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令钊:咬定青山不放松 紧抓生产提效率 |
|
|
|
在浩渺的水利建设画卷中,有这样一位身影,他身处引江补汉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最前线,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韧不拔的精神,诠释着对生产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就是公司的先进生产(工作)者——杜令钊。 杜令钊,自2005年踏上建设之路,他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河北张河湾的抽水蓄能电站,到云南龙江的奔腾江水;从江苏宁杭客运专线的繁忙轨道,到新疆奇热哈塔尔水电站的崇山峻岭;从辽宁京沈客专的辽阔大地,到广西界首风电的广袤风场;再到河南鹤壁省道304改建工程的每一个安全角落,都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如今,他身居引江补汉9标项目部副经理、生产负责人的要职,继续着他的建设征程。 勤学笃行 深耕安全生产领域 “学习,是我前行的灯塔。”这是杜令钊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建设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作为一种自身修养去坚持。无论是项目图纸、施工方案,还是二建、一建的考试,甚至是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认证,他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揣摩。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埋首于宿舍的书桌前,翻阅着厚厚的资料,揣摩着每一个知识点。而他书桌前的那盏灯,成了项目部最温暖的守候,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笑言:“每翻开一页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建筑世界。”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让他收获了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青海水力发电》《中国建设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等权威期刊上,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克服困难 工程建设成果丰富 在引江补汉9标项目初期,困难重重,挑战接踵而至。前期遗留问题如巨石挡路,特别是征地补偿款未及时赔付的问题,导致现场多次出现村民阻工事件,施工进度一度陷入僵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杜令钊没有退缩,更没有抱怨。他深知,作为生产负责人,自己的责任就是带领团队克服一切困难,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于是,他与对外协调负责人并肩作战,无数次奔波于政府、村镇之间,用诚意和耐心一点点化解矛盾,争取支持。终于,在2024年6月16日,那声震耳欲聋的首炮爆破声响起,不仅炸开了隧洞前进的道路,也炸响了杜令钊心中胜利的号角。那一刻,他激动地挥舞着拳头,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一炮,是我们对困难最有力的回应!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随后的日子里,杜令钊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项目的施工生产中。25#施工营地的首仓混凝土浇筑、平洞衬砌、工地试验室的顺利验收……每一个节点的完成,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却从不言苦;他们冒着风雨,坚守岗位,始终如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在2024年10月份25#平洞月进尺达到176.5米,荣登全线掘进榜首的那一刻,整个工地都沸腾了。杜令钊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他紧紧握住生产管理部主任张永平的手,激动地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汗水浇灌出的胜利之花!我们证明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科技赋能 智能建造引领生产 除了在生产管理上的卓越表现,杜令钊还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他深知,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因此,他密切关注智能化综合加工厂、标准化智能试验室、智能拌合站和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的施工建设情况,积极推动这些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2025年2月21日,引江补汉9标拱架加工生产线及小导管成型生产线在预定位置顺利完成验收。这条生产线通过数控程序实现钢材下料、剪切、弯曲、焊接等工序的批量化处理,单日产能显著提高,满足工程对钢拱架和小导管的大规模需求。杜令钊站在生产线旁,看着机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他感慨地说:“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以前需要37人完成的工作,现在8人就能搞定!效率翻了近五倍!我们要用智能建造引领生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引江补汉的施工建设中,杜令钊和他的团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成功申报了《全智能综合加工厂在大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致力于打造智慧工地,用科技赋能生产施工。这一项目的成功申报,丰富了引江补汉项目的技术成果,也丰富了公司在水利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 风雨兼程,杜令钊的身影总是那么坚定。他深知,引江补汉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而他,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他常说:“23#平洞、25#平洞就是我的家,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捧土,都和我有着不解之缘。”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让他成为了工地上最耀眼的那颗星。 杜令钊,一个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汗水浇灌梦想的生产工作者。在这条漫长的工程建设之路上,他将继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