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匠心铸就先锋本色 青春闪耀党徽光芒 |
|
|
|
在尼那电厂厂房,一个瘦高而坚定的身影总是格外醒目——他就是马明,一名将根深深扎在生产一线的90后青年共产党员,更是电厂上下公认的“技术多面手”。近两年,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12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他冲锋陷阵,守护电厂安全。他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青春答卷,让胸前的党徽在高原水电一线熠熠生辉。 匠心:于毫厘之间见真章 “干技术,就得有股子钻劲和细劲。”这是马明常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怀揣着对水电事业的热爱,马明走出校园,一头扎进了尼那电厂。从踏入厂房的第一天起,他就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认真与执着。面对庞大复杂的发电机组、精密繁复的控制系统,他没有丝毫畏难。他的工作服口袋里,永远揣着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记录着每一次巡检的异常、每一次操作的要点、每一位老师傅传授的经验。“多看、多问、多记、多练”,是他给自己定下的铁律。 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汲取着专业知识,运行规程倒背如流,设备原理深研细究。面对苦、累、脏、险的工作,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让我来试试!”无论是钻进狭窄闷热的电缆夹层排查隐患,还是顶着刺鼻的气味处理油污,他总是冲在最前面。那份不怕脏累的劲头,那份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让同事们既佩服又心疼,赞誉不绝。然而,对于赞誉,他总是腼腆地摆摆手:“都是分内事,大家都能干好。” 这份匠心,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点滴,更融入到他主导的每一次“小改小革”中。他善于发现运行中的细微不便和潜在风险,并付诸行动去优化。一个螺丝的紧固方式、一条线路的走向优化、一个指示灯的亮度调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动,凝聚着他大量的观察、思考和反复试验。正是这些源于实践的“微创新”,日积月累,有效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马明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匠心”,往往就蕴藏在对平凡工作的极致专注和不懈追求之中,于毫厘之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攻坚:创新路上勇当先 尼那电厂运行多年,部分设备老化带来的运行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卡脖子”难题。面对挑战,马明主动承担起机组辅机盘柜改造的重任。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老旧图纸与实际设备存在差异,新老系统兼容性差,改造窗口期短,技术风险高。压力面前,马明展现出共产党员敢打硬仗的锐气和青年技术骨干的闯劲。他彻底“泡”在了现场和资料室里。白天,他带着图纸,一个端子一个端子地核对参数,一根线一根线地捋清走向,汗水浸透了工装;夜晚,他反复推演改进方案,力求万无一失。改造实施阶段,他更是全程深度参与,从盘柜配线的精细布局,到系统联调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最终,改造任务高质量完成,老设备焕发新生,全面满足了现代电网对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为电厂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提升筑起了坚实的技术堡垒。这次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成为一次生动的现场教学,有效带动了整个检修队伍专业技能水平的跃升。 创新,是马明身上另一抹亮色。在负责机组检修时,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检修工艺耗时长、用人多、成本高的弊端。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方论证,他大胆提出并成功应用了“风洞内线棒更换工艺”。相比传统方法,它大幅减少了高空、密闭空间作业的风险点,作业人员需求从20多人锐减到5人左右,整个检修工期缩短了整整30天!经济效益更是立竿见影,累计节约检修直接成本数百万元,同时因缩短停机时间而增加的发电收益也达数百万元。这项创新,为电厂降本增效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青年党员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先锋本色。 担当:危急时刻显忠诚 2024年汛期,一场罕见的强降雨席卷电厂所在流域,洪水裹挟着泥沙咆哮而至,电站安全面临严峻考验。险情就是命令!作为设备技术骨干和党员先锋,马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组织班组人员,冒着瓢泼大雨冲向防汛抢险最前沿。 现场情况万分危急,部分电缆沟出现倒灌涌水,一旦蔓延,将直接威胁机组运行甚至全厂安全。在持续48小时的艰苦鏖战中,马明始终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仔细排查每一处可能的渗漏点和设备隐患。凭借对设备布局的了如指掌和丰富的应急处置经验,他迅速锁定险情位置,制定抢险方案。在冰冷的积水中,他带头搬运沙袋、架设潜水泵、封堵涌水点。汗水、雨水、泥水交织在一起,湿透的衣服紧贴在身上,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住设备!保住发电! 经过连续奋战,马明带领团队成功处置了3处电缆沟涌水重大险情,有效遏制了水势蔓延,确保了4台发电机组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始终保持满负荷安全稳定运行。他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技术堤坝”,为电厂成功抵御自然灾害、保障电网可靠供电作出了关键贡献。他用无畏的行动,在最危急的时刻,擦亮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标识,诠释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学思践悟砺初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马明笃信并践行的学习理念。他深知水电技术的博大精深和个人能力的局限。在尼那电厂这个大家庭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姿态。经验丰富的老运行员、技艺精湛的老师傅,都是他虚心求教的对象。遇到技术难题,他从不藏着掖着,总是主动提问,与同事们热烈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最优解。 他不仅向他人学,更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工作间隙、饭后休息的零碎时间,都被他充分利用起来,钻研业务书籍、查阅技术资料、整理工作笔记。几年下来,他积累、编写了详实的工作规程和典型案例分析,并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耐心指导年轻同事,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勤奋与悟性,结出了累累硕果。尼那电厂“技术能手”、青海省“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电工组“优胜奖”、中国水电四局“青年岗位能手”……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他不仅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更成为了青年员工争相学习的榜样,用自身的成长轨迹引领着身边的青年共同进步。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马明的青春画卷上,没有惊天动地的泼墨重彩,唯有十年如一日的晨昏坚守;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只余那句朴实无华却力抵千钧的“让我来看看”。他的双手,常浸透油污,却稳稳攥紧责任的重量;他的脚步,踏遍厂房的每一寸钢铁脉络,却深深烙下奉献的足迹;他的身影,在震耳欲聋的机组轰鸣中,站成一道信仰铸就的脊梁。这脊梁,挺立着攻坚克难的锐气,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匠心,更扛起了甘于奉献的担当。 他的青春,因胸前党徽的辉映而愈发璀璨夺目,因岁月匠心的打磨而愈显厚重坚韧。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