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李博扬:钢铁淬炼青春色

发布日期:2025-07-28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彭书园   字号:[ ]

2024年8月,西安高铁站的空气像被点燃的钢铁熔炉,每一缕风都裹挟着灼人的温度。李博扬拖着行李箱走出闸机口时,额角的汗珠正顺着脸颊滑落,在下巴尖凝成晶莹的珠,又倏地砸在滚烫的地砖上。他回头望向同行的小赵和小林,三人刚结束西宁的新生培训,行李箱滚轮碾过瓷砖的声响里,都藏着对东庄水利枢纽的憧憬。

钢铁序章:热风里的青春启程

“咱陕西的日头,就是这么实在。”他操着宝鸡方言笑起来,眼睛弯成两道月牙,壮实的身影立在热浪中,T恤后背已洇出汗渍,却挡不住浑身蓬勃的朝气。这口带着乡音的爽朗,后来成了他在工地最自然的通行证——监理办公室里递图纸时的熟稔,现场和工人师傅核对钢衬角度时的亲近,都从这方言里生长出来,带着泥土与阳光的气息。

开往深山的中巴车,玻璃窗上映出他青涩的面庞,彼时皮肤尚未被峡谷的日光镀上铜色,脸颊线条还带着少年的柔和,唯有那双爱笑的眼睛,在后来无数个与图纸、钢构相伴的日夜,始终亮着如初的光。他不知道,自己即将投身的这片峡谷,早在四个月前就已奏响钢构的序曲——2024年4月17日,2号非常排沙底孔首节钢衬的吊装,已为“陕西第一高坝”的金结施工拉开序幕。

熔炉淬火:烈日寒夜里的青春锋芒

东庄的晨雾总带着河川的清洌,李博扬跟着师傅王吉庆上工地的第一个月,天刚蒙蒙亮,安全帽的系带已在下巴勒出红痕。夏日的钢模板被晒得发烫,他蹲在地上核对钢筋间距,汗水顺着安全帽缝隙淌进衣领,一小会儿就被正午的日光蒸干。“起初觉得腿像灌了铅,”他后来笑着说,“晚上回办公室学画图纸,腿都在抖。”

正午的日头把他的影子缩成一枚钢钉,牢牢扎在大地上。他却渐渐爱上这份踏实——钢衬吊装时的金属嗡鸣,混凝土振捣器的低频震颤,还有师傅王吉庆在耳边念叨的“标高差不能超两毫米”。这些带着质感的声响,比任何课本都更能叩响青春的门扉。师傅告诉他,2024年正是大坝深孔复杂结构施工的攻坚之年,六大孔口金结施工的硬仗早已打响,他们脚下的每一寸峡谷,都在等待钢铁的骨骼生长。

冬日的寒风是另一场淬炼。峡谷里的风裹着冰粒,能钻进工作服的每道缝隙。有次测量时手套粘在冰冷的仪器上,扯下来时指尖红得像冻透的玛瑙。他却在朋友圈发了张结冰的钢筋照片,配文“东庄的冬天有棱角”,字里行间都是青春不服输的倔强。

雪映初心:坚守者的青春刻度

25年春节的烂漫雪景,是东庄送给坚守者的礼物。除夕的工地,雪片大如鹅毛,簌簌落在钢衬上积起薄薄一层白。李博扬裹紧羽绒服站在坝顶,远处村庄的鞭炮声隐约传来,他掏出手机拍雪景,镜头里的大坝在风雪中像沉默的巨人,而他的身影是巨人掌心最鲜活的刻度。

“我离家近。”他在排班时说得轻描淡写,却没提母亲举着手机让他看年夜饭时,屏幕里飘出的饺子热气。“娃在修陕西第一高坝呢。”父亲在视频那头的骄傲,比任何取暖器都更能焐热异乡的夜。他对着镜头笑,挂了电话便往办公室走——验收资料还在桌上等他,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是青春写给责任的诗。

