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闫伟露: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发布日期:2025-09-03 信息来源:南方公司   作者:孟秋瑞   字号:[ ]

“PCCP管和钢管?这是管道工程的钢铁直男与变形金刚!管道绅士——PCCP管,抗压却不弯腰;钢制游侠——钢管,能屈能伸却要防锈。”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D4标项目总工程师闫伟露站在基坑边,妙语连珠。他是能用俏皮话打破严肃气氛的人,可一旦步入技术领域,便瞬间切换状态——语气沉稳,逻辑缜密,每个数据、每处细节都清晰地烙在脑海里。这种幽默与严谨的奇妙融合,让他既是团队里的“定心丸”,也是众人乐于亲近的“老大哥”。在他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特质:以举重若轻的态度面对压力,以如琢如磨的匠心雕琢工程。

琢方案之玉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闫伟露正是如此——在他眼中,每一份技术方案都绝非冰冷的图纸与数据,而是一块值得倾注心血、细细雕琢的温润璞玉。业精于勤,他以沉静专注的工作风格,既成为众人钦佩的“技术大拿”,更是岁月沉淀中始终如一的“坚守达人”。

2025年元旦,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他已成为项目部第一批进场的人。开工前的日子,他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在铺满桌案的图纸上排兵布阵。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工,在他的主持下,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履带吊安拆专项施工方案、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等一批重要文件,于春节前全部完成编制与上报工作。

真正的挑战来自技术细节的打磨。PCCP管道与SP管道接口施工问题一直困扰着项目:由于工序衔接不及时,需预留施工段,导致需设置集水坑并长期抽排水,这不仅大幅增加成本,更存在基坑边坡塌方、人员坠落等安全隐患。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闫伟露在技术讨论会上深思道,“基坑留着,雨季抽水费用太高,雨季抽水就像开着水龙头补水池,不是长久之计。”

工程部有人提议:“要不要打钢板桩,加临时盖子?”

“临时措施治标不治本,”他推了推眼镜,“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反复斟酌后,他提出新思路:“对PCCP管接口采用内支撑加模板的方式封口,外包土工布隔离泥沙;将预留基坑先行回填,后期安装钢管时再反开挖。”

“这样既节省了抽水费用,又消除了安全隐患。工序间隔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显著。”他眼中闪着光。

这一优化方案成为党建引领“平均每个项目节省100万”主题实践活动的生动注脚。截至8月,施工现场已完成优化点位28个,单个端头处理节约成本2.35万元,累计节约成本约65.8万元。

涉河段管道施工是另一个硬骨头。原计划采用围堰导流工艺,填筑土方量大,围堰抗冲刷和防渗性能较差,施工安全性较低。他带领团队反复勘察河道,测量水位,最终提出:“涉河位置易采用筑岛+钢板桩围堰的工艺组织施工。”

他站在河道边,指着计划施工的区域:“我们冬季施工时要利用枯水期,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清风拂过他的面颊,眼镜后的目光却异常坚定。

闫伟露常说:“方案阶段多流一滴汗,现场就能少流一滴血。”这种对技术极致的打磨,是为整个工程注入灵魂的第一步。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将就”二字,只有极致追求。每一个数字都经千锤百炼——这就是闫工“琢方案之玉”的工匠哲学。

磨现场之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闫伟露始终坚信,现场才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才能检验真知。

首段管道埋设前,他组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一场“求学之旅”。“要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聪明人,”他说,“别人的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别人的教训是最贵的学费。”

在兄弟标段现场,他像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学徒,时而俯身触摸管材,时而以手丈量吊距。他边看边说:“这个边坡处理得巧妙,但这里的排水系统其实还可优化。”现场负责人打趣:“闫工,您到底是来学习,还是来挑刺的?”他推推眼镜幽默回应:“既要采百花酿好蜜,也要学会排雷避坑。”

归来后,他整理考察笔记,将可取之处融入本标段施工方案,将潜在风险标记为“雷区”,真正实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经过渣土堆放区,他忽然驻足,眉头紧锁:“这些表土不能这样堆放——它们是最宝贵的复植土,现在不分层规范保护,后期复耕还田就会非常困难。”

