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峡谷深处的“文武之道” |
|
|
|
在秦岭北麓的泾河峡谷间,一座巍峨的水利丰碑正在崛起。作为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土建与安装工程的项目经理、第三分局副总工程师、东庄施工局党支部书记,傅华的名字与这座世纪工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紧密相连。从三峡水电站到世界级高坝群,他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间镌刻着水电人的传奇。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掌舵百万立方米级大坝建设的“铁军主帅”,书房里常年飘着墨香,案头摆放的狼毫笔与工程图纸相映成趣——书法,是他对抗工程世界喧嚣的精神绿洲。 执笔挥毫:墨色与混凝土的交响 2022年面对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左右岸岸坡开挖工程庞大的施工开挖量,以及“V”型峡谷、河道狭窄、边坡陡峭、基岩裸露的重重自然困境,他采用控制性松动爆破方案,让爆破石渣造成河道堵塞、引发洪水灾害的难题迎刃而解。为保证施工进度,他实施早调度、晚碰头、班前会“三会制度”,清晨的调度会上,他像交响乐指挥家般统筹各方力量;深夜的工程例会,他手持激光笔在投影幕布上勾勒施工蓝图。当单周15万方开挖的捷报传来,他摩挲着案头《兰亭序》碑帖自语:“工程与书法,都需气脉贯通。” 2023年东庄大坝浇筑高度进入百米冲刺时,傅华带领团队创造了单月7.3万方混凝土的浇筑纪录。深夜的缆机平台上,他裹着军大衣与青年突击队员测算罐体轨迹:“书法‘力透纸背’的劲道,就是我们追求的效率——把缆机浇筑速度从6罐/小时提到12罐/小时,就是水电人的‘入木三分’。” 2024年,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征程来到了一个关键路口——大坝六个孔口钢衬吊装任务。这不仅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更是对施工团队专业能力、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晨曦微露,三台缆机的钢索在晨光中绷成琴弦。傅华早早来到现场,等待着大坝首个底孔钢衬正式吊装,他的身影在忙碌的人群中格外显眼,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专注,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准备细节。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傅华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遍整个施工现场。在他的指挥下,技术人员们围绕缆机“双机抬吊”展开了最后的安全检查。他们像严谨的钟表匠,对缆机的每一个部件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从滑轮的转动灵活性到钢绳的磨损情况,从动力系统的输出稳定性到控制系统的精准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安全的隐患点。 然而,金结与土建交叉施工带来的难题,如同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巨石。狭窄的施工空间内,土建施工的模板搭建、混凝土浇筑作业与金结安装的钢衬吊运、焊接作业相互交织,施工设备和人员往来频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傅华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多次召开现场协调会。“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冲突。”在会议上,傅华认真分析着现场情况,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根据不同区域的施工特点和进度,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空间。在交叉作业区域,设置了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坚固的防护设施,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人进行现场指挥和协调,确保各个作业环节紧密配合、有序进行。 2024年4月18日,13坝段2号非常排沙底孔钢衬吊装完成,24小时鏖战凝结成的欢呼声,恰似狂草收笔时飞溅的墨点。 “今天在吊装过程中,缆机的同步性还可以再提高一些,这样能让钢衬的吊运更加平稳。”定期举行的施工总结会议,成为不断优化吊装方案的关键环节。会议室里,项目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分析当天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傅华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共同探讨改进措施。通过一次次的总结和优化,吊装方案越来越完善,施工效率和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八月的热浪里,年度最后一节深孔钢衬落定的瞬间,2291吨钢铁构件在峡谷奏响金石之音。当问起次次攻坚、次次制胜的“秘密武器”时,傅华笑道:“压力最大的时候,我就临摹《兰亭序》,王羲之的‘之’字有21种写法,我们的技术方案何尝不需要这种变通?” 管理哲学:在钢铁丛林播种人文 走进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钢筋混凝土之间。傅华深知,在这片看似冰冷的钢铁丛林里,只有注入人文关怀,才能让这支施工队伍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大家都辛苦了!”每天清晨,傅华穿梭在施工现场,都会主动和工人们打招呼。他的眼神里满是关切,让人倍感温暖。在他看来,每一位工人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尊重和关心他们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微信签名,更化作施工现场格外醒目的“安全码”——手机一扫便能直通安全监督平台,让每个焊点都经得起放大镜审视。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团队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在东庄施工局,傅华每月都会举办一次“技术交流分享会”。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我在这次边坡支护施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能提高施工效率。”“我在混凝土浇筑时遇到了裂缝问题,后来通过调整配合比解决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傅华总是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技术的提升,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作为党支部书记,傅华将党建工作与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在施工现场,一面面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党员先锋队的旗帜格外醒目。傅华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让党员们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在前面!”在一次抗洪抢险中,河水突然上涨,施工现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党员先锋队迅速集结,傅华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搬运沙袋、加固堤坝。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抵御了洪水,保障了施工现场的安全。这次经历让工人们对党员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激发了更多人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江河入海:新时代的水电答卷 从三峡到东庄,傅华用20年完成了一场宏大的“书写”:以混凝土为墨,以山河为纸,将工程人的赤诚化作力透纸背的担当。站在东庄大坝804坝顶平台,眺望泾河峡谷间错落有致的施工便道,傅华的思绪飘向远方。在他眼中,每一座水电站都是时代的丰碑,更是文明的接力棒。“未来的水电建设,不仅要征服自然的高度,更要攀登绿色的高峰。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新技术,正在让古老的水利工程焕发新生。”他指着正在安装的智能监测系统说。 “每座大坝都是矗立在大地上的书法,而我们,不过是时代的执笔人。”傅华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工程建设中。从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到绿色环保施工工艺的推广,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夕阳西下,傅华转身走向804生产指挥中心。窗外,泄洪闸孔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显清晰,室内,狼毫笔在宣纸上勾勒出江河奔涌的气势。这两种看似迥异的创作,都在诠释着同一个信念:用匠心浇筑江河梦想,以文化滋养工程灵魂。这或许就是“傅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当工程师的理性遇见文人的浪漫,便诞生了新时代水电建设者的精神海拔。在未来的水电建设道路上,傅华将继续以笔为剑,以墨为魂,在江河大地上书写属于水电人的壮丽篇章。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