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杨红卫:不生锈的“老部件”

发布日期:2025-05-16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孟令婉   字号:[ ]

立夏过后,滦平抽蓄周边的山野虽已换了葱郁的新貌,但地下厂房里的季节仍更迭得不甚分明。

凌晨四点,岩壁梁浇筑现场,刚清洗完吊罐的几位工人正引导着混凝土搅拌车到达浇筑部位。四散的焊花迸穿未散的扬尘,为盯控混凝土入仓的值班人员驱散着洞内的寒意。

“小李,测好混凝土塌落度,让负责振捣的队伍做好准备。”一簇手电光柱扫过林立的钢筋骨架,项目副经理杨红卫敦实的身影顺着爬梯敏捷地攀上脚手架,他略微活动了一下麻木的手指,在检查表上划出歪斜的勾痕。

爬样架、上台车、钻仓号……年轻时在生产线上炼成的“综合效能”,如今施展起来依然游刃有余。

洞室内振捣棒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他在这“一线车间”已“运行”了十九年。

义不逃责的“螺丝钉”

2006年10月,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州被几场秋雨催生出初冬的寒意。揭竿而起的霜冻,顺着大渡河干流蔓延到泸定水电站桩基浇筑现场,掀开了相持不下的“拉锯战”。

“混凝土开始灌注,马上拔导管……”已近半夜,杨红卫活动了一下被绳尺磨出血印的手,扬声对远处的桩工刚一开口,便在兜头冷风中把剩下半句被迫咽了下去。

这是他入职半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夜班,为抢占枯水期前完成桩基浇筑的节点目标,他与现场的几十名工友已经在接近零度的夜风里奋战了近一夜。

藏区的风是真利啊,一入夜就像是甩刀片,打着旋儿往棉大衣里钻。搅拌罐在轰鸣声中运转不息,装运工们正背着拌料袋接连补料,时间已过凌晨而压料还在无休止地推进……测了整晚埋管深度,麻木的胳膊已经快攀不住那30多米长的绳尺,饥寒交迫下,一股挫败与落差感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整天扛模板、抬钢筋,现在连觉都睡不成……我来这儿就是干这些的么?”

然而还没等他缓过神,酸胀的手臂忽然一松,沉重的绳尺被人接了过去。一转头,不知何时赶来的佀永锋局长拍拍他的肩:“歇歇吧,我替你一会儿。”佀局温言道:“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些工作看着好像很‘小’,但要想成全咱们项目的‘大事’,每个部门岗位的‘小事’都缺一不可啊……”

时隔多年,杨红卫仍记得那难捱的寒夜中,他在一双眼周布满皱纹的眸子里看到了曙光。

他便借着那抹光,将杂乱的心绪逐渐理顺,跟着那些躬身前行的步伐,直面迎上新一轮的寒风……

又一轮的狂风,携着滂沱的急雨席卷而来,夜幕中,整个营地院内俨然成了一片汪洋。2017年8月,一场罕见的台风在夜间登陆沂蒙。阴沉的夜空像被搅开一个豁口,几乎要将倾倒的栅栏、掉落的电线、甚至营地内晃动的钢板房也连带卷走。

“小成出来了吗?人都齐了没?”时任山东沂蒙抽蓄电站安全总监的杨红卫反复清点人数后,在交加的风雨里嘶声叮嘱道:“王主任,你带新来的学生们先下山,去城口那家旅店就行。老张开车,一定注意安全!”安排妥当,他转身往反方向的山上走。

“杨总,你去哪儿?”王主任急道。

“施工队的都在山上,联系不到,我得去看看。快走,不用管我……”

挡墙已侧翻、排水渠在溢水、骤雨仍未止歇……可拨往山上的几通电话却始终无法接通。呼号的狂风里,他心急如焚地沿着路梗深一脚浅一脚向排风竖井营地赶去,第一次觉得这几公里的山路这样漫长。

不知走了多久,拖着灌铅似的双腿登上最后一个山坡时,远处几排星点的灯光倏地映入眼帘——是施工队营地的灯。自脚底蔓延的刺痛顿时一扫而空,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向灯光处奔去。

“杨总,您咋来了,大伙儿都好好的……”屋里聚着的工人们望着突然闯进的落汤鸡似的杨红卫,惊讶未至,感动已起。

他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到原处,几乎停滞的血开闸泄洪般向麻木的四肢奔涌而去。至此,这一口气才算松了下来,憋得他五脏六腑翻了个底朝天。

那时他才知道,自己最真切的“心安”,是依附于大家的“平安”。

技艺攻关的“蓄电池”

2017年,沂蒙抽蓄电站进入厂房开挖及岩壁梁浇筑的施工高峰期。因吊顶支座梁、岩壁梁等部位存在倾斜锚杆孔,在利用多臂钻机进行钻孔时,“如何控制钻孔角度的精准性”成了项目部眼前最棘手的难题。

“钻孔不准,满盘皆损啊。”爆破后正进行散烟的厂房里,测量员老赵的慨叹让杨红卫心里一时五味杂陈。他清楚,锚杆钻孔的精准度不但影响后期的锚固效果、锚杆耐久性,而且关联到施工安全、进度、效率等诸多方面。而在现有施工条件下,怎么保证多臂钻机在进行非90°锚杆钻孔时,能精确控制钻孔角度呢?

