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春潮涌动筑钢骨,同心奋楫谱华章

——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春天里的奋斗交响曲

发布日期:2025-03-31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司福飞   字号:[ ]

三月的晨风掠过蒙顶山巅,裹挟着未消的寒意,却在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工地上,撞见了一片沸腾的热浪。2025年的春天,在这里没有慵懒的蛰伏,只有钢筋与混凝土碰撞的铿锵,机械轰鸣与鸟啼交织成一篇激昂的节奏。作为打造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的重要平台,这座占地超两百亩的“物流引擎”集结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川西盆地边缘拔节生长。

从1月破土时的冻雨攻坚,到3月地梁骨架初现峥嵘,水电四局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建设者们用奋斗点亮了蒙顶山脚的星光,用履带碾碎了泥泞的阻滞。这里是茶马古道与现代交通的十字路口,背倚层叠茶垄,面朝成雅快铁。当川西坝子还在细数年味时,项目班前会的剪影已划破晨雾,正一步一步将“坚冰”解冻为奔涌的“进行曲”。当第一缕晨曦洒向工地飘扬的旗帜,文明施工标语与茶山云海相映成趣,名山这片千年茶乡正见证着:有一种春天,是用沾满泥浆的手套校准螺栓;有一种奋斗,是在茶香浸润的土地上,浇筑联通川藏的钢铁脉络。

履约攻坚协奏曲——追赶时间的进度交响

翻开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施工计划本,上面记录道:2025年5月15日完成场内雨水管涵施工;6月17日,完成1#物流仓库钢结构安装;9月11日,2#物流仓库钢结构安装完成;11月18日,3#物流仓库钢结构安装完成......面对超五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和紧张的工期,项目部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不是日历,是军令状!”2025年项目首次生产例会上,项目经理鲍生珍指着计划表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注,声音里带着铁劲儿:“为了确保钢结构安装目标,管桩和基础施工必须加快速度。”

为啃下PHC管桩施工“硬骨头”,项目通过设计优化,将预制混凝土管桩由锤击施工工艺优化为旋挖加护筒施工,采用旋挖钻机先引孔再下桩,不仅提高了施工速度,施工质量也更易于把控。同时项目团队将管桩进度细化至每一天,在茶山雨季的缝隙里,抠出每一个小时的晴天窗口。1月20日,最后一根管桩浇筑当天,技术员小武攥着设计图纸在泥地里狂奔指挥,工鞋陷进雨后泥土,拔出来时鞋底还粘着半片枯叶。当最后一根管桩在细雨中稳稳落位,也宣告项目迎来首个阶段性的胜利,经检测,358根管桩的垂直度、入土深度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均超过设计标准。总工老张摩挲着桩机笑道:“在茶马古道的新驿站,咱们打下的每一根管桩,都得对得起‘川藏精度’四个字。”

管桩施工的顺利完成,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春节过后,项目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在各作业面多线并进、立体作战,同步推进基础施工、雨水管涵和鱼塘清淤工作。每天,工地上的人员车辆往来不绝,风声、人声与机械作业声在碰撞中共鸣成一篇春天里的奋进之曲。汗水浇筑出的数据最具说服力:2月25日,施工区域土方开挖回填突破130000方;3月15日,雨水管涵迈过900米大关;3月28日,基础承台和地梁施工全部完成......一个个节点的顺利完成,也标志着项目正朝着年度任务目标稳步推进。

匠心精工品质曲——追求卓越的质量宣言

在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施工现场,“质量”二字被刻进了每一道工序的基因里。面对粉土层与淤泥质土层交织的复杂地质条件,以及地基承载力低、回填需求量大的技术挑战,项目团队将“川藏精度”化为一丝不苟的坚守。

为攻克地基难题,项目采用三层递进式回填处理方案:首先,挖掘并移除3米深的软弱土层进行晾晒处理;晾晒完成后,按照3:7的比例掺入碎石、卵石及中分化页岩等硬质骨料;随后,继续向下开挖1.5米,用中风化页岩进行置换,让每一粒碎石都扛得起钢结构的重量。层层递进,步步为营,30厘米一层、压实度超95%——这些数字背后,是项目对四局人口碑的执着。

