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张邓平:高原奋进破冻土 瀚海扬鞭建新畴 |
|
|
|
当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第一缕晨光掠过经一路的柏油路面,那个戴着安全帽的身影已站在路基边坡前。1987年出生的张邓平,皮肤像被高原紫外线反复淬炼过的钢件,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玉树的风雪、茶卡的盐湖与昌都的光伏板反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位从甘肃积石山走出来的80后,用十四年扎根工程一线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与戈壁荒漠间,写下属于新时代建设者的答卷——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土地,用铁肩扛起责任,以智慧开垦未来。 扎根一线的坚守之力:把脚印刻在最艰苦的坐标 “工程人的战场,永远在离泥土最近的地方。”这是张邓平常对年轻技术员说的话。2008年参加工作至今,他的履历就是一部行走的工程地图:玉树灾后重建的废墟上有他冻裂的双手,茶卡盐湖景区的栈道下有他测算的桩基数据,引大济湟的水渠旁有他记录的流量曲线,昌都光伏场的阵列间有他设计的电缆走向。同事们说他“自带高原适应性”,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行李箱里常年备着三样东西:抗缺氧的红景天、治冻伤的冻疮膏、记满参数的工作手册。 2010年玉树灾后重建现场,23岁的张邓平遭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极限挑战”。他刚到项目部的第三天,就赶上暴雪封山,援建物资运不进来。看着藏族老乡临时搭建的帐篷在寒风中摇晃,他揣着两个馍馍就跟着藏族向导往山外走。海拔4200米的山路上,积雪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像踩着棉花,他硬是用冰镐凿出落脚点,徒步12小时把物资车引到营地。在随后的八个月里,他带着测量队走遍结古镇的废墟,手绘的37张地形草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房屋间距、管线走向,连藏式建筑特有的飞檐角度都精确到厘米。“张工的图纸会‘说话’,连老木匠都竖大拇指。”当地施工队队长才让回忆说。最终,他们负责的牧民安置点比计划提前20天交付,那面挂在临时板房墙上的“党员先锋岗”锦旗,至今还在他的办公室里。 在海西州诺木洪风电项目的三年,更让他练就了“在风沙里刨效益”的本领。风电场建在戈壁深处,夏季沙尘暴一来,能见度不足五米,他裹着防尘面罩蹲在风机基础旁核对钢筋间距;冬季气温骤降到-30℃,他趴在结冰的电缆沟里检查接头密封,睫毛上的冰碴融化成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有次吊装3号风机时,突遇8级阵风,他凭着对讲机里的声音判断吊臂角度偏差,大喊“停!向左微调3度”,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设备碰撞。“张工的耳朵比测风仪还灵”,当时的安全员老李记得,那天他的安全帽被风吹掉三次,却死死盯着吊臂不肯退到安全区。正是这份“钉在现场”的执着,让项目提前45天完成全容量并网,摘下青海省建设工程“江河源杯”。 破解难题的创新之智:在“无人区”里开出通路 “工程建设不是简单复制图纸,得带着脑子跟老天爷较劲。”张邓平的这句话,写在他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在他参与的16个项目里,有12个面临“非常规”挑战,而他总能像高原上的牦牛一样,在看似无路的地方踏出路径。 面对复杂的工作,他总有“化冰为水”的智慧。引大济湟西干渠19支渠项目,曾让团队陷入两难:隧洞穿越湿陷性黄土层,常规支护方案容易引发塌方。张邓平把宿舍搬到隧洞口的集装箱,墙上贴满地质剖面图,桌上摆着黄土样本。连续17天,他带着地质雷达在隧洞内反复探测,发现黄土层存在三层透水裂隙。“能不能像给病人打石膏一样,分阶段加固?”他提出“超前小导管+格栅拱架”的复合支护方案,先打入3米长的注浆管固化土层,再架设可伸缩的钢拱架适应沉降。为验证方案,他在试验段守了48小时,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围岩变形数据,直到曲线趋于平缓才敢合眼。这项创新让隧洞施工效率提升30%,还大大节省了支护成本。 