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溪江畔党旗红:优秀党务工作者牛建利的匠心四重奏 |
|
|
|
在乌溪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与江涛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在这片火热的建设热土上,牛建利用“细心、耐心、匠心、责任心”四种特质,奏响了一曲党建引领工程建设的动人旋律。 深研理论强根基,以细心筑牢思想堡垒 清晨六点半,乌溪江薄雾未散时,牛建利已在办公室研读公司及分局文件。文件边缘卷角,空白处布满黑红批注——这是他坚持的“理论-实践”对照学习法。他叫来青年党员小张,指着“369党建工作法”相关论述强调:“‘双引双建’要提质增速,基层党建要提质增效,党务队伍要提质增能,这些都得在工作中落地。”小张感慨:“原来学理论不是背单词,关键是找工作结合点!” 为让党的理论扎根项目,牛建利活用“369”党建工作法,推动党建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2025年新春伊始,项目进行复工复产,项目人员因缺上岗证无法进入2号施工支洞开展工作。牛建利以党支部名义发布“攻坚揭榜令”,王刚兼顾一建备考与日常工作,用草料小程序一周内完成全员上岗证制作。事后,牛建利组织“典型故事会”,王刚分享经验并带动全员参与,他说:可以采用草料小程序进行制作上岗证,平时可以学一些小技能,“做好小事也是为‘双引双建’出力”,带动“双引双建”促全员行动。 党建检查发现“三会一课”存在不规范的情况,牛建利组织党支部理论学习,开研讨会明确:党支部会议要成“解题会。”推进工作坚持“压茬推进”,先抓支部标准化,再促党建施工融合。基层党建从“粗放”变“精细”,防汛、大修等任务中,党员突击队冲在前,筑牢项目“稳定器。” 通过“导师带徒”机制,牛建利既教理论又带实践,指导小张结合工地实际写党建材料,他带小张下工地,提出要结合和工地的实际情况,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点”进行书写;完善“奖优罚劣”考核,鼓励创新,推动党务队伍从“怕干”到“敢创新”,培养出“两栖人才”,为党建注入活力。 牛建利活用“369”工作法,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工程党建生产融合提供实践样本。 党务融合促节约,以耐心践行精益管理 “牛主任,这废旧铁丝卖废品也就值几十块,您何必费这劲?”物资管理员老李看着蹲在仓库里分拣铁丝的牛建利,忍不住说道。晚饭后的仓库像个蒸笼,牛建利的蓝色工装已经湿透,却丝毫没停下手里的活计。“老李你算算,”他举起一根铁丝,“这截长的能做绑扎钩,短的能固定模板边角,咱们3个作业面每天得用20多个,一个月就是600个,省下来的钱够买两箱急救药品了。”这番话让老李红了脸。 作为综合办主任,牛建利的“抠门”在施工局是出了名的。 去年刚推行纸张双面打印时,不少人嫌麻烦,他就拿着计算器在办公室门口算细账:“咱们每天打印150张纸,单面打一年就是54750张,双面打能省一半,相当于保住了7棵树。”他还特意做了个“节约进度条”贴在打印机旁,每省1000张纸就涂红一格,现在那红色已经爬满了整个进度条。 “牛主任,这台热水器修了三次了,换台新的吧?”牛建利却打开工具箱:“我看看,可能是滤网堵了。”他拆开热水器,自行修理。“还能再用几个月,等彻底坏了再买吧”“他笑着说,“就像咱们党员,得常‘除尘’才能保持先进性。”节约不是小气,是对项目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是牛建利常挂在嘴边的话。有次检查宿舍,发现有人下班后没关电暖器,他没有批评,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一度电=0.5公斤煤=1.5公斤二氧化碳=3盏灯4小时照明。”第二天,那个宿舍的职工小刘主动找到他:“主任,我算明白了,浪费电不仅是花钱,更是给乌溪江添负担。” 创新活动激活力,以匠心激活党建生命力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咱们去小湖南镇的老供销社!“牛建利在支委会上的提议让大家愣住了。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他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1958年供销社的党员服务站,当时的售货员党员背着货篓走村串户,这种服务精神不正是咱们要学的吗?” 活动当天,他带着党员们在老供销社旧址前开展“三个一”活动:听老党员讲一次供销故事、为镇上老人做一次义务理发、给留守儿童辅导一次作业。返程时,青年党员小林说:“以前觉得主题党日就是念文件,今天才明白,党员的初心就藏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里。”这便是牛建利独创的“磁石工作法”——像磁石一样把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为了让活动更有吸引力。 