而在模板拼装区,木工组正用线坠和水准仪为承台模板“雕琢身形”,垂直偏差不超过3毫米的严苛标准,让每一块模板的接缝都严密得“插不进一张A4纸”。

混凝土浇筑的战役更是分秒必争。在承台垫层浇筑中,项目选用C20强度混凝土,并每隔3米设置一个水平控制桩,让垫层浇筑厚度牢牢锁定在100毫米,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塑料布覆盖,浇水养护。相邻承台之间的地梁浇筑,则从地梁的一端向另一端推进,或从中间向两端浇筑,避免出现施工缝。在每个浇筑带混凝土卸料点、中部、坡角处布置6道50振捣棒,使混凝土先形成自然坡度而后进行全面振捣,每点振捣时间严格控制在30秒以内,密实得不留一丝气孔。

从材料进场复试到“三检”闭环验收,从工艺卡控要点到旁站监督留痕,雅安项目用毫米级的较真,将“质量宣言”浇筑进每一寸钢骨混凝土。

安全护航守护曲——生命至上的责任强音

清晨七点,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工地上,天空尚未苏醒,机械班组长桑涛的手电光已刺破薄雾。在1#物流仓库的班前会集合点,三十名工人踩着露水列队,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昨天暴雨,开工之前,我们必须对各项设备进行细致的复核检查,作业时更要步步为营,谨防隐患。下面我再强调一下今天的施工计划和安全风险点......”每天,班前会都在工地上雷打不动地上演。

为了切实保障安全生产,项目部将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抓手,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培训教育计划,将安全操作规程、职业危害和危险源识别等内容融入日常教育,并定期随机开展抽查提问,新工人必须要闯过9道关卡才能真正走上岗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全教育,形成“人人想安全,处处讲安全”的工作格局。今年,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教育27场,涉及177人次。

同时,项目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将施工作业面划分为五大包保责任区,在包保责任制的推动下,项目班子也成了“流动安全哨”,每天穿梭于工地的各个角落,定点巡视自己的“领地”,用脚印编织成守护每一寸土地安全与稳定的“金钟罩”。

当又一天即将过去,安全标语在晚风里翻飞如幡,三十台机械的轰鸣仿佛化作五线谱,而安全规章是永不跑调的主旋律,雅安川藏物流园项目的安全生产日历上,“第165天”又将添上一道新的刻度。在这片茶香与钢骨交织的土地上,敬畏,是最庄严的守护,安全帽上的泥点,则是比勋章更闪耀的荣光。

环保同行绿色曲——生态有限的文明韵律

三月的蒙顶山脚,鸟鸣裹着油菜花香漫过项目工地,却撞见了一群“和泥土较劲”的人。“项目紧邻名山火车站,又位于名山区主要路段,一粒泥都不能从工地上带出去,咱们四局人的文明招牌可半点不能蒙尘。”安全总监老闫下达了死命令。为了将绿色施工理念贯彻到底,项目部在现场设置了8台炮雾机,每天在刚开挖的土方边界织出一片密不透风的“水幕结界”,同时配备一辆移动洒水车,并采用防尘网覆盖裸土,为整个项目建设起一台“生态呼吸带”。

“在茶乡搞建设,得比采茶姑娘更讲究。”在项目北边,距2#仓库开挖面仅30米,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却未染半点尘灰。出口的车辆冲洗平台犹如一道钢铁闸门”,把一辆辆满载渣土的卡车掀了个“底朝天”。360度高压水枪、底盘扫描仪、轮胎纹路清洁刷联合作战,连夹在挡泥板里的碎石子都被震落。当成雅快铁列车从西边掠过,一辆辆渣车也从项目东边“崭新出厂”,驶向经开区南横二路的绿道。

3月11日晌午,在钢筋加工场投下的阴影里,十余名建设者挥锄弄铲,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种下一棵棵青翠欲滴的树苗。当春雨雨第一次淋湿新栽的红豆杉时,扬尘噪声在线监控系统的屏幕上也在闪烁捷报:总悬浮微粒为72微克/立方米,优于一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噪声值50分贝,优于Ⅰ类居民区标准。在雅安的春天里,四局人用“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的使命写下“此心安处是青山”的坚守。

未来,当跨境货列从这里鸣笛启程,驮着蒙顶茶香与“中国制造”驶向欧亚大陆,那些在基坑中校准的毫米、在网格化巡查中磨破的工靴,都将成为新时代茶马古道的基因密码。而建设者们的身影,也将化作钢梁上的焊缝、绿道旁的桢楠和呼啸而过的列车,奏响建设富强祖国的最美旋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