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景振国:地下工程的先锋与绿色筑基者

发布日期:2025-07-31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王岚   字号:[ ]

在绿色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燕赵大地深处正谱写着一曲激昂的基建壮歌。在灵寿层峦叠嶂的山腹之中,有一个身影始终穿梭于隧洞与岩壁之间,他以技术员的专业严谨为尺,奉献精神为炬,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镌刻下坚实足迹。他就是工程技术部优秀技术员景振国,一位用智慧与汗水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层先锋。

迎难而上,勇做地下工程的“排头兵”

灵寿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初期,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潜在的岩爆风险以及紧凑的工期压力,景振国主动扛起技术重担,与工程技术部的同事昼夜轮值,扎根开挖面,反复校核每一组岩芯数据,优化每一份爆破方案。

那是一个深夜,主厂房拱顶开挖时,钻探孔突然渗出股股水流,岩壁出现局部剥落。景振国立即叫停施工,抓起安全帽冲向掌子面。“全体撤离!启动应急监测!”他的指令干脆利落,随即组织人员架设收敛计,实时监测围岩变形。紧接着,他连夜召集地质、支护专家会商,对照钻孔录像逐帧分析岩层裂隙走向。

会议室里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加强支护直接推进,有人建议变更开挖轴线避开水脉。景振国沉默不语,俯身在地质图上勾画着,突然用红笔圈出一处褶皱带:“这里是关键!水流是沿节理面渗出,必须优先固结破碎区。”他迅速拟定方案:采用超前注浆封堵渗水通道,局部增设拱架,同时调整爆破参数减少震动。方案上报后,他亲自监督注浆作业,在潮湿的隧洞里一守就是36小时,直到渗水点完全止住。

如今,主副厂房拱顶仍在开挖支护,每当有人走过这段洞段,老师傅们总会指着岩壁上密布的锚杆说:“多亏景工当时当机立断,不然这‘老虎口’可要咬人哩!”

薪火相传,乐为青年团队的“铺路石”

景振国常说:“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把经验传下去才算真本事。”面对部门新来的同事,他事无巨细的传授自己的经验心得,从岩体分级判读到支护参数计算,都标注典型案例。

每天傍晚交班后,他总把年轻人聚在项目部板房里,用激光笔指着投影布讲解:“看这个爆破效果图,掏槽孔角度偏差5度,超挖就多出半米!”讲到兴起时,直接抓起粉笔在地上画起受力分析图。主变洞开挖时,他和同事们猫着腰钻进刚爆破完的掌子面,手把手教他们用地质锤敲击岩面:“听声辨质是关键——清脆是完整岩,闷响就有隐裂隙!”今年二月,新来的技术员小佳因不熟悉办公室打印机的使用,景振国多次进行指导,有人问他这么简单琐碎的事为什么还要耐着性子这么教呢?景振国却笑着说:“再简单的事情有人教就是比自己学更快,这没什么好藏着掖着,这是我的来时路!”

为了让年轻人更快成长,景振国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先带他们看——现场观摩施工流程;再让他们练——在老师傅监督下动手操作;最后放手干——独立负责小段工程。技术员小蒋对此深有感触:“刚来时写个方案都一直被退回,景工就让我每天跟着他去现场,下班之后又手把手教我注意方案里的细节。现在我觉得我也可以独当一面了。”

绿色筑基,甘当生态施工的“守山人”

在“开挖一米、绿化一米”的理念下,景振国将环保措施融入施工全流程。上层排水廊道掘进时,他创新采用“洞渣分级利用法”:大块石料加工成混凝土骨料,细渣回填临时道路,连岩粉都收集起来制成植生袋用于边坡复绿。施工队长老李起初觉得麻烦:“景工,咱们工期紧,哪有工夫折腾这些?”景振国却坚持:“绿色施工不是口号,少运一车渣,山就少受一分伤。”最终,他的方法被推广,仅主变洞施工就大大节省了弃渣运输的费用。还有一次,爆破震动监测数据显示,某次装药量稍大,可能影响山体表层植被。景振国立即叫停作业,重新调整孔网参数,并提议在洞口开挖减震沟。施工队嫌耽误进度,他二话不说,抄起铁锹跳进作业面示范:“咱们建的是绿色电站,不是破坏生态的工程!”在他的坚持下,爆破震动值成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山体上的原生灌木丝毫未损。

如今,电站周边的边坡上,他带领工人栽种的油松已郁郁葱葱,与银灰色的压力钢管构成一幅和谐画卷。

心系安全,筑牢生命防线的"守护者"

在景振国心中,安全生产永远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他常说:“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行动。”今年汛期,他的这份坚持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7月中旬,连续强降雨让灵寿电站工地进入防汛战时状态。景振国提前参加防汛应急演练,参与每一处排水设施的检查。“这个集水井的泵功率要再提升30%,这里的挡水堰再加高50厘米。”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类防汛隐患和整改措施。正是这些未雨绸缪的准备,在后续的险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7月20日凌晨,监控系统发出预警:排风机房出现渗水量增大。景振国立即启动预案,指挥抢险队按照演练流程快速响应。他沉着完成分配到自己的任务:先设备转移,再加固挡水设施。得益于前期准备的充分,所有抢险工作都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序展开。

晨曦微露时,景振国的手电筒灯已在排水廊道里亮起;夜幕低垂时,他的脚步声仍回荡在主副厂房的开挖面。他用测针丈量岩石的硬度,用数据诠释技术的精度,更用赤诚在太行山腹地筑起一座“地下长城”。当未来清洁电流从这里奔涌而出时,那将是他最美的勋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