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深处的青春成长年轮 |
|
|
|
在凉山州竹寿水库扩建工程轰鸣的工地上,一群肩挎墨绿“标准化工具包”的年轻身影,格外醒目。他们穿梭于钢筋丛林,深入幽深隧洞,手中精准的仪器,丈量着大坝的筋骨,更守护着工程的质量命脉。而当夜幕降临,项目部窗棂透出的灯光下,一本本写满技术思考与生活絮语的手札本,在真诚的红笔批注间悄然流转,记录下困惑与突破的深深浅浅。这看似寻常的“一硬一软”,却如两把精巧的钥匙,正悄然解锁着新一代水电建设者在这片崇山峻岭间拔节生长的核心密码——以创新实践筑基,以情感联结赋能,以红色旗帜领航,浇铸出一条既坚实又温暖的青春成长之路。 行走的“智库”,炼就硬核脊梁 枢纽区的工地上,钢筋林立,机器轰鸣。质检员司永杰的身影穿梭其间,他斜挎的墨绿色“标准化工具包”格外显眼。此刻,他正俯身在大坝浇筑面上,手指快速翻动着工具包内页,精准核对防渗墙帷幕灌浆的开灌流量与压力参数。这个看似普通的背包,早已成为他和同伴们离不开的“百宝囊”。 “可别小看这包,里面装着我们的‘移动智库’呢!” 总质检师刘兴辉笑着介绍。打开工具包,秘密一目了然:核心位置稳稳放着关键的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是现场判断的“定心丸”;内袋里,作业指导书、工艺手册等文件整齐排列,是规范操作的“无声老师”;外兜中,卷尺、手电筒等实用工具伸手可取。“图纸+工具”合二为一,让青年技术员无论钻隧洞还是上仓面,遇到问题都能立刻掏出解决方案,化身“现场活字典”。 司永杰对工具包的好处深有体会。“以前跑现场可没这么利索,”他回忆道,“图纸拿在手里碍手碍脚,揣兜里容易皱,想进黑漆漆的隧洞验收,半路发现忘带手电筒是常事儿,耽误工夫还容易出错。”现在不一样了。“百宝囊”往身上一挎,图纸工具各就各位。青年“背包客”们轻装上阵,脚步能深入到工地的每个角落。更关键的是,日复一日地翻查、应用,那些复杂的规范条文不知不觉就刻进了脑子里,书本知识真正在工地的泥土里扎下了根。 工具包的威力,在不久前披砂景星安置区供水工程验收时大放异彩。质检员们靠着包里齐全的资料,对照现场情况一丝不苟地核查。原本预计需要一周完成的消缺确认工作,关键部位的核查仅用短短一小时就高效搞定!整体验收效率飙升30%,工期硬生生提前了两天。 从核对灌浆参数到快速消缺确认,这小小的工具包,就像一本随时带在身边的“教科书”。每一次打开包、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扎实本领的锤炼场。它装的不仅是图纸和工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这群年轻的技术员,挺直了守护工程质量的脊梁。 倾诉的港湾,点燃创新星火 在严谨规范的技术日志之外,竹寿项目部为青年骨干们开辟了一片特别的园地——“碎碎念”专区。这个看似随意的角落,却意外地成为了疏解成长烦恼、碰撞智慧火花的“心灵驿站”。 改变的契机源于一次汛期险情后的反思。安全总监闫升敏锐察觉到,面对难题时,青年员工们常选择沉默。他果断在手札本最后留出三页,鼓励大家记录“施工难题、职业困惑,甚至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并郑重承诺:“落笔必有回音”。 起初的拘谨很快被打破。当技术员刘江瀚在手札上重重画下三个问号,为溶腔内那“豆腐渣”般的填充物支护愁眉不展时,第二天,他惊喜地收到了总工程师珍藏的溶洞处理方案,以及一位老前辈亲笔批注的三次失败教训与最终成功的宝贵经验。当有人不经意写下“胃疼三天”,项目负责人的批注旁,竟意外地躺着一小包养胃的普洱茶。这份坦诚、温情与及时的回应,如暖流般迅速消融了距离,营造出一个可以安全倾诉、大胆求教的港湾。 更为珍贵的是,那些“碎碎念”里流淌的痛点,竟成了孕育创新的源泉。青年团队针对灌浆超耗这个老大难问题,自发组建QC小组,其攻关成果最终闪耀省级赛场,摘得一等奖桂冠;日志里跳跃的奇思妙想被悉心收集整理,化作《金点子手册》,其中实用的工艺工装已在项目部遍地开花。这小小的手札本,承载着冰冷的数字与滚烫的心事,悄然编织起一张人才培养的温情网络,孵化出蓬勃的创新星火,照亮前行的路。 红色的引擎,领航青春全程 项目的高歌猛进与人才的快速成长,其背后澎湃的动力,离不开那面始终飘扬在一线的鲜红党旗。项目党支部将战斗堡垒牢牢扎在施工最前沿,精心打造驱动人才成长的“红色引擎”。 “红色工地微课堂”应运而生。党课与组织生活,被生动地搬到了轰鸣的掌子面旁、火热的大坝浇筑仓前。在溢洪道混凝土开仓的关键节点,技术标兵党员现场解读技术标准,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千钧重担,化作掷地有声的实践宣言;围绕帷幕灌浆等核心工序开展的“质量责任大家谈”,则将崇高的职业使命感,深深融入日常的每一次操作。 “党员先锋领航计划”更是点燃了传承的火炬。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老党员与青年骨干结成“对子”。导师们不仅倾囊相授大坝面板浇筑精度控制、复杂地质隧洞支护等“看家本领”,更以身作则,带领青年爬脚手架、钻输水隧洞,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担当,在实战的熔炉里锤炼意志与能力。 面对垂直运输小型设备效率低下、高落差峡谷压力钢管安装举步维艰等技术瓶颈,党支部毅然牵头成立“党员技术攻坚组”。党员骨干带头立下军令状,将鲜红的党旗牢牢插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阵地。在一次次破解难题的硬仗中,青年技术员们紧随老党员的步伐,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意志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战的淬炼中愈发坚韧闪亮。党建引领,如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青春成长提供了最坚强的政治保障、最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最广阔的实战舞台。 如今,身挎墨绿工具包的年轻身影,依然日复一日地丈量着大坝的每一寸肌理;深夜项目部窗前的灯光下,写满批注的手札本依然承载着奋斗的思绪与暖意。而在竹寿工地的最高处,那面鲜红的党旗,始终在群山之巅猎猎招展。肩扛匠心,笔书成长,心向党旗,这群青年建设者的青春年轮,必将与脚下这座崛起的水利工程一同,深深镌刻进大山的记忆,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