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烟火起处是心安

发布日期:2025-09-02 信息来源:北方公司   作者:王梦缘   字号:[ ]

清晨六点,天色刚泛着浅淡微光,凉意还迷恋空气不肯散去,各食堂便抢先奏响了属于建设者的“暖心序曲”。铁锅蹭过灶台碰撞出铿锵的节奏,菜刀在案板上切出“咚咚咚”的利落声响,热油浸没过食材“噼里啪啦”作响,蒸腾的热气裹着肉香、米香从窗口溢出,在晨风里织成暖融融的网。

大厨们纷纷系紧围裙,指尖沾着面粉也顾不上擦,鲜亮的蔬菜码成齐整的小堆,雪白面团在掌心反复揉搓出筋道。他们知晓,窗外那些即将奔赴工地的建设者,昨夜或许还在隧洞旁站岗、在预制管车间加班,此刻最盼望的就是一口热饭。这方寸灶台间的忙碌,只为让满身尘土的他们,捧上一碗暖到心头的美味,为新一天的辛劳攒足力气。

菜畦映暖光 三餐藏家味

推开阿克塞供水一体化项目食堂的门,最先勾住人的不是灶台飘来的香气,而是墙面圆滚滚的卡通小熊捧着满碗白饭,旁边“光盘行动,从勺尖开始”的字迹软萌俏皮,把‘爱粮惜粮’的温馨提示揉进童趣里,原本严肃的倡议也变得亲昵起来。

食堂过道角落的信息公示栏更像一页“透明账本”。用红笔标注清楚当日采购清单,旁边放置着称重小票,每周菜谱粘贴在公示栏上,贴心用不同底色标注清楚每个星期菜色,周一的卤猪蹄、周二的麻辣草鱼块、周五的金玉满堂,提前勾着大家的食欲;食堂师傅的健康证按月份排好,塑封膜擦得发亮,员工路过扫一眼,“食材鲜不鲜、吃得安不安心”心里就有了底。

“以前食堂菜是‘大锅饭’,现在我们想吃啥,食堂真能照着做!”正端着餐盘的技术员小高,碗里盛着刚出炉的牛肉锅贴,外皮咬开脆得掉渣,肉馅的鲜香直往嘴里钻。为了摸清职工口味,项目部每月雷打不动开“伙委会”,问卷上密密麻麻记着需求:女职工爱吃酱香饼和肉沫米粉、男职工喜好味重的香辣菜,都被食堂一一记在“心头账”上。于是早餐档口多了裹满芝麻的土家酱香饼,午餐的香辣扇子骨、双椒牛肉轮番上阵,连夏天的绿豆汤都提前冰镇好,一口下去,三伏天的燥热全散了。

最动人的暖,总藏在食堂细枝末节的考量里。每日午餐尾声,餐台总会准时摆上‘时令惊喜’。脆梨带着晨露的清甜,苹果擦得发亮,香蕉特意切成小块裹上保鲜膜,连果盒都按人数分好,刚好够补充一天所需的维C。“连吃什么水果都替我们想周全,项目食堂可比家里人还贴心!”刚入职的大学生小马捧着果盒,语气里满是感动。

餐具柜更是让人安心,紫外线臭氧消毒柜擦得锃亮,拉开门就能闻到舒心的消毒水味,仿佛在无声守护职工的每一次用餐;每张餐桌上,辣椒油、香醋、夹馍酱列队般排齐,连牙签盒都特意转了方向,便于职工坐下伸手就能拿到,不用低头摸索。这些藏在三餐里的细碎关怀,比热饭更暖人心。

如今开饭时间的食堂最为热闹,有人刚聊完“今天管线安装进度超了,我们这施工速度杠杠的”,就转头拍着同桌的肩“今天我发现咱菜园的西红柿又红了好几颗,下周就能摘来炒菜啦!”“可不是嘛,我早上浇水还看见西瓜藤结小瓜了!”笑声混着饭菜香飘满屋子。

