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埋”进地下的超级水脉

发布日期:2025-08-26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李智童   字号:[ ]

岭南8月的骄阳,把工地的钢板晒得发烫。上万名建设者的安全帽上,汗渍顺着帽檐往下滴,在地面晕开小小的湿痕;远处,挖掘机的铁臂起落、起重机的钢绳绷紧,数千台机械设备的轰鸣交织在一起 —— 这不是普通的工地,而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 “环北广东工程”)的核心施工段,一条即将 “埋” 进地下的 “超级水脉”,正从这里向粤西大地延伸。

中国水电四局承建的 D1 标,是这条水脉的 “关键一程”—— 湛江分干线鹤合段。55.856 千米的线路上,鹤地取水口像 “水脉的源头”,引水隧洞穿岩而过,廉江泵站提供 “输水动力”,高位水池与合流水库进库闸则守护着水流的稳定。而其中全长 38.8 千米的 PCCP 管道施工,更是整个标段的 “重头戏”—— 这些管道,是 “超级水脉” 的 “血管”。

“超级水泥管” 地下安家

“这可不是普通的水管,是国内最大口径的输水‘超级水泥管’!”PCCP 埋管三工区负责人张宇蹲在刚开挖的基槽边,手指着远处待安装的管道,语气里满是郑重。单节管道80吨(相当于3头成年大象的重量)、最大外径4.8米(约两层楼高度),而安装时接缝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3厘米内 —— 比一个篮球的直径还小。

如此“庞然大物”要精准“埋身”地下,施工方式的选择尤为关键。“少数场地宽阔、地质好、埋深浅的地段,我们用放坡开挖;其他情况全靠钢板桩垂直支护,像给基坑‘穿铠甲’。” 张宇解释道。

可 “穿铠甲” 的过程并不容易。遇到岩层或坚硬土层,常规打桩机根本 “啃不动” 钢板桩。项目部随即优化工艺:先用旋挖钻机在设计位置 “打前站”—— 引孔定位,为钢板桩开辟 “通道”,再进行打设,效率一下子提了上来。

更棘手的是河流、池塘等特殊地段,潮湿土壤里,钢板桩容易变形、内凹,甚至引发坍塌。项目部早有准备,施工前先做“地质 CT”—— 详细勘测土层结构;雨季主动避开低洼汇水区域,优先在地势高、地质稳的地段推进。一旦基坑开挖中发现钢板桩有变形迹象,立即启动 “五方联合勘查”(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单位),该加围檩增强支撑就加,情况严重时直接拔桩回填、调整线路,绝不冒险施工。

“地基是管道的‘脚’,脚不稳,管就歪。” 张宇拿起一把卷尺,比划着地基处理流程:“开挖到设计标高后,技术人员先测地基承载力,不达标就换填加固 —— 先在相似地段做模拟实验,确定填筑参数,再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确保管道不会‘高低脚’”。

等混凝土基座与腋角浇筑完成、收光凿毛后,才算迎来最关键的装管环节。装管前,测量人员架起全站仪 “瞄准”,精准确定每节管道的高程与轴线;安装时,人与机械默契配合,严格盯着接口间距。“超过3厘米,密封性就会受影响,将来可能漏水。” 张宇指着正在对接的管道,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安装完不算完,还要经过 “全方位体检”。技术人员先用游标卡尺测接缝宽度与间距,误差合格后,再用专用加压泵做接口打压试验 —— 把水通过上下打压口打进橡胶圈,水压升到 0.9 兆帕(相当于 9 公斤重的物体压在 1 平方厘米上),稳压 2 分钟不渗漏才算过关。“这试验得做三次,单节安装后、连续三节安装后、覆土回填后,少一次都不行。” 张宇说。

验收通过后,工人会在接口处布设导通带,对外缝灌浆填充,最后裹上冷缠带 —— 这层 “防护铠甲” 能隔绝土壤里的腐蚀性物质,确保管道几十年不生锈、不漏水。如今,项目部已把这套流程总结成标准化指导手册,现场能同时推进引孔、开挖、装管、回填多工序循环作业,施工效率比前期提升了近40%。

“钢铁巨人”破解难题

“你看上面那片高压线,电线离地面才十几米,履带吊的臂一伸就可能碰到;还有那边的山坡,坡度快有 30 度了,大型机械开上去就打滑。” 张宇指着远处的施工难点,眉头皱了起来。传统的履带吊配合电动葫芦安装管道,在开阔地段好用,但遇到高压线、陡坡、河流,或是作业空间窄、靠近征地红线的地方,就彻底 “卡壳” 了 —— 机械施展不开,人也没法近距离操作。

怎么让 “超级管道” 在这些 “空间禁区” 里安全安装?于松聆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们接下了这个 “硬任务”。他们把工地的地形数据、管道参数输进电脑,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安装过程;又把现有机械的图纸拆了又拼,琢磨着怎么改进结构。前后经过上百次电脑推演、十几次现场试验,终于造出了一台 “秘密武器”—— 全智能 PCCP 管安装一体化台车。

