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范国良:十八载征途,以实干熔铸党员本色 |
|
|
|
清晨七点,范国良的身影已出现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安全帽下布满血丝的双眼,正以近乎苛刻的专注力扫视着每一处管线接口、每一段边坡防护的施工细节。他裹紧沾满泥浆的工装,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这已是他在工程一线的第6570个清晨。十八载春秋,从青涩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掌舵人,这片严酷而充满希望的高原冻土,早已成为他践行党员初心最炽热的熔炉。 思想铸魂:高原上的信仰灯塔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工程干得再漂亮也失了根基。”在海拔2800米的简易工棚里,范国良案头那本《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摘编》格外醒目。项目党建活动室墙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红色标语下,记录着他主持的42次专题学习讨论笔记。 他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图纸精准镌刻进园区的每寸土地。面对管道安装、锅炉房改造、生态治理等千头万绪的任务,他创造性地建立“党员技术攻坚组”,把党的理论转化为破局密码。当多家单位交叉作业冲突频发时,他带头扎根现场,连续昼夜主持协调会,以辩证思维梳理出17类关键冲突点,提出“错峰+共享资源池”解决方案。工人们感慨:“范经理不是坐在办公室指挥的‘官’,而是和我们一起滚在泥里的‘主心骨’。” 管理筑基:冻土上的质量丰碑 零碳产业园作为海东市“头号民生工程”,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总填方量超百万立方米,管线密布如人体血脉,12家单位立体交叉作业,范国良以科学管理为刃,劈开困局。 精密计划,激活协同动能:他摒弃粗放管理,运用BIM技术构建四维进度模型,将宏图分解为457个关键节点。推行“三定一跟”机制,即定人、定节点、定措施,专人跟踪反馈,使责任精确到岗。在管道安装高峰期,他创新设计“工序流转卡”,使焊接、探伤、保温等12道工序无缝衔接,工效提升30%。每日雷打不动的现场碰头会,累计解决技术难题283项,成为疏通“堵点”的利器。 安全文化,筑牢生命防线:在3485束锚索施工的百米高边坡上,他推行“双保险”措施,开展覆盖312人的46次沉浸式安全培训,组织35次立体排查(含无人机巡检12次),123条隐患100%闭环整改。项目全程安全生产零事故的奇迹,源于他对生命的敬畏——每个危险作业点都有他亲手签发的风险预控卡。 效益与创新:戈壁中的价值裂变 在范国良眼中,项目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党员彰显担当的战场。他以“铁算盘”精神控成本,用创新引擎驱动价值创造。 成本管控的“毫米级”精度:在净水厂钢筋采购中,他带队七次往返西宁钢材市场,建立实时价格数据库。谈判桌上,他以详实的成本分析报告为矛,最终将单价压降5.2%,单此一项节约138万元。月度成本分析会上,他通过“三色预警”机制,红黄绿区标识盈亏,精准定位给水工程管材损耗异常,溯源发现运输环节缺陷,及时调整方案止损83万元。 创新驱动未来: 面对高原冻土区管道焊接难题,他主导研发的《冻土区管线自适应柔性连接施工工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采用特殊缓冲材料与智能应力调节装置,成功解决-30℃环境下的管道脆裂风险,施工效率提升40%,直接节约成本200万元。他力推的QC成果《提高高原锚索一次张拉合格率》,将合格率从82%提升至98%,减少返工损失150万元。业主寄来的表扬信这样写道:“在极端环境中,你们的技术突破让我们看到中国建造的智慧力量。” 初心如磐:十八载熔铸党员本色 十八载春秋,六千多个日夜,范国良的足迹深深烙印在青海高原的冻土之上。这绝非简单的岁月流逝,而是一场以赤诚初心为炉、以责任担当为火、以无私奉献为锤,在极端环境中反复淬炼、百折不挠的漫长熔铸。时间,在他身上沉淀下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更是一位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闪耀的纯粹本色。 这份本色,是甘于寂寞、扎根一线的坚韧执着。高原的艰苦超乎想象,高寒缺氧、风沙肆虐、远离繁华。许多年轻的工程师来了又走,范国良却像高原上的红柳,把根越扎越深。他办公室的灯常常是项目驻地最后熄灭的一盏。多少个深夜,他独自对着复杂的施工图纸反复推敲;多少个节假日,他放弃与家人团聚,守在施工现场。十八年,他早已习惯了高原的严酷,习惯了工地的喧嚣,习惯了以项目为家。这份坚守,源于他对事业深沉的爱,源于一名党员对组织重托的无声承诺。他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工程,在平凡的坚守中诠释了不凡的忠诚。 这份本色,是以身作则、薪火相传的榜样力量。在范国良心中,共产党员不仅自己要干好,更要带好队伍,把党的优良作风和实干精神传承下去。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看图、放线、处理现场难题。他常说:“工程是干出来的,更是传帮带带出来的。”他建立的“党员技术攻坚组”不仅是解决难题的尖刀班,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他要求青年党员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做人,学习如何把党的理论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如何在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项目部形成了“比学赶超、精益求精”的浓厚氛围,一批批年轻的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高原建设的中坚力量。他的徒弟、青年工程师小李动情地说:“范经理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教会了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党员该有的样子。他就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榜样!” 岁月无声,山河为证。十八载高原征途,范国良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熔铸进零碳产业园区的每一方混凝土、每一寸管线、每一片绿化带。他用滚烫的初心抵御高原的严寒,用坚实的臂膀扛起发展的重任,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本色。这本色,在风雪中愈发鲜亮,在时光里历久弥坚,成为矗立在雪域高原上、飘扬在建设者心中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