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先锋】雪域追风者:刘小雪的“双碳”坚守之路 |
|
|
|
有一种坚守,是在海拔五千米的风雪中不言退缩;有一种奉献,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怨无悔;有一种担当,是将青春热血融入国家“双碳”伟业。在西藏那曲的茫茫雪域上,项目经理刘小雪用14年光阴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华彩篇章,他的足迹从黄河之畔延伸至藏北高原,从水电站到光伏场再到风电基地,始终追随着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的铿锵步伐。 追风逐日,初心如磐石 “小刘,这次的羊曲水电站项目可不简单,你准备好了吗?”工程部主任拍着刘小雪的肩膀问道。“我会用心学习,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初入职场的刘小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从羊曲水电站的基础技术工作开始,刘小雪便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韧与专注。在那些与大型机械设备、复杂地质条件打交道的日子里,他总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一头扎进资料堆中,反复研究图纸,直到找出最优解决方案。果洛“光牧储”光伏电站的建设,更是让刘小雪的技术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面对光伏板铺设的复杂地形,其他工程师都感到头疼不已。“这个坡度太陡了,按常规方法安装肯定不行。”技术员小张皱着眉头说道。“我们再想想办法。”刘小雪蹲在现场,仔细观察着地形和光照角度,“你看,如果我们调整这个角度……”经过十几次反复试验,他带领团队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当地地形与光照条件的安装方案。当电站发电效率比预期提升5%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团队都激动不已。“刘总,你真是我们的技术能手!”队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刘小雪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做精益求精,什么叫做匠心独运。 高原坚守,使命重如山 当共和300兆瓦光伏项目刚刚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时,西藏那曲吉措风电项目的中标消息传来。“海拔5000米,年均气温零下2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听着项目介绍,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个项目谁来负责?”“年龄大了,身体吃不消啊。”“高原反应太严重,我怕扛不住。”几位资深项目经理纷纷摇头。就在这时,看似文弱的刘小雪站了起来。“我们项目去!”他的声音不大,但格外坚定,“高原风电是块硬骨头,但总要有人去啃。这个项目对国家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愿意带队前往。”初到那曲,严酷的环境超乎想象。最大风速可达30米每秒,项目开工首月就有几名工人因严重高反住院。“刘经理,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工人们都害怕了。”工程部主管担忧地说道。“我们必须想办法适应环境。”刘小雪思考着解决方案,“试试阶梯式适应法吧。”他创新性地将作业时间精确到分钟级管理:工人先在低强度作业区工作10分钟,休息5分钟,适应后再增加到15分钟作业,3分钟休息。通过不断调整,让工人慢慢适应高原环境。 为攻克冻土施工难题,刘小雪连续24小时守在基坑旁,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当地藏族同胞看到这个汉族小伙子的执着,惊叹道:“这些汉人比牦牛还倔强!”“这里的风是挑战,也是希望。”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刘小雪始终冲在最前线,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凝聚起团队的力量。 舍家为公,奉献写担当 去年11月,项目进入履约攻坚的关键阶段。工期紧、任务重,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刘小雪的统筹协调。而此时,远在家乡的妻子正处于孕晚期。“小雪,我有点担心,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妻子在电话里轻声问道。“再坚持一下,等项目推进到关键节点,我一定赶回来陪你。”刘小雪望着窗外的雪山,心中五味杂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妻子在孕35周时突发早产,接到家人的电话,刘小雪立即放下手头工作,从西藏高原历经辗转20小时赶到医院。当他看到病床上虚弱的妻子和保温箱里的婴儿时,这个在工地上从不喊苦的硬汉红了眼眶。“对不起,我来晚了。”他握着妻子的手,声音哽咽。“没关系,我理解你。”妻子虚弱地笑着,“孩子很健康,你放心吧。”“作为丈夫和父亲,我亏欠你们太多。”刘小雪的声音里满是愧疚,但眼神依旧坚定,“可项目是国家的事,肩上的责任不能丢。”短暂陪伴三天后,他又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匆匆返回了雪域高原的施工现场。 创新突破,匠心铸辉煌 “我们多一分努力,项目就早一天投产,国家碳达峰就多一分底气。”刘小雪常对团队成员这样说,这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在物资运输上,由于道路崎岖,运输速度比平原地区慢了近一半。 “刘经理,又有一批材料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了。”物资部门负责人报告道。 “我去和运输公司协调。”刘小雪立即行动起来,增加运输车辆,优化运输路线,建立物资储备点,有效保障了物资供应。在施工效率提升上,他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原本需要10天完成的基础浇筑工作缩短至7天。面对极端天气多发的难题,他建立了气象预警机制。“明天有大风预警,所有高空作业暂停!”每当气象预报显示恶劣天气,刘小雪总是第一时间通知各个作业面。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4月底,首台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如期完成;7月5日,18台风机基础全部顺利浇筑成功;7月20日,首套塔筒吊装成功。“成功了!塔筒吊装成功了!”当首套塔筒稳稳矗立在高原之上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望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塔筒,刘小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个总投资6.66亿元的项目,规划建设18台单机容量5.6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37亿千瓦时,节约标煤约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9.6万吨。从水电站到光伏场,再到风电项目,刘小雪用14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在追逐“双碳”梦想的道路上,他就像高原上的风电机组,默默伫立,迎风而动,为国家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的故事,是万千电力建设者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生动写照。在那片雪域高原上,在那些呼啸的寒风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诠释忠诚,用奉献书写担当,为了国家的“双碳”目标,甘愿做那永不停歇的追风者。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