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军益:怀“不够”之心,向远山而行——记公司2024年优秀党务工作者董军益 |
|
|
|
当游本昌老先生以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消息引起众人哗然时,董军益在他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两个力透纸背的大字——信仰,这个沉甸甸的词汇,不仅凝结着一位耄耋老人历经岁月淬炼仍初心如磐的赤诚,也是一位普通党员毕生的精神追求。 思想扎根,信念结果 作为保定唐河治理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董军益深知:“如何成功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起来,重在党务工作者能不能做一个理论明白人,当好基层引路人。”每当夜色深沉,董军益便摊开那本磨出了毛边的笔记本,开始了当天的理论学习。 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公司及分局关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广泛吸收线上展播的优秀党组织建设案例精髓,深入施工一线,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倾听一线员工声音。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一篇篇凝聚着理论思考与实践洞察的心得体会跃然纸上。这些文字,不仅是他消化吸收理论的证明,更成为他梳理脉络、剖析问题、探寻“党建与生产同频共振”最优解的思维导图。 当然,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纸面,要想打造独具项目特色的“党建+”品牌,必须将那些在理论学习中淬炼过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共同行动。董军益深知此理,他带领团队,将思考的结晶扎扎实实落到项目建设的沃土上。“董书记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先行者’,还是把思想种进咱心里的‘播种人’嘞。”年轻党员小王笑谈道。 在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制度方面,董军益着力打造“沉浸式”党课品牌,组织党员深入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等红色地标,集体观看《榜样》《建党大业》等经典红色影片,让党员们身临其境地穿梭于历史现场,在鲜活的历史课堂中叩问初心、汲取力量,让信仰的旗帜在心中猎猎作响。此外,董军益还结合“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激励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 在廉洁项目建设方面,董军益聚焦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全员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书记讲党课、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员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紧密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创新廉洁教育载体,策划拍摄了廉洁微视频《围》,引导员工深度融入廉洁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廉洁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 作为分局重点水利工程唐河治理项目的党支部书记,董军益高度重视文件建设工作,积极总结项目亮点并对外宣传。在公司“四局筑坝、四局水利、四局盾构”品牌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他组织撰写的稿件——《此间春时 以水为笔 书写唐河治理的时代答卷》,确保项目亮点和工程价值得到充分展示,为擦亮公司品牌贡献力量。 攻坚克难,党员先行 当人们感激于清水河蜿蜒哺育着两岸的村庄农田时,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的员工却对着这片流域发起愁来:沿岸村落农田密布,施工难度尚在其次,光是进场前的征拆协调难度,就先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再看一眼运输施工材料要借用的村镇道路占比,能预想到的阻工情况再次让大家“眼前一黑”。 征拆问题悬而未决,进场时间一再滞后,给项目如期履约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攻克这个“卡脖子”难题,项目部党员干部带头分段包保、分乡镇负责,紧密协同联动多个政府部门,合力打通征拆堵点,作为党支部书记,董军益率先认领最难啃的硬骨头,迎难而上,以身作则为团队立起标杆。 “白天和各单位到村委会协调问题,晚上开碰头会。连轴转那阵子,年轻人都吃不消,他却依然精神气十足。”项目上的同事回忆道。除了外出协调,他还参与编制并持续更新项目《征拆问题动态跟踪台账》,确保问题清晰、责任到人、解决有序,实现了高效督办与闭环管理。谈起那段日子,董军益感慨:“在别人办公室待的时间,比在自己办公室长多了。” 为抢抓工期,他与项目部全体员工齐心协力“以点推面”,带领项目团队推行“重点突破、全面联动”策略,将传统线性施工转变为立体作业格局。通过分段包干、多点并进的作业方式,同步展开多个作业面实现交叉施工,达成了“空间占满、时间用足”的施工新速度。 “难,咱们也迎着上,尤其是党员同志,更要冲锋在前。”不畏难,就不难。董军益和他的团队凭借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在困难中闯出了路,啃下了“硬骨头”,项目开工建设至今,白城管理用房主体结构、牛庄排水闸闸室工程、吴家辛穿堤涵闸主体结构等多项重大节点关键节点按期完成。 党旗引领,众心成城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份光。”正如董军益常说的这句老话,这位书记最擅长的就是如何给新组建的团队掺上“粘合剂”,让大家牢牢抱成一团,成为一块打不碎、拆不散的硬疙瘩。 项目一开工,董军益便组织团队对施工段进行规划,并依据每位成员的性格特质、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精心编制了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分工表》,让技术扎实的骨干冲锋现场管理,心思缜密的干将主抓资料与试验,思维活跃的能手专攻方案编制。如此匠心独运的“排兵布阵”,不仅保障了施工流程有条不紊,更在无形中加速了团队破冰——大家彼此之间的磨合时间大幅缩短,了解日深,相互之间配合默契,迅速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合力向前。 伙委会上,董军益专注倾听员工对食堂的意见,笔耕不辍,目光恳切。对他而言,这不仅是收集声音,更是寻找改善的契机:针对饭菜偏咸、分量不足等能够快速解决的问题,他当场拍板,隔日即改,让员工意见掷地有声;面对口味差异、菜式更新慢等深层诉求,他推动综合部集纳口味、优化菜单,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持续改善。如今,员工捧着餐盘笑言:“每天都很期待吃饭的时间,咱的胃真正是被‘收买’了。” “人家常说‘以党建引领擦亮民生底色’。项目部的民生体现在哪里?不就是员工的日常饮食、起居生活这些实实在在的保障上吗?”董军益说到。这份被擦亮的“底色”化作员工舌尖蔓延的暖意,让“家”的实感在围桌共餐、谈笑交流间流淌,归属感油然而生。这份“舌尖上的凝聚力”,正是项目“硬疙瘩”团队最接地气的滋养。 每逢重要节假日,为员工采买福利和组织活动便成了他的心头事,哪些东西是大家切实需要的,哪些是华而不实的,他总要细细思量,严格把关。组织活动的时候更是要安排一个大家都在的时间,把所有人聚在一起,来一场热火朝天的比赛。拔河赛场,全体员工同拽一根绳,号子震天,汗水交融;趣味运动会上,大家三三两两绑腿并肩,步伐从磕绊到齐整,笑声冲淡了界限。热火朝天的协作中,“你们”和“我们”悄然融为“咱们”。那份并肩作战、为共同目标呐喊的激情,是最炽热的团队熔炉。 青春奉献,星火燎原 会议室里,董军益正引导青年团员围绕“青年三问”展开讨论。大家坦言到:“同先辈比,我们在“战天斗地”的拓荒精神上有所欠缺……”“但我们在“AI+工程建造”、PRP系统、BIM技术等数字化应用方面更具优势。”董军益凝神倾听,时而眼中闪动赞许的光芒,时而闭目深思。待讨论声渐歇,他目光炯炯地望向这群生力军:“未来是你们的,要立足项目实际,充实岗位知识,在项目建设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的朝气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看着眼前这支青春方阵,董军益心中那份对后辈的珍视与期许,便如明灯般炽热。他始终将青年才俊的锤炼与成长,视为心头至宝,不断倾注心力。 “是不是还有几个月就该转发展对象了?”“最近理论学习没有松懈吧?”在项目部忙碌的间隙,或是工地的晨光暮色里,总能看见董军益与积极分子、党员们并肩交谈。从细致体察思想动态的微妙起伏,到严谨跟进发展程序的关键节点,每一次谈话,都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叮嘱,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信仰的校准。 对于项目上的年轻人来讲,董军益不仅是书记,更是一位如兄长般的引路人。他常以坚定的话语为年轻人注入勇气:“放开手脚大胆干,不要怕出错,工作中完美都是相对的,成长却是绝对的。”当小陈和协作队伍就农民工管理模式上起了分歧而举棋不定时,董军益充当了她坚实的后盾:“劳务人员管理就是要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要细之又细,以后就按着这个标准来。”他出面与协作方多次斡旋,掰开揉碎讲透制度的公平性与长远效益,确保协作方明晰利害关系,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在这片以信任浇灌、用担当护航的沃土上,青春的锋芒尽情展露。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展身手,在急难险重中淬火成钢。 躬耕不辍,初心如磐 “最近,92岁高龄的游本昌老先生入党的事迹,大家一定都看到了。老人家说:‘这一辈子中间曾有过入党的愿望,但始终藏在心里,觉得不够格,还差得很远。’”集中学习会上,董军益环视全场,语气沉静而有力,“反观我们,党员队伍里有朝气蓬勃的新鲜血液,也有党龄十六七年的‘老’同志。请大家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在岗位上得到了充分彰显?”他稍作停顿,目光恳切:“坦诚讲,对照老先生的境界和党员的标准,我认为自己仍需加倍努力。” 是了,在那些为坚定目标而俯身前行的心灵深处,总萦绕着一种“不够”的自觉——惟其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怀揣着和游老先生一样“不够”的初心,董军益将滚烫的信仰锻进钢筋水泥的晨昏。每一次俯身躬行,都是对“差得远”的无声回应;每一次星夜兼程,皆为奔赴长路尽头的峰峦。山高水长,征途未竟。步履不停,映照初心。他稳稳擎起那支名为信仰的火炬,向着壮阔的远山慨然前行。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