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雾锁新安——绿满施工的生态答卷

发布日期:2025-09-18 作者:李强   字号:[ ]

晨雾渐散的新安江面上,粼粼波光顺着水流向远方延展,远处徽派村落的青灰屋顶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白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与江面的清亮形成淡墨般的背景。江风裹着水汽掠过岸边的施工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被水汽洗刷得锃亮,如同这片土地上不变的生态承诺,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一场兼顾建设与生态的施工,正悄然在这山水间铺展。

走近施工区东侧,一台黄色挖掘机正俯身作业,铲斗深深扎进泥土里,扬起的土块带着湿润的潮气,却不见漫天扬尘——原来施工区边缘的雾炮机正悄然运转,细密的水雾在空气中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尘土牢牢锁在原地。随后,挖掘机缓缓转向一旁的绿色渣土车,车厢已半装满,车轮上沾着的黄泥在晨光下泛着暗沉的光,司机探出头与挖掘机师傅喊着确认装载量,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模糊,却丝毫不影响两人默契配合,确保每一次装载都精准高效,避免多余土方洒落。

再走近些,能看见老工人蹲在钢架旁,双手握着扳手将螺栓细细拧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袖口沾着的水泥渍已结成硬块,身旁的手推车里装着新运到的施工配件,金属零件在晨光下闪着微光;不远处的年轻工人正弯腰整理堆放在木架上的钢筋,双手将长短不一的钢筋分类码齐,偶尔用铁丝将几支捆成一束,钢筋表面的锈迹被他随手擦掉,露出银亮的金属光泽,扳手与钢架碰撞的“叮当”声,和挖掘机铲斗起落的“轰隆”声、渣土车引擎的低鸣交织在一起,在江风与流水声中格外清晰,勾勒出施工场忙碌却有序的日常。

科技织就环保网:扬尘运输皆可控

“要说绿色文明施工,咱们可是下足了功夫。”安全环保部主任党勤学一脸严肃地说道,“为了打造绿色施工项目,我们在现场配备了扬尘噪声检测设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个白色带有数据屏的设备出现在面前,走近仔细观看,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据:湿度65%、温度34℃、PM2.5浓度18μg/m³、作业分贝58dB。“不光是湿度、温度这种基础性数据,就连PM2.5跟现场作业分贝数都能在这上边实时更新,一旦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我们立刻调整施工方案。”

说罢,一辆运满土块的绿色渣土车驶进了现场的洗车池,池子里的清水迅速冲洗着车轮和车身,浑浊的泥水顺着专用管道流入沉淀池,经过多层过滤后重新用于工地洒水。党勤学介绍,这是工地的标准化洗车池,为了防止施工车辆轮胎上的泥土落在道路上影响城市美观、污染环境,每个施工区都配备了这样的洗车池,所有车辆上路之前必须在这里经过全方位冲洗,直到车轮、车身干净整洁才允许上路运输。

安全员郭瑞紧接着补充道:“不是车辆能够上路了我们就不管了,在县路的必经之路上我们都配备了北斗车辆监控系统,通过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查看车辆的行驶路线、速度,还能查询车辆有没有野蛮驾驶、沿途遗撒的情况。另外,我们配备专人会不定时去现场进行测速和道路清洁度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司机整改,确保施工运输全程不影响周边环境。”

废料归位复绿意:边坡植袋焕生机

除了扬尘和运输环节的管控,固体废料的处理同样是绿色施工的重要一环。物资设备部主任许发海面带微笑地向我们介绍:“对于固体废料,我们坚持分类处理、循环利用,绝不让废料污染土地。现场产生的对环境无影响的废石料,我们不会随意丢弃,而是直接运到指定渣场进行填埋掩盖,之后还会在上面种植植被,让土地重新恢复生机;而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废料,比如废弃涂料、油污抹布等,我们正在与有相关资质和技术的有害物处理公司合作,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确保这些废料不会渗透到土壤、水源中。”说着,他弯腰摸了摸脚底下的绿色网布,“这是裸土覆盖采用的多功能水织防水篷布,比普通网布更抗老化、耐磨,而且加密加厚,能有效防止裸土扬尘,还能保护土壤墒情。”

顺着许发海的目光望向远处,施工边坡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绿色植生袋,如同给边坡披上了一层绿装。“我们作业完不是终点,而是生态恢复的起点。”他继续说道,“我们会根据新安江周边的环境条件,在植生袋里装着当地的碱草、高羊茅、黑麦草种子,这些草种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能快速覆盖边坡,防止水土流失,逐步恢复原有生态。”此外,针对施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他们还在值班室的隧洞内安装了气体监控系统,可实时检测洞内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浓度,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机制。“现场隧洞内施工还配备了轴流风机与鲜风机,轴流风机能把洞内有害气体排出,把外边新鲜空气送进来;鲜风机则能进一步净化洞内空气,既确保施工人员呼吸安全,也避免有害气体扩散到洞外影响周边环境。”

守护江魂净碧波:一泓清水入新安

“水是新安江的灵魂,我们得像守着自家珍宝似的,护好每一滴水,绝不能让不干净的水淌进江里。”总工程师代晓宁站在临时排水口旁,指尖轻轻拂过排水口处铺设的材料,语气里满是郑重。他俯身指着这些特殊材料解释:“这是咱们从专业科技公司定制的高效净化材料,专门用来过滤水中杂质。原本暗涵施工区域有条小梅河,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和河水流通,我们临时修了这条排水口——更关键的是,上游还有居民生活用水排过来,水质保障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来这儿检测排水水质,水里的颗粒物多不多、有没有附着污染物、化学指标合不合格,每一项都得盯紧了。”代晓宁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水质检测笔,缓缓伸入水中。阳光洒在水面上,映得检测笔的屏幕泛着微光,几秒后,数据稳定下来,他凑近看了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瞧,数据全在合格范围里,这水清亮得很,跟新安江里的水比,几乎没差别。”说着,他还轻轻晃了晃检测笔,让屏幕上的数值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只有确认水质达标了,我们才会让水排入新安江,施工再忙,也不能坏了这江的清澈。”

夕阳西下,晨雾早已散尽,新安江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远处的徽派村落炊烟袅袅,与岸边施工场的绿色网布、整齐的植生袋相映成趣。施工的“叮当”声渐渐平息,唯有江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流水声萦绕耳畔。这场新安江畔的绿色施工,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进度,而是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施工细节——从实时监控的扬尘噪声数据,到反复冲洗的渣土车;从分类处理的固体废料,到充满生机的植生袋;从净化达标的排水,到循环利用的水资源。

这不仅是一场建筑工程,更是一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它证明了施工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当工程竣工,这里或许会崛起新的建筑,但新安江的清澈、岸边的绿意、周边的生态,将永远被守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