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舞羌塘筑梦高原——西藏那曲吉措10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纪 |
|
|
|
羌塘草原的风,裹挟着高原的寒意,年复一年掠过那曲的山峦。这里平均海拔超45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被称为“生命禁区”,但强劲且持久的风力,却让这片土地成为清洁能源的“富矿”。2025年的秋天,西藏那曲吉措100兆瓦风电项目的建设现场,巨型风机正迎着风的方向,在建设者的手中缓缓“生长”,为雪域高原编织起一张绿色的能源之网。 高原风口的“钢铁舞者” 吉措风电项目的风机,像一群即将舞动的“钢铁舞者”,等待着在羌塘草原的风口绽放力量。每一台风机塔筒高达百米,顶端的机舱与叶片组合,能将呼啸的狂风转化为稳定的电流。但在高原建风机,第一步就充满挑战。 “基础得像磐石一样牢。”负责土建的王师傅,皮肤被紫外线灼得黝黑,他蹲在风机基础坑旁,手指拂过刚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高原冻土广布,基础施工要穿透冻土层,确保风机几十年“站得稳”。为了赶在冻土消融前完成基础浇筑,工人们天不亮就带着氧气瓶上工,搅拌机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技术员拿着温度计守在一旁,“混凝土温度得控制好,不然容易开裂,这可是风机的‘根’。” 塔筒组装时,高原的风成了“拦路虎”。风速超过一定限值,就不能吊装。建设者们掐着天气预报的“窗口期”作业。塔吊将一节节塔筒吊起,焊工小谭背着沉重的焊枪,爬上塔筒对接处,缺氧让他呼吸急促,却丝毫不敢手抖---焊缝要像钢板的“筋骨”,必须严丝合缝。等塔筒竖起,抬头望去,银白色的塔筒直插云霄,仿佛要与天空的云层握手。 “巨无霸”吊装的攻坚时刻 施工现场,那台漆成亮眼绿色的巨型履带吊格外醒目---它是中联重科的超大型履带起重机,项目吊装的“主力战将”。数十吨重的风机机舱、长达百米的叶片,要靠它精准吊装到百米高的塔筒顶端,误差不能超过厘米级。 “运输这台‘巨无霸’,光拆解运输就花了半个月。”设备主管漫工指着远处蜿蜒的施工道路,“那曲的山路窄,有的地方得把吊臂拆成几段,用平板车慢慢运,司机师傅握着方向盘,手心全是汗。”到了现场,组装履带吊又是一场硬仗:上百个零部件要在缺氧环境下精准拼接,技术人员拿着图纸,和工人一起对照、调试,“每一个销轴、每一条履带,都得严丝合缝,这大家伙可是吊装风机的‘命根子’。” 吊装风机叶片时,挑战达到顶峰。巨大的叶片被履带吊轻轻提起,如同展开的白色翅膀。地面上,信号工举着指挥旗,眼睛紧紧盯着叶片与机舱的对接点,对讲机里传来沙哑的指令:“左移3厘米……慢一点……好,对齐了!”操作室里,吊车司机陈师傅戴着氧气面罩,双手稳稳操控操纵杆,“高原上反应慢,更得集中精神,叶片价值几百万,一点都不能磕着。”每一次成功吊装,现场都会响起短暂的欢呼---那是对高原极限挑战的胜利喝彩。 雪域匠心守“风光”承诺 在吉措风电项目,藏族工人扎西是大家的“活地图”。他熟悉每一道山梁的走向,能“听懂”风的语言---哪片云过来可能下雨,哪个山口的风最急。和汉族技术员小朵搭档时,两人一个用藏语、一个用汉语,加上手势,总能把风机安装的细节沟通清楚。“以前村里只能用光伏板供电,遇到阴天就黑灯。”扎西望着正在吊装的风机,眼里闪着光,“以后风电发的电,能让家里的电灯一直亮着,还能卖给外面,挺好的。” 项目部的医务室,常备着氧气瓶、抗高原反应的药物。每天收工,工人都会来这里测测血氧。厨师变着花样做餐食,蒸馒头时特意多放酵母,让馒头更松软、好消化;每周炖两次牛肉,给大家补充体力。“得让兄弟们在高原上吃得饱、睡得着,才能把活儿干好。”项目经理刘总拍着胸脯说。 质量把控上,项目团队更是“锱铢必较”。风机螺栓的力矩,要拿专用扳手反复校准;机舱里的线路接线,技术员要拿着图纸逐一核对;每一台风机吊装完成后,都要进行空载、负载测试,确保叶片转动平顺,发电效率达标。“高原环境恶劣,风机一旦运行,维护成本极高,所以建设时必须一次做到最好。”质量总监吴工拿出厚厚的检测报告,每一页都签满了名字,“这是我们对项目、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吉措100兆瓦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这不仅能缓解那曲地区的用电紧张,还能通过电网,将清洁能源输送到更远的地方。 站在施工现场极目远眺,远处的雪山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近处的风机与输电铁塔遥相呼应。曾经寂静的羌塘草原,因为这些“钢铁舞者”的到来,正悄然改变着能量的流向---狂风不再是呼啸的“过客”,而是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动力”。 建设者们的身影在风机下显得渺小,却又无比伟岸。他们背着氧气罐,在冻土与狂风中坚守;他们操控着“巨无霸”吊车,在云端完成精密对接;他们把匠心注入每一个螺栓、每一次焊接,让清洁能源的梦想在高原扎根。 当第一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时,扎西和我们的建设者们围在一起,看着电表指针转动,脸上露出了笑容。那笑容里,有对家乡发展的期盼,有对清洁能源的信心,更有建设者们在“生命禁区”里,用汗水与匠心写下的“风光”答卷。羌塘的风还在吹,而吉措风电项目,正让这风的力量,成为雪域高原迈向绿色未来的坚实步伐。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