大年初一的晨光里,雪后的坝面亮得晃眼。他踩着没过脚踝的雪巡检,脚印沿着钢衬蜿蜒向前,像给沉睡的巨坝系上银色的鞋带。同事返岗时问他想家吗、无聊吗,他指着雪地上的脚印:“你看,大坝在跟我说话呢。”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反复核对的图纸参数里,藏着青春对使命的虔诚。

钢构为纸:攻坚时刻的青春落笔

2024年秋的晨光里,李博扬站在观景平台上,望着最后一个深孔钢衬在缆机下缓缓移动。师傅告诉他,这处关键结构自4月首吊以来,已如峡谷的筋骨般节节生长。他看着几十吨钢铁在空中划出弧线,心脏跟着钢丝绳的颤动一起收紧。“像看着巨人舒展臂膀。”他后来对师傅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那天的钢衬表面泛着冷蓝的光泽,像一块被擦亮的青春勋章。

8月初见“缆机三剑客”双机抬吊时的震撼,至今仍在他心头荡漾。两台红蓝巨臂在空中协同作业,几十吨钢衬构件稳如浮叶。他站在人群里,想起曾在新闻中看到“这是国之重器”,现在忽然觉得眼里发烫。金结技术人才紧缺的现实容不得他迟疑,跟着师傅白天盯现场,晚上啃图纸,笔记本上的“焊缝高度”“吊装角度”写得密密麻麻,页边卷得像被风吹过的荷叶,那是青春在钢构上写下的注解。

当全年两个底孔和四个深孔钢衬吊装任务圆满收官,2291吨钢铁构件在峡谷奏响金石之音时,他站在已安装的钢衬旁,看阳光在金属表面流淌,仿佛听见巨坝未来吞沙吐水的轰鸣。但工程未完,挑战不止,师傅因做标任务出差的几个月里,他成了工地上的“移动坐标”。“小李呢?”“在深孔那边。”同事们的对话里,他的身影总与某个钢构节点绑在一起。曾经在篮球场能投三分球的热血少年,如今却不再买新球鞋了,那双沾满混凝土的旧鞋摆在宿舍角落,鞋边的白漆早已斑驳。“舍不得让新鞋来遭罪。”玩笑话里,藏着青春对这份事业的郑重。

勋章闪耀:从“小李”到“李工”的蜕变

2025年4月10日中孔闸门吊装,804平台的风很大,他扯着嗓子喊“慢点放”,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当4号泄洪深孔工作闸门支臂精准吊装至12号坝段,他摸出手机拍照时,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同事递来矿泉水,喊了声“李工,厉害啊”,这声称呼里,藏着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夜晚。

针对大件吊装空间受限、支铰超重和抗剪套安装困难等施工难题,他跟着师傅熬了不知多少轮明月,终于等到“干冰冷却”的点子冒出来。看着干冰在钢构件上腾起白雾,铰座联轴器像被施了魔法般顺利咬合,他忽然想起初来时师傅说的“工地会教你答案”。阳光下,已安装的闸门在孔口泛着冷光,那些金属的纹路里,藏着青春从青涩到沉稳的全部密码。

随着能力的提升,大坝浇筑高峰到来之际,他又肩头添责,承担起大坝14-21坝段技术管理工作。在钢筋料表下发方面,他结合施工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精确计算钢筋规格、型号、数量,反复核对数据,确保料表零差错,为现场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在冷却水管图绘制过程中,综合考虑坝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工艺等因素,科学规划水管走向与布局,保障坝体温度控制效果。

2025年7月1日,19坝段首仓封顶的新闻推送至手机时,李博扬正在西宁参加青海省省级工法评审会。屏幕里的混凝土罐车鸣笛声透过听筒传来,他指尖划过照片里熟悉的坝段轮廓,忽然想起一年前那个在高铁站擦汗的自己。如今的他皮肤黝黑,笑起来眼角的细纹里还嵌着峡谷的风沙,可当同事发来现场视频时,他望向手机屏幕的眼睛里,跃动着比钢花更亮的光。这被钢铁淬炼过的青春,终将和“陕西第一高坝”一起,在时光里矗立成永恒的丰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