这片380平方米的“收获菜园”,是所有人利用闲暇时间“抠”出来的。各部门划分好责任区,闲暇时光扛起锄头除草捡石,从农户家拉来粪土改良土壤,每天三次准时浇水养护种出了西红柿、茄子等10余种作物,长势喜人。“我们的项目部能看得到绿意,我们的食堂能尝得到心意,我们可太幸福啦!”职工们竖起的大拇指里满是认可,这食堂与菜园,早成了他们身处异乡的“第二个家”。

夜灯守烟火,四餐筑安心

“叮铃铃”,清晨五点半的清脆铃声刚过,阿克塞PCP预制管厂食堂的门便轻轻开启。身着工作服的大厨们陆续到岗,洗手、戴口罩,这套从不打折的“上岗仪式”,是对九十余名车间工人的郑重承诺:每一口饭,都要吃得安心、吃得踏实。

管厂工人大多来自甘肃各地,永靖县的师傅偏爱酸辣、武威的工友迷恋咸香,虽同属一省,口味偏好却各有不同。更有夜班工人坚守到深夜,急需热乎饭菜补给能量。

食堂把大家的需求揣在心里,专门为夜班师傅开了夜宵档,凌晨十二点的窗口始终亮着暖光,青椒肉丝盖饭冒着热气,番茄鸡蛋面浇足卤汁,刚出锅的馒头暄软喷香。夜班的王师傅刚从车间出来,袖口还沾着水泥灰,端起一碗面就蹲在食堂角落吃,热汤顺着喉咙滑下去,他忍不住赞叹道:“大晚上能口热乎的,比其他啥东西都解乏!”

同时食堂还创新搞起“线上菜单协同”,邀请车间班组长、管理人员、工人一起在线编菜单,谁想吃啥、偏爱啥口味,随时能填在表单里。最终推出月度单双周菜单,既荤素营养搭配,又兼顾各地风味。“上次说馋芸豆猪蹄,没三天食堂就端上桌了!”张拉班的李师傅边打饭边笑,现在每天都要去公告栏瞅一瞅新菜单,“不光能提意见,还真能落实,这食堂比家里人还懂我们的胃!”

食材安全更是食堂的“生命线”。每天清晨,送菜的货车刚到,由综合管理部协同各职能部门人员轮流一起“验菜”,新鲜的蔬菜要掐一下菜叶,看是否脆嫩;肉类要闻一闻气味,检查检疫证明;连大米和面粉,都要翻开袋子看生产日期。验完菜后,采购小票会立刻贴在公示栏上,单价、重量一目了然,“我们不怕大家看,就怕大家不放心”。厨房操作间更是严格,生熟食材分开存放,刀具、菜板按颜色区分,大厨们炒菜时,每一锅的调料都用量勺把控,既保证口味稳定,也避免浪费。餐具清洗后,放进高温消毒柜里消毒。

最让夜班工人暖到心里的,当属深夜食堂那盏始终点亮的灯。凌晨十二点,管厂车间的机器还在轰隆隆运转,食堂餐灯已准时亮起,暖黄的光透过窗户,成了工人们夜班路上最安心的指引。

炒好的青椒肉丝冒着热气,刚煮好的面条浇上卤汁,连汤都温得刚好。“以前夜班我们只能啃泡面、灌凉水,现在下工有热饭吃,浑身都得劲!”防腐工人刘师傅袖口沾着油污,捧着面碗坐在角落一口一口扒拉着饭食。“只要食堂灯亮着,我们干活心里就踏实。”

管厂前面的茶水间更是工人的“歇脚点”。休息座椅擦得干干净净,净水设备随时能接出直饮水,制冰机不断滚动着冰块,夏天往水杯里添几块,瞬间凉爽。应急药箱里,感冒药、创可贴、藿香正气水一应俱全,连时令冷饮都按照季节轮换,夏天有沁爽柠檬水,秋天是温热菊花茶。“以前天热只能蹲在树荫下喝水,现在有了茶水间,歇脚、喝水都方便,心里敞亮多了!”张师傅坐在茶水间的椅子上,喝着刚接的温水,脸上满是笑意。高温时段,办公室工作人员还会化身“送凉员”,抱着饮料箱往车间派送冰镇饮料,看到工人额头的汗,赶忙递上藿香正气水,“师傅们,你们在一线辛苦啦,我们多跑几趟不算啥!”

