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跟“东北老铁”“溜达”——探访新安江施工局智慧综合加工厂

发布日期:2025-09-19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王苏林   字号:[ ]

“老弟老妹儿们!瞅哪呢?瞅这!这机器‘脾气’好但‘手’老快了,咱们站边上看就行,它比咱人工快5倍还不喊累!”刚走进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歙县段三标智慧综合加工厂,一个操着东北口音、腰板挺的板板正正的身影就迎了上来——他就是加工厂的现场工程师陈文东,52岁的吉林人,说话自带“包袱”,一开口就把我们逗笑了。这次,我们跟着这位幽默风趣的“东北老铁”,一起解锁钢筋自动化加工的“黑科技”。

“以前4个人忙疯,现在俩人搁儿这看机器”

“先跟我来原料区,咱看看这‘钢铁裁缝’咋干活!”陈文东领着我们走到数控钢筋调直切断机(BRGT-14)旁,机器正“嗡嗡”运转,原本弯曲的钢筋被送进去,出来就变得笔直,还能按预设长度精准切断,切口平整得像“用尺子量着剪的”。

“你们可别小瞧这机器,”陈文东拍了拍设备外壳,语气里满是自豪,“我1996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调直钢筋得靠人拉着跑,切断用大剪子,4个人一天顶多处理5吨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呢?这台‘BRGT-14’加上旁边的切断机(BRGQ-50),俩人负责上料、巡检,一天能处理20吨,闲下来还能在旁边喝口茶!”他指着传送带输送的定长钢筋,笑着补充:“你看这些‘规矩料’,下一步要么去‘拧螺纹’,要么去‘变弯儿’,全程不用人搬,比咱东北人办事儿还利索。”

说话间,一根Φ20mm的钢筋被传送带送走,陈文东顺势指向车间深处:“走,咱去看看‘螺纹雕琢师’,那家伙干活才叫‘精细’!”

“老匠人”滚丝机,“艺术家”弯箍机

来到滚丝加工工位,HGS-40型钢筋直螺纹滚丝机正忙着给钢筋“拧螺纹”。陈文东停下脚步,等机器完成一个加工循环,才指着刚出炉的带螺纹钢筋介绍:“这机器就是咱车间的‘老匠人’,你看这螺纹,牙型饱满得很,用通止规一卡,百分百合格!”他回忆起以前人工套丝的日子,忍不住摇摇头:“以前套丝得蹲在地上拧板牙,一天顶多200个,还总有人拧歪了返工。现在这‘老匠人’8小时能加工1500个,误差比咱东北人包饺子的褶子还匀!”

接着,我们走到数控钢筋弯箍机(BRWG-28)旁,机器正快速将钢筋弯成矩形箍筋,一个个整齐地落入收集框。“这玩意儿是‘弯箍艺术家’,你要啥形状,输参数就行,矩形、菱形都能整,还不用咱动手。”陈文东说着,让操作工调出一个300mm×500mm的箍筋参数,机器立马开始运作,不到10秒就完成一个。“以前弯箍筋,得两个人配合,一个扶钢筋,一个扳弯具,一天累够呛才做800个。现在这‘艺术家’每分钟8个,一天能做6000多个,还不用喊‘腰酸背痛’!”他打趣道:“我这老腰啊,多亏了这些机器,不然早扛不住了。”

聊到自己的经历,陈文东笑着说:“我从河北尚义,再到安徽新安江,干了快30年工程,还是头回见这么智能的钢厂。以前在尚义施工局当总工跟副局长,天天盯着人工加工,现在老了我寻思我就当个现场生产调度员享享清闲,天天就搁现场转悠,就负责‘挑毛病’,结果你猜怎么着?工人有啥不会的我给讲讲就行了,机器还真挑不出啥毛病来,这机器啊比人靠谱多了,我省心!”

“焊网机织‘钢铁布’,冷弯机弯‘钢梁骨’”

“走,咱去瞅瞅‘大家伙’!”陈文东领着我们来到钢筋焊网机(XGWJ-220)前,机器正“滋滋”地焊接钢筋网片,纵向、横向钢筋自动排列,焊点均匀分布,一张2m×3m的网片很快就成型了。“你瞅这大家伙事儿,这机器是‘织布能手’,以前4个人焊网,一天顶多50平方米,还总担心焊点不牢。现在它8小时能焊200平方米,焊点抗拉强度比咱东北人的‘倔脾气’还硬,用来做护坡网,洪水来了都不怕!”

旁边的型材冷弯机(BRLWJ-250A)正给工字钢“拗造型”,陈文东指着弯曲的工字钢介绍:“这是‘弯梁高手’,不用火烤,直接冷弯,弧度还特别准。以前弯工字钢得用大锤砸,几个人忙活半天还歪歪扭扭,现在机器一调参数,要啥弧度有啥弧度,用来做钢拱架,比人工弯的‘周正’多了!”他还不忘调侃:“我这东北人都爱说‘我可老直了’,但这机器弯的弧度,比咱说的‘直’还靠谱!”

最后,陈文东带我们来到成品区,各类钢筋构件整齐码放,他指着这些“钢铁成果”总结:“咱这智慧钢厂,每天能加工20多吨构件,就8个人干活,比传统厂省了70%的人力。我这‘老工程’看着这些机器,心里踏实——新安江防洪要靠这些‘钢铁筋骨’,机器靠谱,咱工程就靠谱!”

护栏标牌保安全,“天眼”密布防意外

“逛厂子可不能漏了咱的安全管理,这才是重中之重!”陈文东带着我们走在车间通道上,只见原料区、加工区、成品区之间都用蓝色护栏清晰隔开,护栏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你看这护栏,不光划分区域,还能防止有人不小心靠近运转的机器,安全得很!”

走到配电箱旁,高约1.8米的黄色护栏将其牢牢围住,护栏上挂着黄色三角标牌,“高压危险,请勿靠近”的提示语一目了然。“这配电箱可是‘重点保护对象’,高护栏加警示标,就是怕有人误碰出危险。”陈文东解释道。

车间墙上,一张张岗位职责与规范海报整齐张贴,从“质量员岗位职责”到“设备操作规范”,内容清晰易懂;“安全是保障,质量是形象,速度是风貌”“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标准化是安全之本,责任心是安全之魂,执行力是安全之基”等标语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大家严守标准。

“不光这些,你抬头看!”陈文东指着天花板上的摄像头,“关键位置都装了监控,24小时盯着,一旦有异常,比如机器故障、有人违规靠近危险区域,监控系统立马报警,咱能第一时间处理,把风险掐在萌芽里。”他笑着说,“干工程这么多年,我最清楚安全的重要性,咱这厂子的安全标准,比咱东北人‘守规矩’的劲儿还足,在这儿干活,心里踏实!”

夕阳下,加工厂的机器还在有序运转,陈文东的东北口音不时传来,带着对设备的自豪,也藏着对工程的用心。跟着这位幽默的“东北老铁”逛一圈才知道,智慧加工不仅让效率提上去了,更让老工程人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