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业务精英养成指南

发布日期:2025-08-25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谭皓月 司福飞   字号:[ ]

雨后初霁,乌江泛起薄雾。推开办公室的门,王存成正伏在堆满图纸的桌前,阳光透过沾着雨痕的玻璃,在他微皱的工装上投下斑驳光影。

来之前,对王存成这个名字的印象,是同事们提到时尊称的那一句“技术大牛”,是档案表中发表的近二十篇论文、多项获奖的科研课题和长长一串荣誉名单。可见面那刻,却有些意外。他起身握手,笑容宽厚,带着西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踏实而坦率,眼底有长期熬夜留下的淡淡倦色,却遮不住目光里的专注与热情。

一杯清茶,几摞图纸,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讲官地江畔的七年青春,讲叶巴滩公路隧洞建设中如何说服各方优化方案,讲白马工地如何克服“全、专、杂、难”的系统挑战。没有高谈阔论,只有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跟团队如何一起啃下硬骨头的故事。聊到最后才恍然发觉,这位白马航电的总工程师,十七年来从未离开过施工一线。他的职业生涯,更像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立体论文。

“图纸上的线,得在大地上站起来才行。”

大地初稿,练就“全科思维”

2008年夏天,雅砻江畔的官地水电站迎来了一位瘦高的甘肃小伙。家乡苍茫辽阔但贫瘠的黄土地教会他勤劳、务实,也埋下改变山河的种子。初到官地,师傅指着开挖支护作业现场对他说:“技术员的学问不在纸上,在每一次的作业循环中。”“要把自己当老板去思考,去干活。”他记下了,这句话也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启蒙。

“那时候是真‘老带新’,但更重‘放手’。”王存成说。他所在的团队实行“划面管理”,每人独立负责一个工作面,从技术方案、现场协调、进度控制及对上对下结算对账等,全部自己扛。“就像一个小老板,你得全面考虑,不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在震耳欲聋的拌合系统旁,他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工作面。左岸低线混凝土拌合系统,是当时公司在建的最大最先进的制冷拌合系统。夜色中,他依托现场作业所见所闻,勤学标准规范,温故知新;暴雨天,他风风火火踏进骨料输送廊道及竖井,检查施工进度及复核工程量。老师傅们常说:“这小子不一样,他不光用手干活,更用脑子干活。”

那是施工的“黄金时代”,工程量大、节奏快,“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他从最基础的低线混凝土拌合系统土建建安做起,却不止步于“进步”——系统机电安装、河道岸坡防冲治理、消力池建造、坝体浇筑……什么专业都要学,什么专业都要干,什么专业都要懂。

七年时间,他从一个需要老师傅带着认图纸的技术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部门主任。参与的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创下单日浇筑强度11250立方米,单月最高升层12.5m的纪录,见证官地水电站提前三个月发电的历史时刻。也正是在这里,他养成了“做事之前先画圈”的习惯——把一个面的边界、职责、流程理清楚,然后沉进去,把它“吃透”。

团队首次应用“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防裂方法和快速施工技术”时,他没日没夜地进行翻身高大模板的设计及计算、综合入仓方式的比选及落实、现场相关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这项最终获得电力建设科研技术成果二等奖的技术,为他写在大地上的论文,郑重地落下了第一笔。

四海取墨,积累“跨界能力”

在采访中我曾问他,走过这么多项目,哪个对他的能力提升最大,他认真想了想:“各有侧重。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所学校,就像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如果说官地赋予他的是“全面”,那么后来的项目,则不断为他叠加“跨界”的能量。

2014年,他调任西昌风电项目部总工。那是分局第一个高山风电项目,环境陌生、技术新颖。他带着团队住在临时板房里,白天勘测地形,晚上研究方案。山风呼啸的夜晚,他们围着一台老旧的电脑,反复推敲“集中开挖、集中备仓、集中浇筑”的组织模式。

在雪线以上高山地区,经项目建造工程实践教训,他创新提出“修好路,好干活;干好活,要集中”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因混凝土、风机设备运输不及时造成的各项质量事故及窝工等现象,为后续高山风电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之后的日子,他像一颗不断转场的棋子,却每落一子,必深扎一程。

在叶巴滩,他依托公路沿线地形地貌特点,带头响应建设单位诉求,提出调整隧洞线路方案,带着年轻人跑现场、改方案,实地勘测每一个关键点位,用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方案说服设计和业主,将5-1号特长隧洞由原设计1条优化为2条,新增施工便道,调整施工支洞布置,缩短关键线路650米,硬是把一条隧洞的工期缩短了半年,也让他领悟到“沟通的本质是双赢”。

在红鱼洞,他解决了围堰遗留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从零学起,最终配合团队确定了碾压混凝土配比。水库大坝最终捧回青海省“江河源”杯奖。

在拉哇,他面对超长特大导流洞的施工难题,推动编制管控手册、工序明白卡、微课件,为特长特大隧洞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施工培育了一支能业务精通、斗真碰硬、能打硬仗的青年干部及技术人员……