他专门制作了“党建活动需求表”,收集到“希望多搞实践活动”“想学习实用技能”等23条建议。据此设计的“党建+技能比武”活动,成了施工局的“品牌项目。”比武现场设在隧洞出口,牛建利特意设置了“双线赛道”:一边是党务知识抢答,一边是混凝土试块制作。“小张,你刚答对了‘党员义务’的题,这包高效减水剂奖励给你,记得配比要按规范来!“他给获胜者发的奖品都是工地常用材料,既实用又应景。最终,焊工班的党员们包揽了两项第一,班长老王说:“这比武比的是综合素质,咱们党员就得样样过硬!” 每年春节前的“红色星期六”志愿服务,是小湖南镇居民最期待的事。今年腊月二十,牛建利带着30名党员来到镇上,分成清扫组、维修组、慰问组忙碌起来。78岁的陈奶奶看着修好的收音机,拉着他的手说:“你们比我儿子来得还勤,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他笑着递上春联:“陈奶奶,这联上写着‘党群同心暖江畔’,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有次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年轻党员小王抱怨路程远。牛建利没批评他,而是在路上组织了“红色知识飞花令。”当小张连胜五局时,他鼓掌说:“你看,把学习变成游戏,再远的路也不觉得长。”现在,小张成了支委会的活动策划骨干,设计的“党史拼图比赛”深受大家欢迎。这些创新让党建活动真正“活”了起来。施工局党员参与率从65%提升到98%,有4名职工因为参加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分局党委来调研时,牛建利指着墙上的活动照片说:“党建活动就像混凝土养护,得常浇水、勤覆盖,才能硬结强度。” 党建领航育人才,以责任心锻造铁军 小张,这篇稿子写得太像工作总结了,得加点‘料’。“深夜十一点,牛建利的办公室还亮着灯,他正在给青年职工小张修改宣传稿。小张噘着嘴说:“主任,我写了‘党员带头加班’,这还不够吗?”他指着窗外:“你看那夜班的灯光,王师傅带着人在焊钢筋,火星子映在他汗津津的脸上——把这个场景写进去,才叫有血有肉。”这样的深夜辅导,牛建利坚持了一年。小张刚来时连新闻五要素都记不全,现在已经在局报发表了30余篇稿件,她的手册上贴着牛建利写的评语:“文字如混凝土,真实是标号,情感是坍落度,二者平衡才能写出好文章。”为了让培养更精准,牛建利组建了“党员导师团”,给每位导师发了“三带责任卡”:带思想、带技能、带作风。这个设在活动室角落的区域,摆满了党务工作流程图、宣传稿范文和模拟考核题库。他每周在这里开“小灶”,用“三问教学法”引导学员思考:“这个会议记录漏了什么要素?”“这篇通讯稿的读者是谁?”“如果是你,会怎么组织这场志愿服务?” 青年党员小张在他的指导下,从怯于发言变成了支部理论宣讲员。 有次讲完课后,小张红着脸说:“主任,我发现讲理论要和乌溪江施工局实际情况相结合,都得让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牛建利欣慰地说:“对喽,党建工作也是门技术活,得讲究方式方法。”物资办的小李现在还保留着一个习惯:每次写材料前都先想想“牛主任会怎么改。”他说:“主任教的不只是写文章,更是怎么把事做好、把人带好。” 凌晨两点,牛建利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他正在修改明天的党课课件。窗外,乌溪江的水流声潺潺,如同岁月的低语;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如同星辰,照亮着建设者的梦乡。桌上的蓝色笔记本里,最新一页写着:“明天和拌合站的师傅们聊聊,他们反映的防护面罩尺寸问题得赶紧解决。”自他来到乌溪江施工局,这样的夜晚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有人算过一笔账: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晚走两小时,一年下来相当于多干了150个工作日;他修改过的材料叠起来有1.2米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党务工作者对初心的坚守。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工地,牛建利已经带着党员突击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查。他的脚步坚定有力,就像乌溪江底的基石,默默支撑着向上生长的力量。在他身后“党建引领强根基,匠心筑梦乌溪江”的红色横幅,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见证着一位优秀党务工作者,如何用“四维”匠心,在浙江的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答卷。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