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师父的“笔记本”,徒弟的“登山杖”

发布日期:2025-09-24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崔晨天   字号:[ ]

没有鲜花,没有典礼,甚至没有一纸协议,但这些在水电四局奋战了近三十年的老师傅,依然以最朴素的方式,将一身本领、满心责任,传递给一拨又一拨年轻面孔。他们传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张淑萍:以学习之劲,引后辈前行

“不要怕难,敢闯敢学才能跟上时代。”这句常挂在张淑萍嘴边的话,是她近30年职业生涯的真实注脚,更是她教给徒弟们最重要的“第一课”。

1997年盛夏,刚走出校园的张淑萍怀揣着对水电事业的憧憬,走进水电四局李家峡项目部,成为一名车工。金属加工的火花溅在工装裤上,她练就了“不差毫厘”的严谨;1998年转型起重工,高空作业的风里,她磨出了“敢闯敢拼”的韧劲。从安全内业到人事劳资,从仓库管理到设备物资,岗位在变,她“敢学敢试”的劲头从未变过。

2023年9月,46岁的张淑萍迎来职业生涯的又一次挑战——转型设备物资员,还多了个“师傅”的身份,要带办公室的新员工。可数字化管理的新系统、智能化库存的新要求,让这位“老水电”犯了难:“自己都摸不透,怎么教徒弟?”

不服输的她,把办公室当成了“新课堂”。白天,她跟着年轻同事寸步不离,盯着鼠标操作一遍又一遍,遇到不懂的就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很晚,她对着操作流程反复演练,直到指尖熟悉了每一个按钮的位置。“学习哪分年纪大小?只要比我懂,就是我的师傅。”她总这样跟徒弟说,也用行动做了最好的示范。

在她的带动下,办公室里渐渐形成了“比着学、赶着学”的氛围。“张姐就是我们的学习标兵,看着她一把年纪还在啃新东西,我们哪好意思偷懒?”新员工赵旭梅说。张淑萍教的,从来不止是系统操作、物资台账,更是那份“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这份劲头,比任何技能都更能照亮后辈的路。

路杰:干一行精一行,把“较真”传下去

从木模工到电工,再到农民工劳资专员,路杰的近30年水电生涯,换了三次岗位,却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干一行,就要精一行。而这份“较真”,也成了他教给徒弟最珍贵的品质。

1993年,20岁的路杰刚入行时,是个天天跟沉重木料打交道的木模工。看着电工师傅背着工具包穿梭在工地,他心里满是羡慕:“小包一背,真神气!”三年后,施工局选拔电工学员,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却很快明白:“神气”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巡线要一丝不苟,稍有差池,可能就是人命关天的事。”电工班班长的话,让路杰记了一辈子。白天,他跟着师傅跑遍工地的每个角落,把线路走向、设备参数记满笔记本;晚上,别人休息时,他抱着电路图和专业书啃到深夜。复杂的电路、潜在的风险,让不少同期学员打了退堂鼓,可路杰却越学越着迷——他爱上的,不只是电工的“神气”,更是把难题解开的成就感。凭着这份“较真”,他渐渐成了项目上有名的“老电工”。

50岁那年,路杰又一次转型,成了农民工劳资专员。“干了一辈子技术活,突然管工资,心里没底。”他坦言最初的忐忑,可看到新员工觉得这份工作“重复无聊”、没人愿意学,再有两年就退休的他,急得一次次找领导“争取”:“农民工工资是天大的事,必须有人把这活儿接好!”

等来了新徒弟,路杰的“较真”又上来了。每一份资料的整理、每一笔工资的核对,他都亲自把关,连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这不是小事,关系着农民工兄弟的血汗钱,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对徒弟严肃地说,语气里满是责任。他教的,不只是工资核算的流程、资料整理的方法,更是那份“对工作负责、对他人用心”的较真——这份较真,让“责任”二字在徒弟心里扎了根。

吴统安:多学多看,带徒弟在实践里长本事

“干了一辈子机械,多学多看,就是我最想教给徒弟的经验。”吴统安的话朴实无华,却藏着他近30年的从业智慧。1993年6月,吴统安走进水电四局龙羊峡项目部,成了一名管道安装工。从龙羊峡到李家峡,从小浪底到三峡,再到小湾、向家坝、黄登、白鹤滩,祖国的大江大河上,都留下过他与机械为伴的身影。从管道安装到机械操作,从班长到工区长,他凭着“多学一点、多懂一点、多会一点”的韧劲,一步步成长为机械领域的“老专家”。