十三年间,从技术员到项目总工,14本鲜红的荣誉证书摞在箱底,“优秀工程技术人员”“金牌员工”“优秀工程技术干部”“劳动模范”……每本都浸着汗水泥浆。他不挑工程大小,不惧专业跨界,反而把每一次转变都视为扩展眼界、提升能力的机会,不断突破自己的专业边界。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技术、又善协调、还能带队伍的“复合型选手”。

山河落笔,扛起“技术大旗”

王存成就像一枚不断蓄力的箭,从雅砻江官地水电站起步,辗转西昌风电、叶巴滩隧洞、红鱼洞水库、拉哇导流洞,最终扎进白马这片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战场。

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是一个以航运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性大工程,涵盖水利、水电、道路、桥梁、房建、水运、生态治理等多个专业,施工界面复杂、协调单位多达三十余家,是真正的“巨系统”,集五大难点于一身:环境复杂、工期紧张、开挖强度惊人、环保压力大、协调千头万绪。

有人说,白马项目“太全、太杂,涉及面极多”。但王存成却觉得,这正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他果然成了那个“什么都能接得住”的人。

2023年7月12日,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他已经出现在白马乌江大桥的施工面上。“12.6米超大钢拱肋合龙段,吊装对接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他指着正在合龙的大桥对技术人员说。为了这个精度,他带着团队反复推演吊装方案,并带领测控成员细致复查大桥主拱圈合龙前标高、轴线偏差及气温等施工参数,引入BIM建模三维动态施工仿真等智能建造新技术,最终实现大桥主拱圈安全、高质、高效合龙。

右岸288m边坡治理规模宏大,他推动采用客土喷播代替植生袋生态防治技术,完成五万多平米的绿化恢复。

混凝土类型从常态到碾压再到沥青,他样样熟悉;明挖、暗挖、洞室、桥梁、道路……他全程参与。

无排架梯段循环开挖支护施工工法、特大大截面门式拉锚矩形桩施工关键技术、深V大风峡谷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无一不是大胆创新的尝试。

“他是我们工地的‘百科全书’。”一位年轻技术员说,“任何时候问他参数、流程、节点,他都能脱口而出。”

深夜,他的办公室灯总是亮着。窗外是寂静的山峦,窗内是他伏案的身影,桌面上摊开着十几本工程笔记,页角已经卷边发黄。工作以来,他在省部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篇,获得实用性专利15项,工法成果多项。他主持的《无排架梯段循环开挖支护施工工法》获青海省工法,并入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5年度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还带出了十余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但他从不把这些视为“个人荣誉”。

“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干好的,得靠团队。”他说,“我的作用就是把经验传递下去,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江河定稿,传承“工匠之道”

十七年前,受兄长启蒙和工程专家型教师感召,王存成踏入水电行业。导师“十年内评上高工转任教职”的人生轨迹,曾是他心中的理想图景。而今,虽未走上讲台,他却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传承的使命。

“王总,这个桩基连梁钢筋表您审查一下?”年轻的技术员吴昊拿着图纸进来。王存成从满桌文件中抬起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图纸上的支护结构反问:“你干这个,你怎样干,最关心什么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项目部司空见惯。王存成培养年轻人有个特点:不给答案,只给思路。他推行“画圈管理”,给每个年轻人划定负责的“面”,鼓励他们像老板一样思考。“只有自己画过圈,才能知道哪里会碰头、哪里要补强。”他常说。

灯光下,他拿起红笔在图纸上圈出几个关键点:“箍筋焊接还是绑扎,桩基原外露长度够不够。”吴昊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明白了,我现场核实一下调整。”

在王存成看来,技术人员的价值不在于被动执行,而在于主动引领。他要求年轻人从边界划定、流程梳理到问题解决,全程主导工作面。“要把本子写厚,也要能把本子写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工程开始时详细记录每个细节,工程结束时提炼成可复用的经验。“要把经验沉淀下来,变成别人能看懂、能使用的东西。”

项目部里的年轻人都知道,王总的办公室永远敞开,不管是技术难题还是职业困惑,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解答。

他相信“工匠是带出来的”,所以从不吝啬分享。现场指导、方案共审、夜间培训……只要年轻人愿意学,他就愿意教。2021年分到白马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今已全部成长为技术骨干。他们在王存成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怎么做工程,更学会了怎么思考工程。

十七年水电生涯,王存成的“论文”遍布山河,从官地的混凝土大坝到白马的钢铁飞虹,从懵懂技术员到运筹帷幄的总工,他始终笃信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技术,是能让图纸上的线在大地上站起来,经得起风雨,扛得起时间。”

夜色深沉,白马营地的灯火渐次熄灭,唯剩中心一扇窗仍倔强地亮着。灯光下,王存成仔细标注着下一份施工方案,手指敲击键盘发出咚咚的声响,与乌江不息的涛声应和。这盏灯,照亮图纸上的毫厘,也照亮通往山河的路,那里,永远有未写完的论文,等待汗水与智慧落笔成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