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缚险育安铸就“地质铠甲”,匠心雕琢绘写“百年平安” |
|
|
|
乌江奔涌,白马巍峨。站在坡脚仰望,曾经陡峭破碎的边坡已被一道道格构梁、混凝土面板和系统锚索牢牢锁定,犹如披上了一副坚实的“地质铠甲”,在寂静中彰显着现代工程的力量与智慧。 “这里的地质,极其复杂,就像一本被多次撕裂又重新粘连的古书,每一页都写满风险与挑战。”项目总工程师这样形容。正是如此复杂的地质背景,让边坡开挖成为整个枢纽工程中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安全管控最为严峻的关键环节。 面对发育的断层带、强溶蚀的角砾岩以及“上部软、中间硬、下部软”的复杂岩层结构,项目部系统贯彻“技术先行、安全筑基、智慧赋能”的建设理念,从精准勘察到智能支护,从严格交底到实时监测,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将四局建设者对安全生产的追求写入每一处细节。 岩层千刃,破险育安 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的边坡开挖,更像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深刻对话。勘察结果表明,边坡地质构造异常复杂。上部是厚层第四系冲洪积层及散体状岩溶角砾岩,结构松散、裂隙发育,遇水极易软化崩解,自稳能力极差。中部以中厚层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受多组断层切割和溶蚀作用影响显著,岩体整体性较差,隐蔽缺陷众多。下部则是散体结构的断层影响带和Ⅲ类岩溶角砾岩,泥质含量高,承载力低,成为控制边坡整体稳定的最薄弱层位。 更为严峻的是,F1区域性断层贯穿整个坡体,产状变化大,伴有大量断层泥和角砾岩填充,加之褶皱发育、溶蚀现象普遍、卸荷裂隙密集,多种不良地质交织叠加,施工过程中,边坡失稳、岩体塌滑、渗漏突水等多重风险无处不在,技术难度与安全风险极具挑战。 “我们不能蛮干,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项目经理在开挖前如此定调。基于详实的地质数据,项目部依据“分层判断、动态设计、精细施工”原则,将边坡科学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差异化治理区段。 上部松散体设计采用格构梁+喷播植草组合支护,既确保稳定又兼顾生态恢复;中部相对完整岩体采用系统锚杆+挂网喷砼,增强表面整体性;下部软弱岩层采用系统锚杆+混凝土面板+锚筋桩,显著提高承载能力,在关键部位增设预应力锚索,形成“表里结合、深浅协同”的多层次、强作用综合加固体系。 “我们使用了锚索注浆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孔内摄像与压力传感,确保注浆饱满度达95%以上,受力均匀性偏差不超过5%,”技术员指着监控平台介绍道。正是这些严谨到苛刻的精细化管理,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边坡施工树立了新的安全标杆。 责任筑底,管理穿岩 项目部推行“管住计划、队伍、人员、现场”的穿透式机制,坚守“一切工作到项目,一切聚焦干项目”的原则,明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依托“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建立起一张全覆盖、网格化的责任之网。在白马项目部,安全管理超越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深入血液的文化自觉。 “从进场开始就实行‘三级教育’+‘三级交底’,让每个人都清楚风险点在哪里、该怎么干、如何应急。”针对日常的安全培训,项目部摒弃“填鸭式”的说教,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搬到班前站会。 借助“职业病防治周”“防灾减灾日”这些契机,用图文、短视频这些工友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风险、教应对、传经验。短短几分钟的微课堂,往往比一场几小时的大会更入脑入心。“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是工友们最真实的评价。项目部还推行了“两单两卡”制度,工人随身携带、随时学习,实现安全规范“口袋化、常态化”。 “安全不是口号,是融入日常的每一个动作,每次班前会上我们都会反复提醒。