。临时用电采用TN-S系统,三级配电三级保护,“一机一闸一漏保”是铁律。深坑边、道路旁,标准化的防护栏牢牢守护。洒水车和雾炮机不停歇地工作,抑制扬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蓝天。 他们是“交通的指挥官”。土料运输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从国省道进入施工便道的路口,限速牌、爆闪灯、安全锥、水马、路栏、交通导向牌层层布设,宛如一道安全屏障。安全员们协助指挥交通,确保每一辆重载自卸车都能平安进出。他们甚至在不影响行洪的非汛期,增建漫水桥,优化钢便桥位置,不仅缩短了运距,提升了效率,更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降低了安全风险。 他们是“文明的践行者”。施工现场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五牌一图清晰醒目,围挡彩钢板整齐划一,洗车槽确保车辆净身上路。他们的生活区、办公区整洁有序,垃圾分类处理。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对秩序的维护,本身就是对安全最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文明、有序的工地,必然是一个安全的工地。 正是在这套严密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无处不在的安全文化护航下,我的“抬升手术”得以平稳、顺利地进行,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我”重生了,而他们是我的造梦人 如今,我静静地躺在27.2米的高程上,沐浴着阳光。我的身躯,由剥离又回填的耕作土、层层碾压的基础料和保水层黏土构成,比过去更加坚实、更耐涝旱。我的血脉,由崭新的沟渠路涵连通,比以往更加通畅。 秋风吹过,稻浪依旧翻滚,仿佛一切未曾改变。但我知道,一切都已不同。我不再是那块即将沉没的洼地,我获得了新生。 据统计,通过乐平水利枢纽的抬田工程,我们1万多亩耕地被保护下来,还新增了1800亩;5万多乡亲无需远离故土,602万平方米的房屋得以留存。这不仅是土地的胜利,更是家园的守护。 我是一块重生的田。我的新生,源于国家战略的远见,离不开“托管试种”的模式创新,但最不可或缺的,是那群四局的建设者。是他们,以精湛技术为我重塑筋骨,以极致质量为我注入灵魂,以万全安全为我全程护航。他们,是我的造梦人。 而我,将用未来年年岁岁的稻花飘香和谷粒满仓,来铭记和诉说这段关于守护、关于新生、关于奋斗的传奇。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