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奋进“十四五” 发展谱新篇】南渡江畔的时光印记

发布日期:2025-11-17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李国华   字号:[ ]

九月的琼州,椰风裹着江水的湿润扑面而来。当我第一次踏上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的土地,南渡江正泛着粼粼波光,江畔那片忙碌的工地,就是我接下来要扎根的地方——海口市南渡江龙塘大坝枢纽改造工程。这是一项扛着供水保障、防洪安澜、生态修复重任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从初见到如今相伴数月,我看着它从蓝图里的线条,一点点变成矗立在江畔的坚实建筑,每一寸进展里,都藏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温情。

攻坚路上的那些暖心事

刚到工地时,我总爱沿着江堤走走,看工人们在晨曦里开始一天的忙碌。南渡江的汛期像个“脾气不定的老友”,老坝防渗的难题更是压了多年,加上热带天气一热起来,地面都能晒得烫脚,可没人抱怨过一句。项目团队总说“要啃就啃硬骨头”,那些看似棘手的难题,就在大家的群策群力里,慢慢有了破解的办法。

施工导流是最先要闯的关,为了让戗堤安全推进,项目部想了“双保险”——既要预报预防坍塌,又要主动诱导控制。抽排水设备密密麻麻排在江边,还有师傅24小时轮班盯着老坝的渗漏点。有天凌晨我起夜,看到监测组的老张还蹲在江边,手里的仪器屏幕亮着微光,他说“多瞅一眼,心里就多份踏实”。后来听技术组的人说,为了解决老坝防渗,他们连续半个月泡在现场监测数据,连饭都常在基坑边对付;之前预应力空心方桩试桩断了,大家连夜召集设计、施工、监理一起商量,最后改成素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才算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基坑拦河闸梁施工时,“预制+现浇”的法子让我开了眼。原本要在高空搭满脚手架,现在预制部分在地面就能做好,工人们不用总悬在半空,质量也更有保障。我见过钢筋班组的师傅们干活,298吨钢筋,每一根都要精准对接,误差得控制在毫米级,他们拿着尺子量了又量,嘴里还念叨着“差一点都不行”。1#-13#启闭机房建到34.5米高程时,焊接师傅们戴着面罩,火花在阳光下溅起,焊出来的缝平整得像用尺子画的。

到2024年底,工程已经完成了93%,拦河闸、左右岸连接段都用上了。想起刚来时,临建23天就建好,842根振冲碎石桩18天打完,一期围堰19天合拢还填了20万方土,一期基坑排水只用15天,二期围堰合龙更是让总工期提前了近半年。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坚守啊。而且质量也没落下,“三检制”执行得严严实实,375个单元工程、893个单元工程验收合格,2个单位工程、9个分部工程全是优良等级。2024年6月17日那天,上游护坡、基础开挖拆除等9个分部,还有一期改造、右岸副坝2个单位工程顺利验收,看着档案柜里整齐的资料,我知道,这“百年工程”的底子,是真的扎得稳。

青春里的创新与担当

工地里最有活力的,要数那支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突击队。38个年轻人,眼里满是对水电事业的热爱,不管是急活还是难活,他们总抢在前面。项目部用党建带团建,经常组织技术交流、技能培训,还有“导师带徒”,老工人把经验手把手教给年轻人,现在已经有15个小伙子拿到了资料员证、安全员证,成了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

“陈晨程青年创新工作室”是他们的“智囊团”,好几个QC小组围着拦河闸、围堰琢磨技术。夏天天热,混凝土养护容易出问题,他们就想了个法子——又盖又洒水,还让水一直流着,这样水分不浪费,修复成本也降了不少。之前围堰水下施工难,他们借鉴别的工程经验,用了模袋混凝土护坡,又快又结实,还抗得住汛期,后来这工艺还成了青海省的省级工法,别提多骄傲了。

现在项目已经有4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2项省级工法、1项企业级工法、1项行业级工法。《提高闸墩外观质量合格率》拿了特等奖,团队还得了中国职工技术协会的QC成果证书、青海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第二名、海南省水务厅的劳动竞赛一等奖。看着他们写的20篇论文、6个QC课题、10条合理化建议,还有2个五小活动成果,我总觉得,这些年轻人就像南渡江的浪花,有冲劲,也有智慧。

安全上他们也不含糊。老坝拆除、深基坑、起重吊装都是高风险活,项目部把工地分成6个责任区,每个区都让青年突击队员负责,就像给工程上了“安全锁”。每天开现场碰头会,每周每月开安全例会,还经常搞综合检查,2024年查了58次,266个隐患全改好了。我还参加过5次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167个人一起学知识、练技能,现在工地上不管是谁,都能说几句安全常识,“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氛围,早就融在日常里了。2024年项目通过海南省水利建设工程安全文明工地评审,这是对大家最好的肯定。

江水与绿意的和谐共生

“建工程不能忘了护环境”,这是项目部常说的话。从我来的那天起,就没见过工地里尘土飞扬、污水乱流的样子。噪声大的地方,都装了声屏障,拌和站旁边还放了噪声监测器和警示牌,用的设备也都是低噪声的,生怕吵到周边村民。有次我跟隔壁村的阿婆聊天,她说“施工这么久,没怎么影响我们睡觉,你们想得真周到”。

扬尘治理也做得细。工地周围围了围挡,还装了喷淋系统,到点就自动洒水,空气里总是清清爽爽的。运输渣土的车,都盖得严严实实,出门前还得在冲洗池里把轮子洗干净。老坝拆除的时候,用的是湿法作业,取土场旁边挖了截排水沟和沉砂池,水土一点都没流失。

水污染防治更是半点不马虎。放油料、化学溶剂的罐子,都用了耐腐蚀的材料,就怕漏了污染地下水。围堰边上的水域和取水口,都拦了防污屏,不让悬浮物进去。右岸和取土场那边,挖了排水沟,还建了储浆池和二级沉淀池,生产污水处理达标了,要么排放,要么用来洒水降尘,一点都不浪费。晚上施工用的是LED低光污染灯,电焊的强光也加了防眩光罩,还规定了施工时间,就是不想打扰村民休息。

施工剩下的碎石、土石方,也没浪费,都用来回填或者铺路了。项目部连续三年往南渡江里放鱼,海南长臀鮠、倒刺鲃这些本地鱼,一共放了60万尾。还建了380米的生态鱼道,让鱼儿能顺利洄游。去年春天,大家还一起在江边种树,沿着大坝巡查生态情况,看着江水清清,岸边椰树绿油油的,我总觉得,这工程不只是建了一座大坝,更是守护了这片绿水青山。

现在龙塘大坝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闸顶的永久交通道路修好了,启闭机房的装修也完成了,“腾飞之翼”的造型立在江边,特别好看。这座大坝,不只是钢筋水泥堆起来的建筑,更是装满了匠心、智慧和希望的民生工程。等到竣工那天,它会像一位守护者,用江水滋润椰城,护着这方土地平安。而我这段在南渡江畔的时光,也会成为最珍贵的记忆,见证着“水利兴邦”的故事,在琼州大地上慢慢书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