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精工之树,深植毫厘间——引江补汉工程质量管理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19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刘吉星   字号:[ ]

太行山脉下,引江补汉工程绵长的23号、25号隧洞如同两条蛰伏的地下蛟龙。深入隧洞,热浪裹挟着台车的轰鸣声与混凝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业面深处,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红点如同精准的星标,牢牢锁定锚杆位置;环向钢筋定位骨架稳稳撑起喷射混凝土的轮廓线——每一寸平整度的背后,都是毫米级的较量。

质量管理部主任金立鑫擦了把额头的汗水,目光锐利地扫过刚刚成型的衬砌段,对身边的质检员说:“在这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质量,就是我们工程的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声音穿透喧嚣,字字千钧。

根系:责任之网,深植沃土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部一个部门的独角戏。它必须像树根一样,从决策的‘源头’就扎深、扎牢,贯穿到施工的‘末梢’每一寸土壤。”年初的项目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上,项目经理斩钉截铁,为全年工作定下了基调。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张覆盖全域的“质量责任网”迅速织就:领导班子统筹决策,质量部门监督落实,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职责细化到岗,责任层层压实。

“白纸黑字签下去,那就是立下了军令状!”13份沉甸甸的《质量目标责任书》应运而生。从技术、安全管理部到龙陵庆豪、湖北江润等协作单位,全员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协作队伍负责人王进手持责任书,神情肃然。这13份纸页,如同深扎的根系,将质量意识牢牢植入项目沃土的每个角落。

枝干:制度齿轮,精密咬合

“质量之树”枝繁叶茂,离不开一套精密运转的“制度齿轮”。

项目部深度融合各方要求,系统构建了涵盖“首件验收制”、“质量验收三检制”、“技术质量交底制度”等在内的二十项核心制度,如同二十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系统”,驱动施工全流程、各环节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运转。

“首件验收制”是这套齿轮系统的“启动阀”。质检员王凯冲对首次拱架安装验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真是拿着放大镜在挑刺。尺寸、焊缝饱满度、垂直度……就差拿游标卡尺量空气了。”质量管理部副主任韩鹏超笑着回应:“样板立不住,后面几百米的施工全得跟着歪。”正是项目部从始至终坚决贯彻首件验收,才确保了确保质量管理“头雁”的精准方向。

紧随其后的“质量验收三检制”,则是三道严密的“质量闸门”——作业人员自检是基础防线,班组复检加固质量屏障,质检人员终检是最后封顶。“这三道关,就像三道保险锁,”年轻的质检员贾帅垒深有体会,“自己查一遍,别人再查一遍,最后由‘专家’把关,心里才真正踏实,睡觉都安稳。”

叶片:毫厘之间,匠心雕琢

23号洞智慧综合加工厂,机械臂挥舞,生产线有序运转。3000平米的加工车间内,数控钢筋切断机、弯曲机、钢拱架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奏响工业化交响曲。面对约3万吨钢筋、拱架、连接板的加工作业,仅需3人操作智能面板即可完成。拱架坡口、小导管长度、钢筋锯切等参数,皆可通过智慧中控面板精准设定。

在这里,钢材被赋予精确的形态,成为支撑巨大隧洞的“铮铮铁骨”,亦是项目追求标准化、精细化、工业化的一个闪亮缩影。

质量防线,从原材料“入口”就已森严筑垒。“进场必检”是铁律,更是底线。面对不合格的骨料和钢筋原材,物资部主任周轩羽没有丝毫犹豫,坚决要求无条件退场。他说:“一粒不合格的砂子,一根不达标的钢筋,都不能进我们的工地。”在他“火眼金睛”的把关下,任何“带病”的材料都休想蒙混过关。

花果:创新之光,智慧赋能

“新时代的工程,单靠老经验、老办法可啃不下硬骨头。得向科技要答案,靠创新提质量。”质量管理部负责人权亚波在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上的铿锵讲话,点燃了团队的斗志。

轰鸣的23号智慧拌和站内,60P空气能热泵机组加热系统与料仓智能喷淋系统正协同作战,精准调控着混凝土的“体温”。“高温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控制是命门,搞不好就会产生裂缝!”试验室主任冯新生指着实时温控曲线屏幕,松了口气,“现在有了这套‘智能温控神器’,数据实时监控,自动调节,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半夜都得爬起来看温度了。”

依托2025年劳动竞赛,质量创新6项申报专利、5项QC成果、2项“五小”创新成果……是项目部质量管理团队将创新精神与实践经验完美融合的真实写照。这些创新成果显著提升施工标准化与精细化水平,推动项目质量管理跃上新台阶。

夕阳的金辉为宏大的隧洞入口镀上庄严的轮廓。钢筋的铿锵、凿毛机的轰鸣、质检员清晰的指令,在群山间交织成一曲独特的“质量交响乐”。

在每一道精密焊缝的微光里,在每一方密实混凝土的浇筑中,引江补汉的建设者们以毫米为刻度,以责任为基石,于青山深处,全神贯注地浇筑着一座无形“质量”丰碑。它不在云端,就在每一次激光定位的精准里,在每一次材料检测的严格中,在每一次对毫厘之差近乎“固执”的坚守之中。这座由无数精微细节铸就的丰碑,终将成为引江补汉这条世纪水脉奔腾不息、安澜惠民的坚实保障。

青山为证,精工之树根深叶茂;清流作鉴,质量丰碑永立民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