焖饼裹乡味 灶火递家暖

三工区营地外围碧蓝色的玻璃墙,远远望去像三块巨型“能量板”,阳光在上面反射出亮堂堂的光,工人们总说:“看着这抹蓝,心里就先暖了半截。”

推开门,码放齐整的新鲜蔬菜,擦得锃亮的铁锅,一旁的面粉、米袋都收得方方正正,细节之处透露着“放心”。自去年6月扎根戈壁,十几个月里,这群施工人员在日夜轰鸣的忙碌间隙,最念叨的就是一口西北面食。这份藏在烟火里的念想,被刚到食堂掌勺的大师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记得有一次,天还没亮透,他便钻进厨房,一顿捣鼓。和面时手腕不停揉转,醒面时守在灶台旁,切羊肉时特意选带筋的部位,炖得软烂脱骨。

午饭时间,等工人走进食堂,热乎的焖饼混着飘香的羊肉端上桌,筷子一挑就扯出丝。“知道你们想家,今天给大家伙儿露一手,做顿家乡饭胡杨焖饼解解馋。”大家狼吞虎咽之际,大师傅神秘地捧出玻璃罐,琥珀色牛肉酱裹着香菇干,撒满白芝麻:“特意多放了辣椒面,好吃!”话音未落,罐头瓶就在工友们手中传成了接力棒。一口下去,麻辣鲜香,吃的个个直点头。“就着米饭,我能连吃三碗!”老徐小心翼翼装起一勺,说要留着晚上加班拌米饭。

工地输水管道施工片区生产分散,现场指挥员小田便开着皮卡车,后备箱带上两筐热盒饭,化身为PCP管线“美食特派员”,车轮卷起黄沙像道黄雾。“山头还有好多工友等着投喂呢!”他避开碎石停稳车辆,三三两两的工人陆续跑过来,蹲在沙地上围坐,大家你夹我拨,聊完进度说家常,吃完还把餐盒、塑料袋收进袋子,“不能污染戈壁”。

小院飘虾香 热饭抵风凉

荒漠深处的四合院,红大门在漫天黄土里像抹醒目的光,门口石柱上的温度计,白天指针刚碰着22℃的暖意,夜里就“跌”进零下的寒凉。这里是四工区营地,用电得靠门口太阳能板供应,生活用水要从旁边哈尔腾河一桶桶提,饮用水更是得等项目部的车翻过山头送,艰苦条件下藏着熨帖人心的暖。

食堂掌勺的是个年轻小伙,我们去时,他正盯着油锅,金黄的虾壳在油里“滋滋”蹦着响,香味裹着热气飘满小院,连风里的土味都淡了些。“送菜的师傅下山取货了,先把仅剩的大虾炸出来,让大伙先过过嘴瘾!”他擦着额头的汗,旁边的保鲜柜里,零星的蔬菜收纳整齐,最打眼的是柜顶那盒“红景天西洋参口服液”,高海拔让人喘不过气,项目部特意送来的,每天早上,小伙都要多问一句:“今天的口服液喝了没?”

院子里的台球桌蒙着层薄土,彩色球还保持着上一局的战况。不一会儿,韭菜炒鸡蛋、油焖大虾、清炒油麦菜、麻辣香锅陆续摆上圆桌,刚从现场回来的工人,拍掉身上的碎石就围过来,你一句我一句地叽叽喳喳聊起来,有人夹着虾念叨“比上次的大”,有人边扒饭边聊施工难题,原本安安静静的院落,瞬间被笑声、饭菜香填得满当当。小李咬着大虾笑得咧嘴:“就算风刮得睁不开眼,能吃上这口热饭,身边还有兄弟陪,再苦也值了!”

无人区的风再烈,也吹不散食堂绕梁的烟火;板房的夜再寒,一碗热饭便能暖透胸膛。这方寸灶台间,暗藏着工地建设者的幸福感。于辗转各地的他们而言,这里从不只是餐食供应的地方,而是让漂泊之心靠岸的港湾,把施工的辛劳,酿成烟火里踏实的甜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