回到项目部,他立即组织技术会议:“清表深度增加20公分,沿管线规范码放,边缘堆土袋做临时防护,这是我们留给未来的绿色财富。”工程部主任顾虑:“会不会增加成本?”“现在多花一点,将来省十分力。”他语气坚决,“工程要有长远眼光。”

三月南国,春雨渐密。广西环北工程D4标段的地下,一条“超级水脉”正悄然延伸。面对雨季挑战,闫伟露带领团队以“未雨绸缪”的智慧破局:提前疏通排水系统、筑起防洪屏障,运用动态调度巧妙利用雨歇窗口,严格吊装工艺,使28吨重管材如游龙入渊,精准就位。

项目团队日夜坚守,在泥泞中踏出坚定的足迹。大雨滂沱时,他们如“地下绣娘”一般,以排水沟为弦、以水泵为针,将四溢的积水织成顺流的锦缎;吊装现场,他们又化身精密机械师,在狭小空间内将巨型管节严丝合缝地精准对接。当最后一道焊缝闪烁着银光完成闭合,首段埋管工程最终以“零沉降、零渗漏”的优异品质,为这条地下长龙注入了强劲脉动。

夕阳西下,他仍独自站在管沟边,轻轻拍打身上的泥土。身影在余晖中拉得很长,镜片反射金光。此刻,他不像总工程师,更像一位精益求精的匠人,以心血打磨作品。

在他眼中,现场是最好的磨刀石。每一次躬身实践,都是对理论的再创造;每一次泥泞中的摸索,都让图纸上的线条变得更加鲜活而有温度。唯有经历这般反复打磨,才能淬炼出最锋利的工程之刃。

倾匠者之心

温如春风致,肃如严霜威——这是项目职工对闫伟露的一致评价。他如兄长般宽厚,亦如严师般锐利,在看似矛盾的两种气质之间从容转身,以匠者之心,温暖而坚定地引领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项目青年员工。

生活中的他,眉目含笑,言语温和,常于细微处传递关怀。工程部的廉文龙感慨:“闫总常在工作间隙找我们聊天,不是问工作,而是问心情。有次大家连值夜班状态疲,他周末组织去爬山。站在山顶时说:‘人就像钢筋,偶尔也要回回火,才更有韧性。’”微风拂过,众人脸上的倦容仿佛也被轻轻抚平。

但他从不用无原则的温和替代应有的严格。尤其在专业领域,他雷厉风行、说一不二。面对部分员工水利施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他不批评,而是搭建学习平台。“不懂,就学;不熟,就练。既要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他在工程部发起“规范学习月”,亲自审定教材、授课,鼓励报考一级建造师:“考证不是目的,但备考过程就是系统重塑知识。”

一次座谈会上,年轻技术员犹豫:“工期紧张,真的没时间看书。”闫伟露注视他,语气沉稳而坚决:“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是规划出来的。你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更从容地应对问题。”他随即调整值班表,划定每周二、四晚为“学习时段”,笑称:“我来陪读。”

他鼓励员工参与公司标书编制、QC、“五小”等活动,在实战中磨砺成长:“不要怕做得不好,要学会从过程中收获。真正的好工程人,要手里有活,眼里有光,心中有尺。”

在他的推动下,多名青年员工首次牵头完成专项技术方案、参与工艺创新。大家渐渐读懂了他的严与爱——那是一种深藏的匠者情怀:希望每个人在风雨中独立行走,在压力下稳健成长;希望每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真正的职场之路,永远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而这,或许正是闫伟露最为深沉的匠心——倾注心血,不为塑造别人,而为点燃他们心中的那盏灯。

机械仍在轰鸣,闫伟露的身影依旧忙碌。现场这条蜿蜒前行的管道,不仅是水的通道,更是一条穿越时间的生命线,承载着技术与意志共同熔铸的荣光。未来的某一天,清泉奔涌,穿越山河,润泽玉林万亩良田与千家灶台,今日所有的艰辛、打磨与奔赴,都将在岁月中沉淀为一片丹心、一曲长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