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成泰:质量“筑墙人” |
|
|
|
在施工现场,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身材中等,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他的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能洞察一切细节;他总是穿着一件褪色的工作服,上面沾满了灰尘和泥点,他就是质量管理办副主任应成泰。 从陕西泾河的东庄水利枢纽,到广西北部湾的环北工程,应成泰用六年的坚守与拼搏,书写了一段属于“90后”水利人的奋斗传奇。他牵头或独立负责多个工作面,各项工序验收合格率连续六年保持100%,多次受到监理与业主单位表扬,创新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行走的规范标准”。 “拓荒牛”的成长 2024年10月,他告别了自己奋战几年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带着不舍与期待,踏上了新的征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这是一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面对全新的地质环境和施工挑战,应成泰没有丝毫畏惧,他仿佛一头充满斗志的“拓荒牛”,准备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大展拳脚。 刚到广西,应成泰就迅速投入工作。他深知,新的工程意味着新的挑战,而质量管理是工程的生命线。他一头扎进D1标段的施工现场,仔细查看每一个环节,认真研究每一份资料。仅仅一周时间,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梳理出了该标段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新的地质环境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难题,施工工艺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应成泰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一攻克了这些难关。 “每到一个新工地,他总能把复杂的技术规范与难点‘嚼碎’了讲给团队听。”项目部领导这样评价他。混凝土开仓前或各类工序施工前的技术质量交底是他必抓,也必须亲自去做的,应成泰深知,工程质量不仅取决于管理者,更取决于每一个施工人员。他总是耐心地给团队成员讲解技术规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技术问题化繁为简。在他的讲解下,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清晰易懂,团队成员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工作任务。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源于应成泰在一线的长期积淀。 回想起2018年,应成泰刚入职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时,他主动请缨负责导流洞I标质量管控。那时,洞室开挖面临着岩体破碎、渗水严重的难题,施工难度极大。但应成泰没有退缩,他蹲守在现场,观察每一个细节,记录每一个数据。他详细记录爆破参数,分析岩体的稳定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光面爆破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推动了《导流洞开挖边墙预裂爆破一次成型技术》的落地。这一技术不仅节省了45天的工期,还获评中国电建科技进步优秀奖。这是对他努力的最好回报,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质量管理道路上的决心。 “质量管控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这是应成泰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质量管控不能仅仅依靠事后检查,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东庄大坝土建工程中,他严格执行“预验收”机制。在大坝仓号验收前,他总是带着班组长提前检查模板加固、底口压缝等关键环节。他深知,这些细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他总是亲自上手,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他们创下了单元工程优良率98.35%的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应成泰和团队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和付出,是他们对质量管控的执着追求。 从东庄到广西,应成泰始终坚守在工程质量管控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拓荒牛”的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勇往直前,从不退缩。 “显微镜”式管理 在D1标段施工现场,应成泰的“火眼金睛”早已成为工人们心中的传奇。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丝紧张和敬畏。工人们既敬佩他的专业素养,又害怕他那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东笋水池三层腰梁浇筑时,应成泰的目光落在内撑梁模板底部加固上。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迅速发现了一个细微的问题——地锚间距超出方案要求距离,存在跑模风险。 “地锚看似微小,但能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必须‘零容忍’!”应成泰语气坚定,不容置疑。他深知,在工程质量面前,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隐患。他当即要求进行整改,并亲自拉卷尺定点,一边示范标准施工方法,一边耐心地向工人们解释:“模板加固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指标,一旦出现问题,崩仓或是初凝,整个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都会大打折扣。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放松要求,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这种严苛,源于应成泰对质量体系的深度把控。在东庄施工局期间,他就以“质量守护者”的身份闻名。他牵头梳理汇编了18项管理制度,将《质量奖罚管理办法》细化为138条具体条款。这些条款涵盖了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到施工工艺的执行,从隐蔽工程的验收到底层基础的加固,每一个细节都无一遗漏。他甚至对锚索钻孔的倾角误差都精确到±0.5°,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深感敬畏。 为了强化过程控制,应成泰推动“三检制”全覆盖——协作队伍初检、现场质检复检、值班主任终检。他深知,只有通过层层把关,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2023年,对外交通公路8个分部及左右岸岸坡开挖工程32个分部验收全部通过,业主称赞这是“教科书式的质量管理”。这不仅是对他们团队管理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零容忍”管理理念的最好证明。 “他总说‘质量是吵出来的’。”质检员回忆起一次隧洞支护验收中的经历。当时,施工的锚杆长度上出现了10厘米的误差,应成泰发现后,立刻要求整改。施工队认为这只是一个小误差,不会影响整体质量,但应成泰却坚决不同意。他与施工队争执不下,直到对方按照规范整改完毕,他才在验收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种较真,让他负责的305个单元工程始终保持合格率100%。 应成泰的“零容忍”管理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他过于苛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他深知,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对质量问题“零容忍”,才能真正打造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 应成泰的“火眼金睛”和“零容忍”管理,不仅为D1标段的施工质量保驾护航,更为整个工程树立了标杆。 创新“智多星” 翻开应成泰的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问题即课题,现场即考场。”这短短几个字,不仅是他工作理念的凝练,更是他多年来在一线摸爬滚打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正是凭借这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把施工现场当作检验能力考场的理念,应成泰在技术难题面前从未退缩,始终冲锋在前,成为解决技术难题的“尖兵”。 在PCCP管道安装施工中,应成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管道安装承插口对缝经常出现破损现象。管道承插口施工是管道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管道承插口出现破损现象可能导致管道整体的通水稳定性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面对这一难题,应成泰没有选择等待,而是主动牵头成立了QC(质量控制)小组。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反复研究施工工艺,查阅大量资料,与一线工人深入交流。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试验,他们最终提炼出了“提高PCCP管道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QC成果,通过严谨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高效的控制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管口破损的问题,还将PCCP管道安装的合格率从88%提升至98%,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凭借这一成果,应成泰所在的团队荣获云南省建筑业协会质量管理成果三等奖,这不仅是对他技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创新精神的肯定。 应成泰的创新之路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参与了《坝肩槽开挖面平整度质量控制》课题的研究。坝肩槽开挖是大坝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坝肩槽的平整度控制对项目品牌打造、工程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预裂孔方位角和倾角的控制及装药结构等关键要因,难以保证开挖面的平整度,超挖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成泰和团队成员们深入研究爆破技术,通过优化爆破孔距和装药量,预裂孔造孔深入推进“4+n”次校钻,通过岩粉记录调整药量等措施,最终坝肩槽开挖完成后,超欠挖合格率达95.4%;左岸平整度合格率达94.00%,右岸平整度合格率达93.16%;左岸半孔残留率达96.38%,右岸半孔残留率达97.23%,凭借这一课题,再次斩获中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成果三等奖。 “质量管理不是验收了事,而是细微之处见真章。”这是应成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一直践行的工作准则。2024年,应成泰调任广西,面对团队、体系框架初建,现场施工点多面广等情况,他迎难而上,东笋水池地连墙接驳器逐个验收、2号检修阀混凝土浇筑盯控等等,好多重点工作他都是亲抓亲干,工作做细做实,他一直强调“预验收”,过程中多检查多要求,过程中解决整改问题,验收环节就能少出问题。 他用“火眼金睛”守护工程质量,用“零容忍”的态度捍卫安全底线,用创新思维攻克技术难题。他的成长历程,如同一部精彩的“拓荒史”,从陕西东庄到广西环北,从黄土高原到北部湾畔,他始终冲锋在前,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