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四局水利】此间春时 以水为笔 书写唐河治理的时代答卷

——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项目建设纪实

发布日期:2025-03-31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分局   作者:高娅姝 路月聪   字号:[ ]

迢迢唐河水,悠悠治理途。作为集防洪、灌溉、供水、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重点水利工程,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项目筑新坝、固旧堤,拓河槽、疏淤泥,拆旧闸、建新涵,河道绵延31.92千米,肩扛防洪抗旱、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福泽民生之重任。值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新十年”之际,唐河治理工程助力保定市彰显生态主体之功,提升城市生态之韵,为河北省构筑京津冀生态支撑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准+协动  铺就建设“高速路”

施工现场,渣土车穿梭忙碌,引擎轰鸣交织成奋进的交响乐。老周站在一旁,记录施工日志并与工友交流:“今天挖的土方,明天就能用于堤防填筑,节奏紧凑,毫不耽误。”项目施工涉及大面积土方开挖与填筑,为追求经济高效,项目部采取“精准算账+动态调度”策略,细化施工面,准确计算各施工区域开挖及回填的工程量,制作可视化土方平衡表,在空间和时间上充分实现挖填平衡,有效节约转运时间和成本。

“大福村村口村民拦路阻工,现在施工队伍进不去,没法进行施工作业啊。”“让现场的人注意一定不要和村民起冲突,喊司机,我们马上赶过去。”项目部大厅的门口,总工杨坤和工程部小刘急切的交谈声和匆忙的脚步声尚且交杂在一起,语落的瞬间两人就不见了身影。

施工横跨多个村落和农田,情况复杂,征拆协调因素多。面对征迁困局,项目部积极主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党员干部带头分段、分乡镇包保,进行对外协调管理;编制《征拆问题动态跟踪台账》,专人逐项落实、解决、销号,以动态管理有效督办施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运用“日对接+周调度”机制与多个政府部门紧密联动,在“借力”中疏通征拆占地的难点堵点。短短3个月内,完成了97%的清表任务,为后续施工扫清了障碍。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员遭遇诸多难题,他们凭借丰富经验与顽强毅力,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坚定决心和专业智慧为项目推进扫除障碍。在白城橡胶坝基槽开挖的施工进程中,地下水水位异常高造成基槽内涌入积水,增加了基槽底部的泥泞程度,施工器械难以稳定作业。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迅速调整,采用专业钻井设备,完成井孔开挖工作。井孔形成后,立即安装高效水泵进行连续抽排,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水位,确保了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为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统筹联动,建立施工动态表,积极推行“以点推面”施工法,将线性工程变为立体战场,分段、分点施工,同步作业面开展施工;同时对关键工序实施领导带班和旁站制度,分段包保制升级为“电子围栏责任田”,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监管,跑出了“空间零闲置,时间零断档”的加速度。

在项目全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节点不断突破。2024年10月12日,白城管理用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12月15日,牛庄排水闸闸室工程施工完成,12月27日,白城管理用房二次结构施工完成;2025年3月12日,上下游挡墙圆弧翼墙施工完成;3月26日,水池水泵房主体施工完成。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四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他们凭借丰富经验与顽强毅力,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坚定决心和专业智慧为项目推进扫除障碍。

夯基+固本  铸就工程“质量魂”

欲丰其地,先固其根;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自开工以来,项目部认真学习公司ISO9001质量体系,严格执行“三检”制度,打造“三管三控一协调”管理体系,通过实施分工细化、技术交流常态化、工程资料标准化及交接流程规范化等管理手段,构建高效运转的管理闭环系统,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必执行、有执行必反馈。”

