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大坝工程的“粮草官”与“造血师”

发布日期:2025-05-20 信息来源:第三分局   作者:唐璐   字号:[ ]

在巍峨的大坝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如同工程的“血液”,而砂石骨料则是“血液”的根基。在这背后,两支默默无闻的产业工人团队——砂石系统团队与拌和系统团队,以严谨的协作与创新的安全管理,共同筑起工程的“生命线”。

砂石团队:大坝工程的“粮草官”

在大坝上游的砂石加工系统,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这里是砂石骨料的生产基地。

砂石生产班组长罗升府正带领团队对骨料进行粒径检测,他神情专注而严肃,“砂石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罗升府说,“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粒砂石都符合标准,因为大坝是要屹立百年的工程。”

团队采用先进的工艺,粗碎阶段采用颚式破碎机(鄂破),将巨大的石料初步破碎;中碎依靠反击式破碎机(反击破),进一步细化石料;细碎环节则使用立轴冲击破(立破),使石料达到所需的粒度标准。通过多级筛分,对骨料进行精细化分级,确保骨料的洁净度与级配完全达标。

骨料运行人员是与砂石共舞的“硬核”工匠,他们是鲜少被聚焦却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每日与砂石为伴,在粉尘弥漫、噪音刺耳的恶劣环境中坚守岗位,用专业与坚韧筑起工程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面对人员短缺、环境恶劣等诸多挑战,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生产方式。通过尝试使用中石、小石混合料生产砂子,成功提高了出砂率,且石粉含量、细度模数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单班产量突破800吨,有力保障了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

骨料运行人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精湛的技艺,成为与自然较量的坚守者。在严寒酷暑中,他们如同“测温人”,时刻关注着生产环节的各项温度指标。他们还掌握着听音辨障的绝活,仅凭皮带机运转的异响就能准确判断托辊磨损位置,为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此外,在各种设备及皮带机头安装喷雾水管,减少了粉尘对工人的伤害;在粗碎、中碎、细碎环节安装收尘装置系统,使粉尘排放符合工业排放标准,显著改善了作业环境,降低了职业健康风险。

在骨料运行过程中,团队还增设了一套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不仅确保了两班生产的稳定运行,还杜绝了废水外排现象,既满足了环保要求,又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生产效益的双赢。

拌和团队:混凝土的“造血师”

在拌和站的控制室里,操作员刘丽正全神贯注地紧盯屏幕,监控着混凝土拌和的每一个参数。“混凝土拌和不是简单的搅拌,而是科学与经验的融合。”刘丽说。

在夏季高温时节,混凝土浇筑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温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为应对这一难题,拌和团队采用“预冷骨料+加冰拌和”工艺,通过对骨料进行预冷处理,并在拌和过程中加入适量冰块,将混凝土出机口温度严格控制在7℃以下,有效避免了裂缝风险,确保了混凝土的质量。

拌和团队不仅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还要满足工程建设的进度需求。在大坝浇筑的高峰期,每天需要供应数千立方米的混凝土。为确保混凝土的及时供应,拌和站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团队成员们轮流值班,无论白天黑夜,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保障了大坝浇筑工程的顺利推进。

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团队注重每一个细节。从原材料的精准称量,到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的严格控制,再到混凝土坍落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他们通过不断优化拌和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等性能,为大坝工程提供高质量的混凝土。

此外,拌和团队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对每一批次混凝土的原材料来源、生产参数、操作人员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快速准确追溯到具体环节,便于总结改进,保障混凝土质量稳定可靠。这种管理方式让团队成员在生产中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每一个操作都有迹可循,为工程质量筑牢保障。

安全与协作:1+1>2的治理密码

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两大团队以“全员参与、全程管控”为理念,构建起立体化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联合开展安全培训,将砂石开采的机械操作规范与拌和站的粉尘防护知识有机融合,累计培训工人超百人次,有效提升了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工人们不仅掌握了本岗位的安全知识,还对相关岗位的安全要点有了深入了解,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两大团队还建立了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机制。一方面,定期对生产设备、作业环境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规范工人的操作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工程建设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此外,两大团队还注重加强沟通协作。在生产计划安排、设备维护保养、应急处理等方面,保持密切联系,相互支持。通过紧密的协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从砂石开采到混凝土出机,这两支团队用专业与坚守诠释了“现代产业工人”的内涵。正如项目经理所言:“没有他们的‘斤斤计较’,就没有大坝的‘稳如泰山’。”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些幕后英雄正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基建强国的生动注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