昌都吉塘光伏项目的“百日攻坚”,更显他的创新魄力。这个西藏最大的复合型光伏项目,要在海拔3800米的山地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传统支架安装需要大型机械,却会破坏草甸生态。张邓平盯着牦牛踩出的蹄印突然开窍:“能不能用轻型支架,像搭积木一样组装?”他带领团队设计出“模块化铝合金支架”,将组件重量减轻40%,工人用人力就能搬运安装;同时在支架间留出1.2米间距,让藏香猪能自由穿行。为赶在冬季降雪前并网,他创造“三班倒+工序穿插”模式,白天吊装支架,夜间敷设电缆,连藏族牧民都加入施工队帮忙。109天后,当最后一块光伏板并网发电,这个200MW的复合型光伏项目不仅创造了西藏光伏建设的最快纪录——成为自治区单体容量最大、实现最早全容量并网的项目,更以超全年目标8.16%的产值完成度树立行业标杆,板下养殖的藏香猪还为当地牧民增收120万元。 引领团队的凝聚之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光体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子。”作为项目经理,张邓平最擅长的,是把团队拧成一股绳。在青海零碳产业园区项目的板房办公室,墙上挂着块特殊的“军功榜”:谁提出的降本建议被采纳,谁解决了技术难题,名字就会被贴上红星。这个由他首创的激励机制,每天清晨,总有年轻技术员特意绕到榜前驻足。 经一路工程施工时,技术员小卢发现雨水管道接口密封胶用量超标。张邓平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带着他做对比试验:调整接口角度后,每米管道能节省120克密封胶。他当即在例会上给小卢贴了颗红星,还推动成立“青年创新小组”。现在,这个小组研发的“管道接口快速定位器”,已在三个项目推广,累计节省材料费156万元。 这种“人人可创新、处处有星光”的氛围,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团队里蔓延。安全管理员小马把农民工信息改成电子扫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记录着237名农民工的出勤数据,还关联着每个人的技能证书、健康体检报告。张邓平特意补充道:“安全管理不是冷冰冰的规定,是藏在数据里的温度。”如今,这个带着温度的系统,已成为了青海零碳产业园区项目部的标配。在他的带动下,这方高原工地上的星光,正汇聚成照亮建设之路的璀璨银河。 初心如磐的奉献之光:把奖章藏在最朴素的日子里 玉树重建那三年,张邓平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两样东西:一把卷尺,和一本记满藏语常用语的小本子。2011年深秋,结古镇的安置房建设进入冲刺期,他带着工人在零下15度的夜里浇筑圈梁。藏族阿妈卓玛捧着酥油茶来工地,看着他冻裂的手背直抹泪,他却用刚学会的藏语说:“房子早一天盖好,您就能早一天住暖炕。” 十四年工程生涯,张邓平收获的荣誉能铺满一张办公桌:玉树重建先进个人、连续三年优秀领导干部、优秀项目经理……但他最珍视的,是藏族老乡送的那面印着“雪域高原筑路人”的锦旗。 如今,零碳园区的观景台上,风把张邓平的声音吹得很远。张邓平指着连绵的厂房和光伏矩阵,给新来的大学生讲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经一路的每一公里路基,都经过23次压实度检测;红狮地块的边坡防护网,能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咱们建的是零碳园区,更得是良心工程。”有学生问他,十四年守在高原值不值,他弯腰捡起块光伏板的碎片,阳光透过碎片在地上映出七彩光斑:“你看这光,单个碎片不起眼,聚在一起就能照亮一片土地。” 夕阳为光伏板镀上金边时,张邓平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远处雪山的轮廓渐渐重叠。这片他亲手拓荒的土地上,厂房正吐出第一缕蒸汽,光伏板输送的清洁电力正汇入国家电网。他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把根须深深扎进冻土,让花朵绽放在建设祖国的蓝图上。而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千千万万如他一般的奋斗者,正以坚守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时代的长卷上,续写着属于中国建设者的壮丽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