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刘建波:调试千万次 只为照亮一瞬间

发布日期:2025-04-14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分局   作者:王凯 靳晓俊   字号:[ ]

广袤无垠的戈壁画卷在天山脚下缓缓铺展开来,黄沙漫卷处,风吟唱着千年的歌谣,石砾间藏着星辰的私语。刘建波,新能源工程项目部工程部电气主任工程师,一位怀揣着绿色梦想的新能源建设者,矢志不渝扎根在这片蕴含无限生机的土地上,他俯身扬起一捧沙砾,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融入那无垠的苍茫之中。“别看这戈壁雾蒙蒙的一片,实则深藏着无尽的能量。”他眼中透着坚定与希望,誓要于风沙与烈日中绘就绿色能源的未来。

精研技术,勇做行业先锋

储能电站与220kV升压汇集站施工中的电气技术,复杂且对技术要求极高,从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线路的敷设到系统调试运行,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面对如此高标准的施工要求,刘建波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夜幕降临,他的办公室依旧明亮如昼,案头堆放的一摞摞专业书籍早已被翻得卷边,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他对技术要点的独到见解。“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写在笔记本扉页的箴言,正是他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他深知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稳、走得长远,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将每个夜晚的闲暇时光都用来深入学习电气技术知识,研究行业标准与规范,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让刘建波的专业素养从最初的“嫩芽”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

为掌握最新的储能行业知识,刘建波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与行业内的专家们深入探讨建设方案,确保项目施工方案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在施工现场,他总是身先士卒,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在一次PCS变流器安装调试中,他通过细致测量发现设备支架固定螺栓存在5丝米的轴向偏差。面对厂家“在允许范围内”的辩解,他当场调取规范标准,逐条比对后要求立即返工。“储能系统每天承受上万次充放电循环,任何微观形变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他与项目团队的坚持下,整个支架系统被重新校准,最终误差值控制在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创造了大型储能系统安装调试“零故障移交”的新纪录。

攻坚克难,确保优质履约

项目储能站和升压汇集站的建设工期紧、任务重,且质量要求极高。面对这样的压力,刘建波始终坚定信念、主动担当,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按照节点目标高质量完成。

由于项目地处新疆阿克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给电气设备的基础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刘建波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与专家团队进行现场勘查与分析,反复推敲、仔细论证,精密部署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了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总是最先到达现场,深入每一个施工区域,密切关注着建设进度和质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组织人员整改,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当项目因图纸滞后而陷入停滞困境时,刘建波带着一套“催图攻坚+优化创新”双管齐下的破局方案,直奔设计院。这位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心里十分清楚,图纸延误的背后实则是技术方案的多方博弈,而施工工艺优化正藏在这些技术分歧之中。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难题较量的图纸突围战中,刘建波不仅成功抢回了原本可能延误的几十天工期,更通过技术优化提高了设备一次安装成功率,设备定位的误差被精准控制在毫米级别。他用行动证明,技术专家绝非仅仅埋头钻研、攻坚克难,更能凭借卓越的技术智慧,为项目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空间,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书写新能源人的创新传奇。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项目顺利实现返送电、并网等节点目标,获得了业主、监理单位的高度评价。

无私奉献,诠释劳模精神

投身项目建设的一年多来,刘建波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当深夜的储能舱内万籁俱寂,总能看到他带领团队挑灯夜战的身影——布满血丝的双眼紧锁屏幕数据,冰冷的手指精准调试参数,只为确保并网调试分毫不差,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烈日当空的戈壁滩上,他日均两万步的巡查足迹烙在设备区间,被汗水浸透的工装凝结着盐霜,却依然乐观地笑称这是“日光浴养生”,当同事劝他注意休息时,他总是笑着说:“新能源建设等不得慢不得,我们快一步,绿色能源就能早一天惠及千家万户。”

正如技术员对他的评价“刘主任手里像有把量天尺,既能丈量设备精度,更能丈量匠心厚度。”从晨光熹微到繁星满天,从春寒料峭到黄沙漫天,刘建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正是这种精神,让茫茫戈壁绽放出璀璨的新能源之光,为绿色发展目标筑牢了坚实根基。

培育英才,厚植发展根基

在电气施工领域深耕多年,刘建波始终将培育年轻一代技术人才视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将新华乌什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构网型储能项目打造成了培育电气新人的“超级课堂”,带领徒弟穿梭于储能站与升压站之间,为他们提供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作为工程人看懂了图纸只是入门,能听懂设备‘说话’才算出师。”刘建波常常这样告诫他的徒弟们。面对PCS变流器调试难题,他没有选择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徒弟们亲自上手,利用试验设备捕捉波形,仔细观察开关瞬间的电压尖峰。在他看来,这种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的学习方式,远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刻。正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徒弟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掌握了处理储能站与升压站电气问题的核心技能。

安全规程绝非刻板的教条,而是用鲜血换来的底线。在直流母线带电作业前,刘建波突然提问:“如果绝缘手套破损,第一时间该做什么?”徒弟一时之间手足无措。刘建波见状,神情愈发严肃,语重心长地说道:“立即终止操作,更换全新绝缘手套并双人互检装备,用万用表复测作业环境电场强度,确认无误后重新申请操作许可。”这种“场景化安全课”,让徒弟深刻理解到“十不干”原则背后的生命重量。通过系统指导和实践带教,项目部的多名技术人员迅速成长,逐渐成为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

如今,刘建波望着远处矗立的储能舱群,看到已经独当一面,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的徒弟们时,眼中满是欣慰。在乌什项目浩瀚星空下,师道匠心正如储能系统般持续释放能量,照亮着能源转型的壮阔征途,那些图纸上的线条、设备中的电流,终将在传承中化作推动时代进步的澎湃能量。

“调试千万次,只为照亮的那一瞬间。”刘建波以一颗炽热如炬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于国家能源建设事业,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必将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指引更多人投身新能源建设行业,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