每日开工之前,各班组成员都必须进行五分钟安全交底,签字确认、责任到人,要从源头上筑牢第一道防线。”针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员介绍到,“现场作业人员一律系双钩安全带;坡面做了防护栏杆和密目网、安全网防碎石坠落;大型机械设备严格执行‘一日三检、定期维保’;临时用电、供水、通风等配套系统实行专人专岗巡检;临空面采用钢管护栏进行硬质隔离,同步张挂警示标志实现物理隔离与视觉提醒双保险……” 施工现场,“五牌一图”规范设立,安全标识醒目清晰。从办公生活区到钢筋加工厂,从拌合站到每一段施工便道,所有设施统一规范。这背后,是项目部“化整为零、分步实施”的智慧。他们不搞“一刀切”,而是如绣花般一针一线推进标准化,最终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安全防护网。 2024年,白马项目部先后荣获重庆市武隆区交通局“安全先进单位”和业主单位“安全管理标兵”称号,并在“平安工地”考核中拔得头筹。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对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细节管理的肯定。 天眼观山,智绘安澜 科技创新是白马项目筑牢安全防线的核心支撑。项目部广泛引入多项前沿技术,构建“智慧+”安全管理体系,致力于将白马航电枢纽打造成“平安百年工程”的典范。 通过大力推进BIM技术与倾斜摄影融合应用,整合三维地形、边坡模型、道路、隧道及管线桥架,构建起整体BIM协同平台,为施工管理、运维分析提供可视化数字底座。利用校核后的三维地形和边坡模型,实现挖方区域的分层分块精准管理,按设计标高统计挖方量,并可实时录入土方和石方信息,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无人机定期航拍与多期倾斜摄影数据比对,可对周边地质灾害进行普查与动态监控,显著提升地灾巡查效率。“通过阶段数据孪生,实现对周边自然条件一致性的可视化分析,提前发现问题、协调设计解决”技术员介绍道。 钢筋笼制作采用BIM下料技术,实现多层钢筋接头错距精准控制;焊接工艺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提升质量与效率;桩身C40水下自密实混凝土实施“拌合-运输-灌注”全流程协同管控,保障桩基完整性与施工连续性;爆破作业采用梯段预裂控制技术,精确控制振动效应与开挖轮廓,最大限度减少对保留岩体的扰动;矩形桩成孔创新应用“旋钻掏孔+方钻旋铣”组合工艺,配合大型旋挖设备,工效提升15%,成功解决偏孔、慢孔及岩层软硬不均导致的成孔难题;开展无排架分层施工,以机械作业替代传统人工高空作业,显著降低作业风险,提升施工安全与机械化水平。在生产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技术的力量都在推动安全与质量不断提升。 项目部还通过创新手段强化人员安全意识。“来,戴上VR头盔,体验一下高空坠落是什么感觉。”在项目部安全体验馆中,设有安全带使用、安全帽撞击、机械伤害、综合用电等多个实景模拟区,通过高度还原事故场景以及沉浸式感受体验,让工人在感知中强化安全意识。“光靠口头强调一百遍,不如让他亲身体验一次,”安全员表示,“这种教育更直观、更震撼,让人真正敬畏安全。” 白马航电枢纽边坡治理工程,是一场与地质风险的艰苦博弈,更是一次现代工程技术与安全管理智慧的集中展现。从破碎岩层到坚固边坡,从风险叠加到全面可控,建设者们以技术为矛、以安全为盾,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高风险”化为“高标准”。 在崇山峻岭间树立起一座“平安工程”的丰碑,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深刻对话,更是一次以技术为笔、以安全为墨的宏大书写。从破碎到完整,从风险到可控,建设者们以敬畏之心面对地质的复杂,以创新之力化解施工的艰险。每一根锚索的深扎,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都是对“生命至上”最坚定的回应,对“平安百年”最庄重的承诺。 未来,当船舶穿梭于升高的江面,当灯火点亮两岸的道路,这座巍然屹立的边坡将继续守护着乌江的奔涌、见证着两岸的发展,而它所承载的技术创新与管理经验,也必将为同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白马范式”。 山河为证,匠心不息,安全之路,永无止境。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