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筑坝】泾河峡谷起“恒温巨人”:190万方混凝土的“冰火答案”

发布日期:2025-08-14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彭书园   字号:[ ]

大家好,我是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

此刻,我正以230米混凝土双曲拱坝的身姿,在泾河峡谷中拔节生长。许多人惊叹于我的宏伟,更对我的核心秘密——“恒温无缝”充满好奇。从2023年2月13日那个初春的清晨,第一方混凝土郑重注入我的基座起,一场与“温度”的精密博弈就贯穿了我成长的每一步。工程师们赋予我一项严苛的使命:浇筑190万立方米混凝土,实现零结构性裂缝,并将我体内外的温差牢牢控制在18度以内。今天,就让我这位“无缝巨人”,亲口讲述这温度背后的科技密码。

我的生命源于混凝土,但这基石天生对温度敏感。骄阳下“热血沸腾”,严寒中“瑟瑟发抖”,都会在我体内留下细微的伤痕,它们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在流水与冻融的侵蚀下,悄然瓦解我守护山河的意志。工程师们深知,唯有让我的躯体在凝结与成长的全过程保持冷静而稳定的内在温度,才能锻造百年之躯。这追求,是我坚韧的基石。

我的“冷静”从孕育之初就开始。在拌和楼——我的“生命熔炉”里,粗骨料经过风冷降温,带走燥热;拌和水则送入冷库,化作冰屑融入,如同注入冰泉的活力。这还不够,工程师们精心优化我的“基因配方”:优选骨料级配,按标准掺用粉煤灰和高效外加剂,在保障强度与流动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发热源”——水泥的用量,从根本上抑制我的“体温”。

高温月份,我的“出生液”——混凝土出机口温度被严格控制在6到7度。离开“熔炉”后,我的旅程也需精心呵护:运输车披着防晒防雨“外衣”,高温月进楼前还需喷水喷雾“冲凉”。工程师们严防死守温度回升,5到9月从出机口到仓面覆盖前不得超过4度,其他月份不超过3度,确保我“落地”时的温度,即浇筑温度达标——高温月,我的基础约束区和孔口约束区肌肤温度要小于10度,自由区要小于12度。

我的身躯无法一蹴而就。工程师们用科学的“分层浇筑”规划我的生长节奏,主坝体通常以3米为一层。每一层浇筑后,是我宝贵的“休养间歇”。此刻,埋藏在我体内的精密“循环系统”便悄然启动——那是高导热性HDPE塑料冷却水管构成的庞大网络。它们如同我的“冰泉脉络”,在基础约束区和孔口约束区按1.0米乘以1.5米的网格纵横铺展,在自由区则按1.5米乘以1.5米布置,单根长度不超过300米,蛇形蜿蜒。低温的制冷水通过三套供水系统被精确泵入这些管道。在我生命之初,也就是初期冷却阶段,混凝土下料即开始,高温月采用最冷的6到8度水,每小时单管流量高达2.0到2.5立方米,目标是将我核心温度控制在20到23度,并确保任何部位的最高温度都不超过分区设定的容许最高温度。这如同在炽热的夏日午后畅饮冰镇甘泉,高效带走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巨大热量。工程师们深知“降温太快伤筋骨”,初期冷却降温阶段,日最大降温幅度被严格限制在1.0度以内,日平均不超过0.5度,我体内的“冰泉”温度与混凝土温差也不宜超过20度。

数千个灵敏的数字温度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电子神经”,深植于我肌体的各处,构成我的“感知系统”。它们昼夜不息地捕捉我最细微的“体温”脉动。在初期冷却最高温出现期间,监测频率高达每2小时一次。所有数据实时汇入智慧的温控中心。工程师们如同守护摇篮的医生,凝视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并将所有数据形成历时记录,纳入温控周报。一旦某区域“体温”逼近警戒线,指令即刻发出:根据初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精确调控“冰泉”的流量、方向或水温,或精确控制下一层浇筑的时机。这套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感知-决策-调控”智能闭环,是我恒温成长最忠实的守护者。

当寒冬朔风掠过峡谷,威胁我表层“肌肤”时,建设者们为我披上特制的“保暖外衣”。拆模后,上下游坝面、孔口等关键部位必须在3到5天内完成永久保温施工。上游面及孔口使用聚氨酯;下游面则用聚苯乙烯挤塑板。横缝面立即覆盖聚乙烯卷材。在峡谷风口处,高大的挡风墙如同忠诚的卫士矗立。孔洞流道内分段悬挂保温被,进口设临时挡风墙。当预报“寒潮”来袭,龄期28天内的我表面会穿上更厚的“保暖衣”。若我“年龄”尚小,龄期小于7天,气温降至冰点以下,保温材料会立即覆盖。低温月份浇筑时,我的“产房”,也就是仓面,气温不低于5度,养护水温不低于10度。

为了实现最终“无缝”且达到能承载山河之力的状态,我的体温需要经历严苛的三期冷却调控。初期冷却奠定基础,快速削峰控温。随后是中期冷却,使用12到14度水,目标温度15到17度。它像一位调养师,减小我的内外温差,改善应力状态,为最终的“塑形”减压,流量更温和,降温更平缓。当中期结束且我“年满”90天,后期冷却正式开始。这是最关键的“塑形”阶段,使用最冷的6到8度水,目标是将我的核心温度均匀冷却至10度——这是进行横缝灌浆,让我真正成为坚固整体的前提!降温速率要求最严苛,每日最大降幅只能小于等于0.5度。工程师们将我按高程精细分区:已灌区、灌浆区、同冷区、过渡区、盖重区,进行温度梯度控制,让不同区域同步按计划降温,确保降温均匀,应力最小,避免在“塑形”过程中产生新的裂痕。

预计在今年11月初,最后一仓混凝土就将在精心调控的温润环境中浇筑完成并顺利封顶,我将以完整的“恒温之躯”傲然屹立。那遍布我体内的高导热HDPE“冰泉脉络”、数千个敏锐的“电子神经”、严密的聚氨酯与挤塑板“保暖外衣”,以及工程师们依据海量温控数据做出的每一次精准调控,共同消弭了温差带来的内应力。它们赋予我由内而外浑然一体的致密与坚韧,最终炼就了这“无缝”的钢铁之躯。

从此,我将承载起守护三秦大地的重托。洪峰来袭,我以32.76亿立方米的胸怀岿然不动,如定海神针安澜息波;旱魃肆虐,我敞开襟怀,释放清流滋养干渴的土地;库区那一泓碧水,映照着蓝天白云、草木葱茏。

这融入每一方混凝土的恒温秘密,这精密编织的科技网络,不仅是一座技术的丰碑,更是我对山河安澜、万物生长许下的无声而永恒的誓言。当清澈的泾河水在未来岁月里轻抚我坚实的身躯,那深藏于骨的恒温意志,将化为大地最沉稳的脉搏,在寒暑交替中恒守初心,直至地老天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