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筑梦护安澜,碧水含情润民生 |
|
|
|
靖边县新桥水库应急抢险修复工程,肩负着筑牢防洪屏障、守护百姓安澜的重大使命。作为保障区域水安全的关键工程,项目团队自开工便将技术质量管控置于核心地位,通过构建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等举措,实现工程质量与建设进度“双丰收”,如期完成全部建设任务,为靖边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利动能。 抢赶履约“进度条”,兑现安澜承诺 新桥水库作为守护靖边水安全的关键屏障,自开工便承载着“履约必践诺”的承诺。项目部以“节点不拖期”为硬指标,将进度管控嵌入施工全流程,通过建立“周计划细化到天、月总结对标到人”的机制,把溢洪道基础开挖、主体浇筑等关键环节拆解为28项具体任务,责任清单精准落实到班组与个人,以高效执行力按下履约“加速键”。 工程初期,基础开挖面突发明水涌出难题,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地基沉降、结构失稳,直接威胁后续施工进度。面对险情,技术团队第一时间挺进泥泞作业面,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逐点测量涌水流量、记录渗漏点位,连续12小时蹲守监测获取多组关键数据。次日清晨,项目部紧急联动设计单位召开专题会商,结合地质勘察报告与现场实测数据,反复推演3套方案后,最终敲定土壤固化剂分层注入处理工艺。 方案既定,执行刻不容缓。施工队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涌水区域进行精准清淤、导排,随后分层、均匀注入特制的土壤固化剂。为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全程旁站监督,紧盯材料配比、注浆压力、施工工艺等每一个细节。经过连续昼夜奋战,涌水奇迹般地被有效控制,地基承载力经专业检测,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成功化解了开工初期的重大风险,为后续主体施工扫清了“拦路虎”。 凭借这般攻坚克难的劲头,项目团队2024年高效完成消力池混凝土浇筑、控制段闸门安装、进口引渠清淤等节点任务。2025年4月14日顺利通过合同完工验收,以“进度不滞后、质量不打折”的实绩,践行了水利工程“质效双保”的承诺。 筑牢材料“生命线”,夯实工程根基 水利工程,质为根本;质量之基,始于材料。新桥水库项目团队深谙其道,始终将材料质量视为工程“生命线”,将技术应用作为质量保障“核心力”,构建起覆盖材料采购、检测、使用及技术研发、应用、优化的全链条管控机制。 “材料是工程的筋骨,筋骨不硬,一切都是空谈。”项目副经理彭恒超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施工现场,对材料的严苛把控已成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全长540米的溢洪道共划分为6个分部工程,累计使用钢筋1331吨,经全流程质量管控,所有钢筋均达标合格,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混凝土浇筑现场,老技术员冯师傅正专注检测坍落度。“夏季高温环境下,砂石含水率变化频繁,稍有疏忽便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达标。”他指着办公室内满满一柜的混凝土随车资料说道,“每一份记录都是工程质量的‘承诺书’。” 作为水利工程防渗的第一道屏障,复合土工膜的质量至关重要。针对这一关键防水材料,团队实施全流程管控。进场时逐卷核查厚度,按批次取样检测;铺设前彻底清理基面,接缝采用双轨热熔焊接工艺,安排质检员全程旁站监督焊接过程,确保铺设方法规范、搭接严密。邀请多方联合开展气压检测,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检测结果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让这层“防渗衣”成为工程滴水不漏的坚实保障。 为实现材料管理可视化,项目创新推出“动态跟踪”管理模式。团队建立详尽材料台账,精准记录进场时间、生产批次、检测结果、使用部位及数量,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使用、跟踪复查”铁律。从材料进场按规格分类堆放,到取样检测、动态溯源,一条全链条、无死角的材料管控防线已然筑牢。 织密监管“立体网”,严守质量红线 “质量监督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这一理念不仅悬挂在项目部会议室墙上,更深植于每一位建设者心中。在新桥水库项目,“施工自检、监理旁站、业主巡查、第三方评估”的立体监管网络全面铺开,让质量隐患无处遁形。 项目严格执行三级自检制度,筑牢质量管控首道防线。施工现场,质检员的身影遍布各作业面,从钢筋绑扎间距到混凝土浇筑振捣频率,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纳入监管视野。 溢洪道混凝土浇筑期间,时任技术质量部主任的郭俊航始终坚守一线:“混凝土浇筑不能停,质量监督更不能断。”哪怕发现微小的振捣不到位问题,都会立即要求整改,“质量面前无特例,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业主单位的定期巡查如同“流动哨”,每月雷打不动。质量监督领导小组携带专业工具走遍工地每个角落,从隐蔽工程到关键结构部位,逐一排查潜在隐患。汛期前专项检查防汛措施落实情况,确保特殊时期质量标准不降低。“一次巡查发现临时便道夜间指示灯不足,项目部当日便完成整改。”业主代表对项目的高效执行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为工程质量再加“保险锁”。每道工序验收单上,施工、技术、监理人员的签名清晰可查,“质量终身责任制”让责任意识深入人心。经第三方机构全面检测,溢洪道泄洪能力满足设计标准,过水面平整度符合规范,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全部达标。累计浇筑的1.5万立方米混凝土,各分部工程和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100%,用数据印证了建设者对质量的极致追求。 强化人才“支撑力”,赋能技术攻坚 “技术人员的本领,就是工程质量的底气。”项目团队高度重视人才支撑,通过系统培训、交流提升、实战锤炼,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专业队伍。 项目制定精准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实施分层分类培育。对施工人员,重点开展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培训,邀请资深技术骨干现场示范钢筋绑扎、混凝土振捣等实操技能,确保人人熟练掌握施工要点;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例如为振捣工专项开展“快插慢拔”操作法实训,对钢筋工进行绑扎规范考核。对技术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学习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通过持续总结优化,推动施工方案迭代升级,实现施工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培训注重“理论+实践”融合。在溢洪道模板安装现场,通过实际案例解析模板变形原因及预防措施,让培训内容更直观易懂。每周一次的技术研讨会成为团队成长的“加速器”,大家围坐交流经验、破解难题。“上次研讨会上分享的止水带铺设方法,用起来效果很好。”施工班组长小王的感言,道出了交流学习的实效。 项目部还与设计单位深度合作,邀请设计代表驻场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与设备厂家紧密联动,实现设备、工序、检测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显著提升质量管控效能。多渠道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团队技术视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淬炼责任“匠心志”,交出合格答卷 在新桥水库项目部,“质量零容忍”是每位职工的执着,从材料筛选到工序把控,处处体现着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他们技艺精湛,勇于创新,既善用传统工艺打牢基础,也能以新技术破解难题。 更可贵的是团队的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22年8月,新桥水库左岸发生水毁事件,靖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人现场指挥抢险。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抢险人员争分夺秒,来不及搭建宿舍,换班后或宿于车内,或歇于露天沙袋上,却无一人退缩。“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我们满心骄傲。”自卸车班组长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声。 汛期抢险争分夺秒,冬季施工严控混凝土保温,用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化解重重难题。当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技术负责人伫立溢洪道边坡,眼中满是欣慰:“我们用汗水与责任,交出了一份经得起检验的质量答卷。” 经全面检测,工程质量符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要求,顺利通过单位工程及合同完工验收,获业主单位与专家高度认可,并获表彰嘉奖。建设过程中,团队连续攻克基础出水处置、汛期施工进度等技术难关,充分彰显技术质量管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如今,工程已投入运行,持续发挥着防洪、便民等综合效益,为靖边县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坚实保障。这座凝结着技术智慧与责任担当的水利工程,正以汩汩清流滋养着靖边大地,续写着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