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张金印:云端手势丈量安全尺度

发布日期:2025-05-12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王思雨   字号:[ ]

在成眉项目岷东新区制梁场,龙门吊高耸入云,钢筋水泥构筑的舞台上,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时而快速移动,时而凝神注视,双手不断变换着专业指挥手势,宛如一位在钢铁丛林中起舞的舞者。他就是信号工张金印,一位将平凡工作演绎成艺术表演的普通工人。

钢铁丛林中的“武林高手”

三十出头的张金印来自甘肃庆阳,黝黑的皮肤记录着多年户外工作的痕迹,眼神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这个西北汉子身上带着黄土地特有的质朴气息,工友们常笑称他“像地里长出来的麦子,扎实又透着韧劲”。

从塔吊指挥到龙门吊信号工,他始终与高空作业结缘,用精准的指挥保障着每一次吊装作业的安全。“吊钢筋笼、吊整平机、装端模”,这些在普通人眼中枯燥重复的工作,在他手中却变成了一场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日常练功。

“拍摄他?你得跟上他的速度才行。”工友们的提醒言犹在耳。当我第一次举起相机试图捕捉张金印的工作画面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在指挥过程中,他需要全方位无死角观察吊装情况,360度快速移动调整站位,我的镜头根本追不上他灵活矫健的身影。他时而健步如飞冲到吊装区域另一侧,时而敏捷地绕过地面障碍物,每一个动作都干脆利落,没有一丝多余。我的取景框常常刚对准他的身影,下一秒就被甩出画面。

“信号工就是吊装作业的眼睛和耳朵。”张金印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高达数十米的龙门吊下,他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通过手势、旗语和对讲机,将地面情况准确传达给操作员。这种看似简单的交流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空间语言系统——每个手势的角度、幅度、速度都传递着特定信息,每秒的手势变化,都在引导着数十吨重的钢铁部件完成精准位移。

黄土地上的“人肉扫描仪”

相较于城市建筑工地的标准化作业,制梁场对信号工的要求近乎苛刻,这里每一次吊装都是对毫米级精度的极限挑战——数十吨重的钢筋笼要平稳起降,整平机精密部件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端模安装更要与混凝土浇筑节奏严丝合缝。张金印深知,在铁路建设中,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这里不是简单的起吊、落位,而是要当机械与工人的翻译官。”张金印这样诠释自己的角色。在日常工作中,他严格实行“三步观察法”:吊装前360度环绕检查锁具,作业时眼睛紧盯吊物与障碍物距离,收工后复盘每个指令的精准度。这种将每个手势都精确到度的职业素养,让他在十年间创造了零事故的完美纪录。

“干这行最怕的就是走神。”张金印告诉我,信号工的工作看似只是打手势,实则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事故。为了保证每一次指挥的准确性,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设备状态,作业前必确认通讯设备完好,手势必须标准到位。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他在工地上赢得了“人肉扫描仪”的绰号。

露天舞台上的“指挥大师”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张金印练就了一副好身板。36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敏捷的身手,能够在复杂的工地环境中快速移动,找到最佳观察位置。每一个转身都带着精准的预判,每一次站位调整都恰到好处。工友们笑称他是“工地跑酷高手”,而他则认真地说:“信号工必须找好角度,有时候差一步就可能有视觉盲区。”

盛夏时节,钢筋被晒得发烫,地面温度高达50多度,安全鞋底都会微微发软;严冬腊月,寒风刺骨,他冻得通红的手指依然能比划出分毫不差的指挥手势。无论什么天气条件,只要站在工作岗位上,他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动作依然精准到位。工友们都说,老张的眼睛就像装配了热成像仪,能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微偏差。

“信号工不是简单地打手势,而是要建立空间感知能力。”张金印向我解释,优秀的信号工必须能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模型,预判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为此,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吊装方案,熟记各种构件的尺寸重量,甚至会在脑海中模拟整个吊装流程。这种专业积累让他在实际作业中能够游刃有余,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作为成眉线的重要施工场地之一,岷东新区制梁场承担着大量的箱梁生产和架设任务。每一片梁的制造都需要经过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多道工序,而龙门吊则是连接各道工序的关键设备。“我们的工作进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张金印说这话时,语气中透着自豪,也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张金印共事过的工友都知道,这位甘肃汉子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工作起来却“眼里容不得沙子”。“手势差一点,操作就可能差很多。”他常对年轻工人说。

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张金印有一个独特的工作习惯——每次重要吊装前,他都会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问及原因,他笑着说这是自己的“仪式感”,能帮助集中注意力。这个细节让我看到了这位硬汉工人感性的一面,他将对工作的敬畏之心融入了日常习惯中。

工地食堂里的柔情旅人

张金印是甘肃人,从小吃面长大,对面食有种近乎执念的依赖。工友们常笑他,说他一说起面条,眼睛就发亮。哪里的面要揉够三遍才筋道,哪里的醋最配牛肉面,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可在这异乡的工地上,再好吃的面,也总差那么一点味道。

“家里的手擀面,那才叫一个香。”他有时会念叨,声音混在食堂的嘈杂里,很快被机器的轰鸣盖过。张金印的家人远在甘肃,一年难得团聚几次。当我们聊到家人时,这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汉子眼中闪过一丝柔情。他说,虽然不能常伴家人左右,但想到自己参与建设的高铁将来能缩短千万个家庭的团聚距离,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工地上的日子像钢筋一样硬,而面条是他为数不多的柔软时刻。热汤下肚,疲惫似乎也被冲淡了些。偶尔收到老家寄来的辣子,他会像过年似的招呼工友分享,红油在面汤里化开的模样,让他想起家乡落日的颜色。

当最后一缕夕阳为龙门吊镀上金边,张金印仍在操作台前忙碌。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与身后绵延的箱梁矩阵融为一体。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明天又将开始新的“表演”,用精准的指挥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工人的精彩篇章。

在成眉项目的星空下,无数个“张金印”仍在坚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坚守,铸就了新时代基建人的精神丰碑。当飞驰的列车驶过他们亲手浇筑的桥梁,风中传来的不仅是钢铁的轰鸣,更是一曲献给平凡劳动者的赞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