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优秀共产党员】无技术,不王者,破局之道唯硬核

发布日期:2025-07-08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窦娟   字号:[ ]

在科技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技术已然成为推动进步的核心力量,中国水电四局西南分局新能源北方区域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尹和军正是技术浪潮中的一位弄潮儿,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完美诠释“技术为王”的深刻内涵。

担当为楫,破浪攻坚强管理

“技术管理无小事,每一张图纸、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工程的百年大计。”这句话,尹和军常常挂在嘴边,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成为他对待工作的基本准则。

2023年,当他担任北方区域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主任时,便以“绣花针”般的精细功夫全身心投入到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他精心组织团队编制《新能源项目施工技术管理手册》,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规范和严格要求。在光伏组件安装环节,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技术把控和质量检测措施,将安装精度精准控制在±2毫米以内,近乎苛刻的标准确保了光伏组件的高效运行;而在风电基础混凝土施工方面,他追求极致,使得混凝土外观质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镜面标准”,不仅表面平整光滑,而且色泽均匀,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博州大基地项目中,尹和军创新性地实施“三检制+党员巡检”双轨质量管控模式。“三检制”从施工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到项目部终检,层层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同时,党员巡检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成专门的巡检小组,不定时、全方位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在业主组织的内业外业评比中,他带领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斩获“五连冠”的佳绩,成为新能源工程建设领域当之无愧的“标杆团队”,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和尊重。

作为党员技术骨干,尹和军始终冲锋在技术创新的最前线,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牵头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其中,他牵头研发的《抱箍式管桩吊装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一创新装置将风电管桩吊装效率大幅提升40%,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他创新的“数字化光伏现场协同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项目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就能随时随地掌握施工现场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该系统在新疆新能源项目中广泛推广应用,累计为企业增效800余万元,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在喀什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中,尹和军带领QC小组深入施工现场,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汇流设备基础混凝土外观质量》课题便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经过不懈努力,该课题最终荣获电力行业协会三等奖,相关成果还被写入地方水利工程施工标准,为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扎根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尹和军经常这样教导年轻技术员。

他以身作则,常常带着他们蹲守工地,在混凝土裂缝中仔细寻找原因,在设备的轰鸣中努力探寻突破。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取得6项QC成果。

匠心为刃,技术创效结硕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不仅是突破瓶颈的尖刀,更是降本增效的武器。尹和军以匠心为刃,将技术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面对新疆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尹和军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主动迎难而上,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作。他主导研发的《光伏电站JGNF稀土合金防雷接地施工工法》,犹如一把钥匙,成功解决了荒漠戈壁土壤电阻率高这一长期困扰工程建设的难题。经实际应用验证,该工法较传统工艺节约工期37天,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同时降低成本5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哈密碱业光伏项目中,他进一步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质量管控网格,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一举措使得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8%以上,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还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在国电投塔城风电项目中,尹和军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带领团队深入场区进行细致的现场勘察与专业地质分析。他凭借丰富经验与敏锐判断,发现场区不存在土体流失风险且后期将进行绿化恢复。他迅速组织与业主、设计单位的沟通协调会,基于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成功取消原设计中风机基础回填边缘的块石及水泥砂浆砌筑护坡,直接减少成本约100万元。

在西区5台大型风机基础施工阶段,尹和军以党员攻坚克难的精神,通过深入研究与实地考察,发现原设计1.2米C30挡土墙的防流失作用可通过戈壁料石回填压实与后期绿化替代。他组织专家研讨,用详实的数据和可行的方案说服各方,果断取消该挡土墙,减少混凝土方量约500方,节约成本40万元。

在钢筋施工环节,尹和军发现风机基础底板主放射筋(直径32毫米、长度10.94米)按市面9米/12米原材采购会产生多余损耗。他主动与厂家对接,推动定尺生产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单座风机基础减少钢筋损耗4.241吨、机械套筒350个,80座基础累计节约钢筋339.282吨、套筒28000个,按钢筋4000元每吨、套筒8元每个计算,创效158.11万元。

最值得一提的是35千伏集电线路基础施工优化。面对原设计678座铁塔基础为C35扩大承台立柱式带来的征地面积大、草原破坏严重等问题,尹和军借鉴以往工程经验,组织技术骨干开展多轮研讨。他大胆将承受荷载较小的直线塔基础改为混凝土灌注桩基础,仅保留耐张塔基础形式不变。这一突破性举措,累计减少成本703.5万元。

传承为桥,薪火相传育人才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尹和军深知人才对于团队发展的重要性,他将人才培养作为党员责任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构建了“三维培养体系”,为年轻技术员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师带徒结对活动中,他满怀热情地与新入职大学生签订“成长契约”,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技术,为新员工指引前进的方向。他采用“图纸会审+现场实操+复盘总结”的独特培养模式,让新员工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快速成长。

在图纸会审环节,他引导新员工深入理解设计意图,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能力;现场实操时,他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巧和施工要点,让新员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复盘总结阶段,他组织大家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帮助新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他累计培养了1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3人已成长为项目中层管理人员,成为推动项目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党员技术讲堂”上,尹和军亲自登台授课,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光伏基础施工、风电吊装等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讲堂上,他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复杂的技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无论是技术原理还是施工细节,他都讲解得细致入微,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听得懂、学得会。

在塔城风电项目中,他大胆推行“现场实战考核制”,让年轻技术员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接受考验。他们在高耸的塔筒上进行实操训练,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也正是在这种实战环境中,他们得以快速成长,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尹主任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教会我们什么是党员担当。”年轻技术员小苏回忆起2023年博州光伏项目抢工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项目面临着工期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尹和军连续45天驻守现场,在酷热难耐的40℃高温下,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了解决流沙地质难题,他日夜钻研、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提前15天完成了节点目标,为项目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高温环境的影响,尹和军却因中暑晕倒在施工现场。他的这种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成为大家心中最生动、最深刻的党课,激励着大家在工作中勇往直前、担当作为。

十一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匆匆流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尹和军的工装口袋里始终揣着两样东西:一本磨损的党章,那是他信仰的寄托,时刻提醒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一本泛白的施工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在各个项目中的工作点滴,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奋斗历程。

在这11年中,他所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党建+安全”竞赛金奖的奖牌,在哈密碱业光伏基地的朝阳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那是对他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的高度认可;“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证书,吸收了喀什水厂基坑的湿气,见证了他在工程建设中的辛勤付出;12项专利证书的扉页上,还留着博州戈壁的风沙痕迹,凝聚着他和团队的创新智慧。他主导的3项集团级工法,如今已成为新能源项目的“标准配置”,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光伏电站稀土合金防雷接地工法》犹如一把利剑,成功降低荒漠土壤电阻率60%,有效解决了防雷接地难题;《抱箍式管桩吊装工法》则如同助推器,将风电安装效率大幅提升40%,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当博州光伏基地那规模宏大的60万千瓦光伏矩阵在-15℃的凛冽寒风中成功并网发电时,尹和军蹲在集电线路旁,认真记录下这样的文字:“每一块光伏板都是面向太阳的党旗,每一度电都在书写共产党员的答卷。”如今,这片闪耀在戈壁的“蓝色海洋”年发电量超49.3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8.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1.78万吨,足够满足247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它不仅是一座能源的宝库,更是尹和军和他的团队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他带领团队创造的“四局速度”,正化作新能源建设征程上的一个个醒目坐标。从木垒风电叶片划破北疆清晨的晨雾,到塔城塔筒竖起时撞碎天边的夕阳,尹和军始终用钢筋混凝土的硬度,浇筑着共产党人“为祖国献能源”的精神海拔,在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有力的奋斗足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