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当千年险阻遇见新一代“空中筑路人” |
|
|
|
山风呼啸着掠过陡峭的岩壁,卷起碎石滚落的细碎声响。在海拔2000多米的孟底沟深处,只听见工人们沉重的喘息声与脚步碾过碎石的摩擦声——这是一支特殊的运输队伍,正沿着近乎垂直的坡面艰难攀爬,每个人的背上都负着数十斤重的施工材料。2年前,工人们沉重的喘息与脚步碾过碎石的摩擦声曾是人类与险峻自然对话的唯一语言 孟底沟水电站是雅砻江中游第五级梯级电站,也是流域“十四五”以来开工的最大水电工程,由承建过三峡、白鹤滩等世界级工程的水电四局负责核心大坝、大型缆索吊等7个关键标段。电站采用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01米。建成后,年发电量可满足约475万户四川家庭用电,极大推动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和能源结构优化。 然而,就在同一片天空下,人与山新的对话正在被重新书写。一阵沉稳的嗡鸣划破传统节奏,一架无人机如钢铁信使穿越险峰,精准地将施工材料运抵危岩体治理点。仅用两分钟便能完成一次往返。这不仅是物资运送的革新,更是智慧施工的象征。 深谷云巅驰骋攻坚 “以前这段路,要靠人背着材料爬两个多小时,现在只要两分钟。”王师傅望着刚刚完成运输任务的无人机感慨道。这位在水电行业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工程人,亲眼见证了运输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孟底沟水电站地处雅砻江中游,地形陡峭,峡谷深切。传统的“人背马驮”运输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伴随着高风险。 “最担心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工人在陡坡上行走,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危险。”王师傅说。 而孟底沟水电站危岩体治理和缆索吊平台施工急需大量物资运输,但部分施工面坡度超过70度,常规机械无法进入,人工运输效率极低且事故风险高。面对工程规模大、工期紧、安全风险高的三重压力,2024年初,水电四局团队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引入无人机运输系统,专门负责高危区域的物资运输。 清晨的孟底沟还笼罩在薄雾中,无人机的旋翼声已划破山谷的寂静。一架工业级无人机正吊载着排架材料,稳稳飞向百米外的危岩体治理作业面。飞手紧盯控制屏,双手熟练地微调操纵杆:“我们要避开左侧的强气流,沿着河谷走廊飞行,这样最稳。”飞行途中,无人机实时传回高清画面,后方指挥中心可随时监测运输状态并做出指令调整。 无人机运输不仅实现了“分钟级”的配送效率,更带来了安全管理上的革命。在过去需要工人徒手攀爬的绝壁上,如今只见无人机穿梭往来。自投入使用至今,4台无人机已安全完成高空物资运输任务数十万次,更关键的是实现了高海拔险峻路段人员“零伤亡”、物资“零损耗”。 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王德麒表示:“这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高风险作业的一大痛点。” “飞手需要经过三个月专业培训,不仅要会操控无人机,更要熟悉施工现场环境。”施工员李增全介绍,每架无人机每天平均能够运输4吨货物。 不仅如此,水电四局还计划拓展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将其用于边坡监测、应急救援和三维测绘等领域,继续以科技创新守护工程安全、推动建设进程。 危岩筑障精准吊运 在孟底沟水电站险峻的危岩体治理施工现场,一架工业级无人机正稳定地执行着一项关键任务——将一批重型排架材料吊运至悬崖中部的作业平台。阳光照射在无人机旋翼上,发出规律性的嗡鸣声,与山谷间的风声交织在一起。 “飞控手注意,目前空域畅通,可以开始作业。”现场指挥员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 “收到,开始提升高度。”飞控手回应道,双手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 技术员小赵紧盯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通过对讲机实时沟通:“往左偏20公分,好,保持这个高度,慢慢下放!” 据悉,水电四局共承建危岩体治理标段63处工作面,具有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特点,且区域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施工区域不具备轮式或履带式机械运输条件。此前施工材料与设备部件主要依赖人力运输,但随着作业坡度增大,爬坡阻力显著上升,物资运输和设备保障难度急剧增加,严重制约了工程安装效率与整体施工进度。 此次吊运的排架材料将用于危岩体支护作业。该处山体经设计、地质勘测存在地质隐患,必须尽快构建防护屏障以确保工程安全。 无人机在精准操控下,将排架材料平稳地运送到指定位置。平台上的工人迅速接手固定,整个过程高效有序。“无人机吊运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工人在危险环境下的暴露时间。”工段长陈涛表示。 随着夕阳西下,当天的无人机作业任务圆满完成。工程师们聚集在监控车前,回放着当天的飞行数据,讨论着明天的作业计划。“科技改变施工方式,”陈涛望着整理完毕的无人机设备说道,“但最终离不开人的智慧和操作。人机协作,才是确保工程安全推进的关键。”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开创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治理的新模式,为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立体巡护智守青山 在孟底沟水电站周边的广袤林区,一场科技赋能森林防火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水电四局创新引入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构建起“空天地一体”的立体巡护体系,有效守护着水电站区域的青山绿水。 清晨,无人机开始了当天的首次飞行任务。“启动红外热成像模式,对林区进行全覆盖扫描。”飞控手操作着控制台,无人机迅速升空。监控屏幕上,实时传回的不仅是高清可见光影像,更有通过热成像技术生成的红外图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发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热源点。”环水保负责人刘世明解释道,“即使是微小的火源或过热物体,在红外图像上也会显示为明显的热异常点,使我们在火灾发生前就能发现隐患。” 这项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森林火灾的预防能力。与传统人工巡护相比,无人机巡护范围更广、效率更高。单架次飞行即可覆盖方圆5公里的林区,且不受地形限制,能够深入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 除了日常巡护,无人机还承担着特殊时期的防火任务。在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的时段,巡护频率增加至每日三次,并对重点区域实施多层次、重叠式扫描,确保无盲区覆盖。同时,无人机巡护产生的数据全部存档,形成森林火险数据库,为分析火险规律、优化巡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更为关键的是,无人机在防火体系中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一旦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识别到可疑火点,监控中心可立即调动无人机灭火响应。这些无人机通常携带灭火罐或水,能够迅速飞抵火点上空,进行精准抛投或喷洒灭火物质,尤其适用于初发火灾、地形复杂或人员难以快速到达的区域。它们与监测机协同作业,构成“监测—定位—扑救”一体化响应链条,极大提升了火情的“早发现、早干预”能力。 “为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我们定期会组织实战化的无人机灭火演练。”刘世明介绍道,“通过反复演练,飞控手与指挥中心之间的协同更加默契,确保在真实火险中能够迅速反应、有效处置,真正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如今,在孟底沟水电站周边广袤的林区上空,无人机如同忠实的“空中卫士”,用科技力量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这种立体巡护模式不仅有效预防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更探索出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为水电工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夜幕降临,最后一架无人机返回机库充电。飞手轻轻拂去机身上的灰尘,像对待亲密战友般仔细检查每个部件。明天,这些“钢铁飞鸟”将继续翱翔在孟底沟上空,它们不再只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传统与创新、人力与智力的空中使者。在险峻的深谷间,它们正以精准高效的飞行,重新定义着“四局筑坝”的速度与安全。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