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坚守——海南牛路岭灌区工程项目抗击“剑鱼”“蓝湖”双台风纪实 |
|
|
|
八月的海南岛,本应是骄阳似火的季节,却被接踵而至的台风撕开了一道口子。13号台风“剑鱼”与14号台风“蓝湖”先后奔袭而来,8月24日至30日,短短一周内,海南牛路岭灌区工程项目部的建设者们在风雨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这座关乎海南供水安全的民生工程。 闻“剑鱼”而动:未雨绸缪筑防线 8月22日清晨,项目部会议室的灯光亮得比往常更早。窗外的椰子树还在微风中摇曳,项目经理曹军的眉头已经拧成了疙瘩。投影仪上,台风“剑鱼”的路径图正以醒目的红色标注着——中心风力12级,预计24日凌晨在海南东部沿海登陆,而牛路岭灌区工程恰好在风暴影响范围内。 “现在不是等风来的时候,是跟台风赛跑!”曹军面带严肃表情,冷静地说道。“隧洞、干渠、管线防护是重中之重,一旦溃堤,雨水倾灌会毁掉几个月的施工成果。大家立刻行动,各施工面人员要尽快按照预案要求展开行动。有任何问题,及时上报。” 防台会一散,项目部像被拧开的发条。隧洞组、干渠组、管线组负责人相继起身,椅腿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声响,“我带队伍去加固易滑坡部位,现在就调挖机过来,把沙土夯实筑牢。”安全总监王军强话音未落,身影已消失在会议室门口。管线组组长老吴紧跟着起身:“我们去检查管线接口,用防水布再包一层。” 紧接着,各小组同步展开安全隐患排查。隧洞组带着手电筒钻进洞内检查岩壁,“这几处得加设临时支撑,消除安全隐患。”干渠组沿着堤岸边走边记,发现两处渗水点,立刻安排人用沙袋围堵:“先把水引到排水沟,回头再做防渗处理。”物资部、安环部的人员则穿梭在仓库和临建区,胶鞋踩过积水洼溅起细碎的水花,一边清点防护用品,一边检查电路开关:“应急灯电池都换新的,别关键时刻掉链子。” 23日午后,天空开始转阴,风里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农民工转移快收尾了,陈大叔背着蛇皮袋,手里攥着应急食品包,回头冲捆防护网的工友喊:“小袁,俺们去宾馆,你们盯紧些!”小袁挥挥手,裤脚浸着汗:“放心吧大叔。”他扶着最后一位腿不利索的老工人上大巴,司机师傅探出头:“路上慢,到了给你打电话。” 隧洞出口处,王军强正指挥工人往岩壁锚点加拧螺栓,他的蓝色工装后背已洇出深色水痕,手里的卷尺被风刮得哗哗作响,却仍精准丈量着每处支撑钢架的间距。 24日凌晨,“剑鱼”如期而至。安全员小尹每隔半小时就更新一次台风动态,打印机吞吐着最新的降水预警,纸张边缘被她翻得卷起毛边。微信群里,实时传来气象通报:“现在风力已达10级,各点位注意观察棚顶和围挡,有情况马上报。” 战“蓝湖”再守:风雨同舟护工程 “剑鱼”刚过,8月27日的早会又沉了气氛。气象通报说14号台风“蓝湖”30日登陆。刚从“剑鱼”的威胁中缓过来,项目部立刻启动二次排查——毕竟台风过后,不少隐蔽隐患容易冒头。 王军强带着人沿隧洞、干渠、管线走了个遍。隧洞口的临时挡雨棚被“剑鱼”刮得有点歪,他让人重新固定:“这棚子要是塌了,雨水灌进洞就麻烦了。”干渠堤岸有处土坡被泡得发软,他蹲下来捏了捏泥土:“得再加两层沙袋,不然‘蓝湖’一来准滑坡。”管线组则重点复查接口密封,老吴撕开“剑鱼”期间临时包裹的防水布:“还好没渗水,但得再换一块厚实布。” 这次,项目部把重点放在了管线边坡防护上。管线队长老吴蹲在坡上,手里攥着防水布往预制槽里塞。