一次偶然,在辅导儿子寒假作业时,孩子手中摆弄的量角器让他灵光乍现——量角器……角度仪,对,可以用量角器测钻孔倾斜角度!

他连夜将自己的灵感进行简易构图,翌日一早,便在碰头会上提出“以改良版多臂钻机控制钻孔精度”的初步构想。经与技术部门多方沟通、反复推演后,他们最终采用在多臂钻机上焊接角度仪、设置控制垂线的方式,实现钻孔倾斜角度和水平位置的精确控制,降低了以往依靠人工经验确认钻孔倾斜方位的误差。

孔斜的角度和位置是可控了,但如果能在钻进方向上占领“制高点”,是不是能更好控制钻孔偏斜度呢?他在测量放点现场的掌子面上调度时发现,如果能使钻孔设备相对“固定”,那钻进的方向就能精确控制了。

“可以用一种固定结构来把控钻进方向,它包括导向管和支撑钢架两部分。”夏夜闷热的办公室内,被汗渍浸皱的图纸旁,他正给部门内几位年轻人耐心讲解着:“钻孔时,钻机的钻杆是插进导向管里,在导向管的‘引导’下进行钻孔——这样,钻进的方向就不会偏轨。至于导向管,它是安装在支撑钢架上的,也就有了加固支撑……”

有了新技术的“扩容储能”,沂蒙抽蓄的运行状态实现了由“稳进”到“加速”的进阶。借此,他完成了《一种多臂钻机控制倾斜锚杆钻孔施工系统》《光爆钻孔精度控制固定结构》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同年,他主持的《一种控制钻孔偏斜度的固定钻机措施》在公司职工“五小”成果评审中荣获优秀奖。

统筹兼顾的“内燃机”

在参建了龙江水电站、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宗上水电站、河北易县抽蓄电站等项目后,2024年初,他从易县施工局转战滦平抽蓄电站工程(EPC)项目部。在这“矿电结合”的新型抽蓄电站开工之际,他有幸看到了承德的第一场春雪。

首次接手EPC项目,作为副经理的他起初深感压力。不同于常规抽蓄项目的“风险共担”原则,滦平抽蓄作为集施工、设计、采购于一体的“交钥匙工程”,在履约、进度、质安等方面更多依靠项目“自主出击”,去带动业主、监理等各方把控施工质量。“各个工作面进场的人越来越多,在施工规范、质量安全、隐患排查这些方面的管理也更难了。”坡虽然陡,但他深知,恰是“陡坡”才能缩短通往山顶的路程。人员配置、制度体系、进度计划、工区划分、材料供应……在总承包项目复杂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将标准化施工进行“量化”,才能化繁为简,整体工程的推进才有章可循。

洞口设计、管路布置、洞内风水电运行……从CAD制图到标准化设计,从审核评定到优化施行,他包揽着设计者、协调者、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多重角色。在保障节点工期高效推进的同时,他将绿色施工、节能创效等计划也拉上了“快车道”。为降低洞室污水处理费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他因地制宜,利用通风兼安全洞两处避车洞,分别安排浇筑150立方米、200立方米的两处混凝土水池。“借助地势,我们可以将高水位水池里的渗水收集到低水位水池,进行沉淀净化处理,达到循环二次利用。”洞内抽排水现场,杨红卫正与监理解释着“废水”的妙用:“现场多臂钻机、手风钻这些高水压设备的现场用水、喷淋降尘之类,都靠这些‘废水’。”这招“变废为宝”,既有效降低了洞室施工用水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洞内积水抽排的工作量,实现了项目部开源节流的阶段目标。

随着项目各体系的聚合运转,他最初对打造“学习型技能团队”的构想也逐步提上日程:联合青海民爆公司开展爆破作业“面授班”、为新入职员工量身定制阶段性培养方案、在生产周例会上增设“经验分享”议程……“工作要掌握底层逻辑,不能‘指哪儿打哪儿’。不但要懂干什么,更要懂干的这些是‘为什么’。”他常以“零部件”自比——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在设备的功能,其次了解该设备的整体结构,接着熟知自己所处部位的作用。这样反向倒推,就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了。

“锚杆拉拔力是10N还是20N?钢丝绳承重力是28还是30?为什么选20吨的龙门吊?洞里的空压机是多大的……”和杨红卫一起去现场的调度员闲时常说,杨总的“闪电三连问”,是他们经历过最有挑战性的头脑风暴。面对年轻人们“压力山大”的感叹,他半调侃地劝导道:“带着问题去干,多想、多问、多走,相当于给自己上了‘润滑剂’,不然年纪轻轻就锈住了,可糟喽。”

在这趟水电专列上“运转”了近二十载,横跨过桥坝、行经过雪峰、跋涉过藏区、辗转过谷地……穿凿光阴的风霜更迭着车窗外的景象,模糊了过客的音容,而随车运行的“老部件”,仍未被消磨掉出厂投用时的光泽。

进场交通洞洞口,杨红卫目送着刚交接完夜班的质检员们上了通勤车。曙色微明,换上“新部件”的车在沿途的新绿中驰骋,向日出的方向奔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