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岩土中的生态智慧:从灰色施工到绿色基建 |
|
|
|
清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济南城区的工地上,安环部主任黄燕超已经开始了例行巡查。与想象中尘土飞扬的场景不同,这里的施工现场干净整洁,围挡上的自动喷淋系统正喷洒着细密的水雾。 “以前我刚干这行时,每天下班都是灰头土脸的。”黄燕超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这是在搞‘绿色基建’。” 公司承建的济南地铁9号线5工区项目,正在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基建”二字。作为济南轨道交通线网东北部的骨干线路,项目包含2站4区间,线路全长4.75公里。在这里,传统施工的“高耗能、高污染”标签被彻底撕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融合智能管理、循环经济和人文关怀的绿色施工体系,为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积累了绿色施工的实践经验。 智能工地的“最强大脑” 在项目部施工现场的监控中心,电子大屏上跳动着各种实时数据。项目经理范勇峰指着屏幕介绍:“这是我们的‘环境大脑’,可以同时监测PM2.5、噪音、温湿度等多项环境指标,数据直连业主单位安控平台。” 这个智能系统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自主反应”能力。当扬尘监测仪检测到PM10超标时,围挡上的48个喷淋点会自动开启;噪音传感器发现分贝值升高,系统会立即定位声源并提示降噪。技术员小王打了个恰当的比方:“就像给工地装了个‘环境管家’,24小时值班,确保各项指标始终优于国家标准。” 智能化管理不仅体现在环境监测上,在材料管理方面同样实现了精细管控。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全流程电子台账,对钢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实施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实时掌握材料进场数量、使用部位及余料处理情况。通过采用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替代传统焊接工艺,并创新性地将施工余料加工成结构马凳筋、排水沟篦子等实用构件,成功将钢筋损耗率控制在1.2%,累计节约钢材300余吨。同时,项目注重周转材料的重复利用,盾构区间的走道板、风筒布等材料经过科学调配,在不同工点间循环使用,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会“呼吸”的绿色工地 走进施工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正在作业的泥浆压滤机。“处理施工泥浆的传统做法是直接外运,我们利用泥浆压滤机把它分离成清水和干渣,清水可以循环利用,干渣体积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项目安全总监魏伟解释道。截至目前,这项技术已处理泥浆超过33000立方米。 在毛庄站基坑作业区,一套精妙的“水循环系统”正在运转。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经过四级沉淀后,绝大部分通过回灌井重新注入地层,剩下的用于车辆冲洗和路面降尘。“这相当于给地下水系装了个‘过滤器’。”魏伟说。数据显示,目前基坑降水总量112301立方米,回灌总量103569立方米,回灌率高达92%,剩余8732立方米全部用于施工养护。 就连看似简单的裸土覆盖,项目组也玩出了新花样。不同于常见的单一绿网,他们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用了绿化种植、硬化处理、密目网覆盖等差异化方案。就像给大地穿上了“定制外套”。这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让项目在扬尘治理考评中屡获好评。 创新者的“工具箱” 在盾构区间施工中,项目采用玻璃纤维筋替代传统钢筋用于洞门处地连墙施工。项目副经理翟龙介绍:“玻璃纤维筋的特殊材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可切削性能,盾构机能够直接切削通过,完全避免了传统工艺中的人工凿除作业环节。”这项工艺革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还从根本上消除了凿除作业带来的扬尘和噪音污染,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绿色化转型。 创新不仅体现在大技术上,更藏在细节里。在主体结构施工区,工人们正在安装一种可拆卸的万向轮吊钩。“传统的预埋吊钩影响美观,我们这种可拆卸设计不仅使用方便,还能实现多次周转使用。”黄燕超说。这项工艺改进已累计节约钢筋用量2吨,既提升了施工效率,又实现了资源节约。 项目部的创新“工具箱”里还有不少宝贝:可以自动调节水量的混凝土养护系统,使养护用水量减少35%;高精度的数控钢筋加工技术,通过优化下料方案和采用机械连接工艺,显著降低了材料损耗;标准化装配式临时设施,实现快速拆装和重复利用……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绿色施工经验。 有温度的绿色工程 傍晚时分,工人生活区渐渐热闹起来。来自四川的木工老王正在用“绿色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昨天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得了20个积分,正好换瓶洗发水。”老王笑着说。项目部的“绿色积分超市”里,工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环保行动、提出节能建议等方式赚取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物资。 这种绿色理念不仅体现在施工环节,更延伸到了员工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毛庄站员工住宿区的空地上,大家自发开辟了一片“工地菜园”。原本闲置的荒地,如今种满了青菜、辣椒、西红柿等时令蔬菜,与项目整体的绿色施工理念相得益彰。分部主任魏胜前一边浇水一边说:“以前下班就是刷手机,现在大伙儿一起种菜,既锻炼身体,还能吃上新鲜菜。”这片小小的菜地不仅丰富了工友们的餐桌,更让工地生活多了一份家的温暖,也让绿色环保的理念在点滴生活中落地生根。 安全员李晨源告诉我们:“现在工友们都会主动关掉不用的电灯,收集可回收的施工废料,连厨余垃圾都用去菜地的堆肥了。”这种自觉的环保行为,让项目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书记潘永华说:“绿色施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环保成为习惯。”除了积分超市和菜地,项目部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健康体检,让工人们真正感受到“绿色工地”的温暖。自2023年开工到现在四个盾构区间全部贯通,项目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和职业病“零发生”的双重目标。 通过加大技改力度、强化污染防治、实施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绿色施工举措的落地实施,以及在工程各阶段施工中积极开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攻关,济南地铁9号线5工区项目累计获得12项省部级荣誉,形成9项国家专利、2项企业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的技术成果,不仅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更以4.75公里的地下通廊为载体,向济南人民交出了一份绿色基建的“四局方案”。 在这里,科技与匠心碰撞出智慧火花,创新与人文交织成温暖图景。正如项目经理范勇峰所说:“我们不是在简单地修地铁,而是在探索基建行业的绿色未来。”这个探索已经证明:基建狂魔也可以很“绿色”,而这种绿色转型,正在为中国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