“沙袋得压实,不然雨水顺着缝往下钻,边坡就松了。”旁边小伙子扛着沙袋喘气说:“多扛一袋,危险就少一分。”老吴没接话,抱个沙袋往布边一压,泥水顺着裤腿流。 29日下午,狂风率先抵达。风吹得“呜呜”作响,窗外的椰树凌乱。农民工宿舍区,班组组长老周正挨家挨户检查门窗。他手里的扳手转得飞快,“插销再拧两圈,晚上睡觉别开窗!”见新来的小李还在往包里塞工具手册,“保命要紧,行李明天再说!”拽着人往应急避难处走,边走边说,“那边有应急物资,先歇着。” 同时,项目部人员披着雨衣在施工临建区巡查,看到活动板房的铁皮屋顶被风吹得松动,立刻喊来工人用钢缆加固。他们的雨靴浸满了水,却仍坚持亲手将每根缆绳系成死结,直到确认所有板房都稳固如初才返回会议室。隧洞内,一队工人踩着积水走到配电箱前,逐一断开非必要电源,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岩壁上的渗水滴,在地面聚成小小的水洼。有人用粉笔在岩壁上记下渗水点的位置,想着台风过后好及时处理。 30日凌晨,“蓝湖”的咆哮声震耳欲聋。会议室里,电话铃声和风声搅在一起。“老吴,管线怎么样?”“没事,刚用装载机推了两车土加固,水没漫过来。”小尹趴在桌上填报表,笔尖划过纸“沙沙”响:“隧洞正常,干渠巡查员在岗,没异常。” 雨过天晴时:坚守初心向未来 8月3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在牛路岭灌区的工地上时,彻夜未眠的建设者们终于露出了笑容。隧洞安然无恙,管线完好无损,渠道边坡稳稳矗立。 项目部迅速下达复工指令:各班组先排查安全隐患,再清理现场,下午逐步恢复施工。工人们扛着扫帚和铁锹往工地走。管线区,有人弯腰捡起被风吹断的防护网,卷起来往推车里放;有人用撬棍把歪了的标杆扶正,再往土里砸两锤。隧洞口,王军强带着人检查隐患部位,清理积水。电工背着工具包,沿着电线杆一路查过去,用万用表测测线路,没问题就往本子上打个勾,嘴里念叨:“上午就能送电,不耽误干活。” 食堂的门早早开了,大师傅在灶台前忙乎,蒸笼里的馒头冒着白汽。老周蹲在门口,见工人过来就喊:“先吃早饭,粥在锅里热着。”有人端着碗蹲在台阶上,边吃边说:“昨天那风够劲,还好咱准备得足。”大师傅听见了,接话:“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等下给你们熬锅绿豆汤,解解暑。” 公告栏前围了圈人,安环部刚贴出的复工安排上写着:“上午清场,下午各班组按原计划施工,安全第一。”有人问:“管线那边啥时候接着铺?”安全员小袁指着图纸说:“老吴队下午先弄,你们组先把干渠边的杂草清了。” 军田干渠的挖掘机也“突突”启动了,声音不燥,透着股稳劲。阳光照在积水里,亮闪闪的。风里没了海腥味,混着泥土和青草气,清爽得很。工人们扛着工具往各自的活儿点走,脚步声、说笑声混在一起,比台风的吼声实在多了——这工程,还得接着干,干得更扎实。 牛路岭灌区的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身影,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那些嘶哑却坚定的呐喊,都化作了这座民生工程最坚实的基石。台风“剑鱼”与“蓝湖”终将成为记忆,但建设者们在风雨中铸就的担当与责任,将和这条蜿蜒的灌渠一起,滋养着海南的土地,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新生。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