河岸边的堤段上,质检员操作核子密度仪检测堤基堤身压实度,数据在纸上跳动,是高质量管控的印记。早在堤防工程施工前,项目技术团队就已经一次次在施工现场奔波进行碾压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分层虚铺厚度、碾压机械和压实遍数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就像是工程施工的“定海神针”,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土方填筑作业,为确保堤防工程质量,项目部严格遵循 “水平分层、分段铺料、及时压实、均衡上升”原则。在土料选择上确保土料的颗粒组成、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符合标准;在填筑施工时,依据堤身断面尺寸精确计算每层铺土厚度与宽度;在铺料过程中将每层铺土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超厚或厚薄不均现象;在压实过程中采用振动碾等设备进行压实,安排专人跟踪检查,确保无漏压、欠压区域。秉承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层层把关、层层复核填筑土层的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等指标,以保障堤防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周五晚上的会议室灯火通明,激烈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对照作业指导书查找,基本可以解决很多现场问题,还有疑难杂症的,及时请教,大家开会碰一碰,一起拿方案。”思维的火花碰撞出的智慧的果实,技术的融合提炼出精细的结晶,通过反复试验、测量、调整、整理,10份涵盖了堤防、桥梁、建筑、道路等全部施工内容的作业指导书变身“现场操作密码本”,详细阐述了施工工艺、验收要求、质量管控措施、注意事项以及验评资料要求等,极大地提升了现场技术管理及施工流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而细节的把控则是质量的关键。坚固的堤身、平整的堤顶、规整的护坡,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测量、调整和优化。四局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质量第一、打造精品”的庄严承诺。 2024年12月19日,喜获保定市清苑区白团镇、魏村镇、冉庄镇人民政府赠送的“精细施工品质优 服务群众情谊长”“精心施工暖人心 情系百姓惠民生”“央企担当筑精品 精细施工暖民心”三面锦旗。

防控+应急  撰写治理“安澜记”

上午9点,尖锐的防汛预演警报撕破了工地黎明的宁静,和树梢的云雀一起动起来的,是牛庄排水闸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现场人员迅速分流,救援疏散组迅速安排人员疏散撤离,电工朱师傅第一时间进行断电,应急抢险组人员扛着沙袋冲向围堰边缘,为涌水区域筑起一道褐色堤坝。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束演练的哨声终于响起,阳光穿透云雾,倾洒着尚在平复呼吸的人身上,熠熠光斑是对勇敢者的嘉奖。

水利工程,依水而生,与水共舞。唐河治理工程(清苑区段)属季风区暖温带地区,炎热、潮湿、多雨,有时形成洪涝、沥涝灾害。为应对工程范围内突发防洪度汛险情事件,项目部通过定期演练,不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改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措施,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项目部应急救援能力,确保项目安全度汛。

演练场声势浩大,项目部里也有热火朝天。项目部安全培训会议室内,小张正组织新进场工人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当作业脚手架操作层高出相邻连墙件以上几步时,在上层连墙体安装完毕前要采取临时拉结措施?”“两步。”理论知识的罗列借用实际案例的剖析,一问一答间,培训氛围被推上热潮,安全规范入脑亦入心。

走在牛庄排水闸施工场外,鼻尖涌进不远处的梨花香。围挡内,几台小型雾炮车正在喷雾降尘,来来往往的渣土车辆用苫布遮盖得严严实实,进出口站正对出入车辆进行冲洗;压路机在前方压实过程中,洒水车紧随其后,喷洒的水雾不给飞扬的尘土一丝逃逸的机会,如清道夫一般将其扼杀在诞生的摇篮。二者相互协作,同进同退,在作业线上演绎着“蓝天保卫战”的精彩篇章。

保定地区春季干燥多风,项目土方作业工程量大,在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施工区域生态品质,做好施工区域扬尘管控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严格落实扬尘治理‘两个标准’要求,确保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扬尘检测仪器100%安装、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安全总监他维恒要求道。

   “以前这边施工,总免不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可好了,几乎没什么影响。”附近村民的由衷感慨,是对项目扬尘管控工作最直观的肯定与嘉奖。

不绷紧安全的弦,就弹不出生产的调;不织好防护的线,就绣不出生态的花。项目部全面推行班组安全与环境管理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穿透式监管要求,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要素、全方位验证,连同随处可见的应知应会的“贴身宝典”、随时抽查的“设备健康档案”,在唐河流域防洪安全的堤岸上奏响一首安全与责任、环保与质量交织的新乐章。

河水汤汤,清流见底;新堤巍巍,固若金汤。四局“治水人”在国家战略宏图和历史的浪潮中,以“丹心永存、治水长歌”的情怀,推动河北省实现从“生态守护者”到“绿色受益者”的华丽转身,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协调共进。四局建设者听着春风捎来的愿景,看了眼时间在清水河岸烙下的纹路,走向沿岸通往春天的未来的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