“自己先学会、弄懂了,才能教好徒弟。”这是吴统安带徒的“铁规矩”。在白鹤滩施工局时,项目部引进了一批新型大型机械,操作难度大。他先把自己关在驾驶室里,对着说明书琢磨,跟着厂家技术员请教,把操作技巧、注意事项记满了好几本笔记,整理成手册分发给徒弟。

带徒时,他从不让徒弟“纸上谈兵”,而是拉着他们在工地上“转”:“机械这东西,光看书不行,得摸透它的‘脾气’。”新员工李建明刚接触机械时,对着庞大的挖掘机犯怵,吴统安就先给他讲原理、说流程,再站在旁边手把手教,遇到问题及时纠正。有一次,一台挖掘机出了故障,李建权排查半天没头绪,吴统安到现场后,围着机器转了几圈,打开机箱看了看,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故障排查就像医生看病,得多观察、多思考,细节里藏着答案。”他一边修,一边给徒弟讲解。

吴统安教的,不只是机械操作的技巧、故障排查的方法,更是那份“在实践里学、在琢磨中长本事”的踏实——这份踏实,让徒弟们在机械领域走得稳、走得远。

胡开军:一口“西北味”,传的是家的温暖

在水电四局的工地上,胡开军的名字,总跟“家的味道”连在一起。当了30年厨师,他跟着项目走过三峡、溪洛渡、白鹤滩,从北到南,脚步越走越远,却始终记着一件事:工地上大多是西北人,得让大家吃到“家乡的味道”。

后来,项目上的厨师渐渐成了南方人,做惯了米饭、炒菜,却不擅长西北面点。胡开军看在眼里,主动揽起了“师傅”的活儿:“浆水面、锅盔、油饼,这些都是大家爱吃的,我教你们做!”

从和面的软硬、醒面的时间,到揉面的力道、烙饼的火候,胡开军教得耐心又细致。和面时,他会让徒弟把手伸进面团里感受“筋道”;烙锅盔时,他会盯着火候,提醒“再等两分钟,外皮才够脆”。一开始,南方徒弟们总掌握不好“西北味”的诀窍,胡开军就一遍遍地示范,直到他们烙出的锅盔带着熟悉的麦香,调出的浆水面透着地道的酸香。

“工人们在外干活不容易,吃到一口家乡味,心里就暖了。”胡开军说。他教的,不只是面点的做法,更是那份“把工地当家乡、把工友当家人”的温暖——这份温暖,比任何美味都更能慰藉人心。

刘世明:“唠叨”里的安全,是最实在的传承

“安全帽要戴好!”“这里的防护没绑牢!”“氧气乙炔不能直接暴露!”在工地上,总能听到刘世明的“唠叨”。这份“唠叨”,不是啰嗦,而是他作为安全员,教给所有工友和徒弟最实在的“安全课”。

2005年,刘世明走进水电四局,从三峡青云公司的木工做起,在积石峡、拉西瓦、溪洛渡项目部的工地上,他摸爬滚打了7年,2012年转型安全员后,“安全”二字就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从白鹤滩施工局的安全员,到中队长、工区长、副经理,再到如今孟底沟施工局安环部主任,岗位在升,他的“唠叨”却从没停过。

他的“唠叨”,藏在每个细节里:看到工人安全帽没扣紧,他会走过去帮着扣好,再念叨一句“这带子不扣紧,出事就晚了”;发现防护网没绑牢,他会盯着工人重新绑好,还不忘说“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松”。有人觉得他“啰嗦”,他却不在意:“安全无小事,多念叨一句,可能就少一次危险。”

他教给新安全员的,不只是安全规范的条款、隐患排查的要点,更是那份“把别人的安全当成自己的事”的责任心——这份“唠叨”里的责任,比任何制度都更能守护工地的平安。

这些老师傅,不曾举行过拜师礼,却自然而然成了年轻人的引路人。只因岁月让他们沉淀了一份责任:不愿一身技艺随岁月飘散,但愿有人接着做、接着走。

他们以经历为教材,以现场为课堂,将“传帮带”化作日常。这是一种无声的约定,也是一种深刻的传承:传的是技艺,承的是匠心;传的是经验,承的是态度。

吴统安与徒弟在现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