现在再去工地,这台 “钢铁巨人” 准是最显眼的:亮黄色的机身配着漆黑的底盘,履带侧面 “水电四局研发制造” 八个蓝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它的 “下身” 是高承载履带,不用铺轨道、不用浇地基,不管是烂泥地还是陡坡,都能 “稳稳当当” 走过去;“上身” 是液压动力系统,作业时,两根顶升梁会从管道端口伸进去,轻轻托住管道内壁把管吊起来 —— 全程不碰管道的外防腐层,再也不用担心传统吊装会把防腐层刮破。

“操作起来跟玩大号遥控车似的,但精度可比遥控车高多了。” 操作员小李拿着无线手柄,站在 20 米外的安全区演示:按一下 “转身” 键,台车就灵活地转个圈;按 “横移”,就慢慢挪到指定位置;激光定位系统实时盯着接口,把对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还有自动对中、故障报警功能,要是哪个部位出问题,台车会立刻停住,还会在手柄上亮灯提示。” 小李笑着说,以前装一节管要 4 个人配合 1 小时,现在用台车,2 个人半小时就能搞定,还更安全。

自 2024 年 8 月这台台车投用以来,它已经和履带吊一起,完成了 23 公里的管道安装 —— 在高压线下面 “弯腰” 作业,不会碰到电线;在陡坡上 “稳步” 前进,不会打滑;在池塘边 “轻巧” 转身,不会陷进泥里。以前要花一周才能完成的路段,现在 3 天就能搞定,成功破解了超大口径管道在有限空间的安装难题。

“天罗地网”守护安全

“木工班组的王师傅,请立即规范佩戴安全帽!” 每天,环北广东工程的工地上都会响起这样的广播声。这个涉及深基坑、高空作业、大型机械的工程,安全从来不是 “口号”,而是一张覆盖每个角落的 “天罗地网”。

项目部搭起了 “三级教育 + 动态管控 + 科技赋能” 的安全体系。新工人进场,必须先过 “三关”:公司级安全教育讲法规、项目级讲工地风险、班组级讲岗位操作规范,考试不合格就不能上岗;每天早晚,各班组都会开 “安全短会”,对照当天的作业内容,把 “哪里有隐患、该怎么防” 一条条讲清楚 —— 比如挖基坑要注意边坡滑坡,装管道要检查吊车钢绳;工地上装了上百个摄像头,安全管理人员在后台 24 小时巡查,看到有人没系安全带、没戴安全帽,立刻通过广播 “点名” 纠正,还会把违章照片贴在工地的公示栏里。

最让工人印象深的,是工地的综合 VR 安全体验馆。戴上 VR 眼镜,就能 “亲身经历”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脚手架坍塌的场景:站在 “脚手架” 上,脚下突然一空,身体瞬间失重;“钢筋” 从高处掉下来,耳边传来 “砰” 的一声,手上还能感觉到 “刺痛”。“以前觉得安全员管得严,体验完才知道,那些规定都是保命的。” 刚摘下 VR 眼镜的老王抹了把汗,语气里满是后怕 —— 他以前总觉得 “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现在进工地前,会先摸一摸安全帽的带子系紧了没。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老工人抱着 “经验主义” 侥幸:“我在工地干了十几年,什么场面没见过,肯定出不了事!” 有一次,一位老工人爬脚手架时,嫌麻烦没把安全带挂在立杆上,脚下一滑,整个人悬在了半空,幸好旁边的工友及时拉住他,才没掉下去。这件事给所有人敲了警钟 —— 安全意识再强,也不能有一丝松懈。

针对这些安全意识薄弱的人,项目部有 “专属教育方案”。第一次违章的,收工后不用加班,但要留下来开 “小课堂”:安全员拿出违章照片,讲清楚哪里错了、可能有什么后果,还会让工人自己说 “下次该怎么做”;要是屡教不改,就请进 VR 安全体验馆的 “专项警示室”—— 工人私下叫它 “小黑屋”。在这里,违章人员要反复看和自己违章行为相关的事故片:没系安全带坠落的、没戴安全帽被物体砸中的…… 看着画面里的悲剧,很多人都红了眼睛。“不是要为难大家,是想让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回家。” 安全员说。

“现在工地上,不用人提醒,大家都会主动系安全带、戴安全帽。” 张宇欣慰地说。这套 “事前教、事中管、事后警” 的闭环管理,让遵章守纪成了工人的习惯 —— 现场违章行为比以前减少了 80% 以上,安全隐患也少了很多。

环北广东工程将于2023年全面通水。到那时,1800万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接到优质安全的水,彻底告别“缺水焦虑”。

这条“埋身”地下的“超级水脉”,不只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输水通道 ,它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是一条滋养民生的“动脉”。当西江活水奔涌而来,浇灌出的,将是粤西大地绵延不绝的生机与希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