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品牌采风】扎根建设一线,践行责任担当——新安江施工局“最美逆行者团队”

发布日期:2025-09-22 信息来源:第一分局   作者:王苏林   字号:[ ]

在新安江施工局的建设现场,首部明渠的混凝土浇筑声、暗涵内的机械作业声、智慧综合加工厂的钢筋切割声交织成一曲忙碌的建设乐章。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每日穿梭于各个工区一线,用脚步丈量工程细节,用专业破解施工难题,用坚守保障项目推进——他们是施工局生产协调部的职工。面对大断面隧道工程的复杂环境与潜在危险,他们始终冲锋在前、逆行而上,被同事们亲切称为“最美逆行者”。他们的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润滑剂”与“助推器”,每一项协调、每一次监督,都在为工程的高质量完工筑牢根基。

刘辉:经验扎实的“协调领航者”

每天清晨,刘辉的身影总会最早出现在项目现场。他的第一件事,便是对照工程计划梳理当日重点任务:首部明渠的钢筋绑扎是否达标、暗涵的支护进度是否符合节点、智慧综合加工厂的原材料供应是否充足……这些细节,他都会逐一记在工作手册上,再带着计划往返于各个工区。在首部明渠工区,他常蹲在浇筑现场,手指划过钢筋间距,对照图纸核对参数,“这里的间距差了2厘米,得调整后再浇筑,建设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遇到工人对施工工艺有疑问,他会结合自己的施工经历,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技术要点,直到大家完全理解。

暗涵与大断面隧道是项目的“重难点区域”,人员机械往来繁杂、光线不足,伴随着火工作业掌子面也是一天一个样。每次进入这片区域,刘辉都会提前检查安全设备,带头走在前面,“我先去确认环境,大家再跟进。”去年一次隧道开挖过程中,他发现掌子面附近围岩有细微裂缝,立即叫停作业,协调技术团队制定加固方案,组织人员缩短支护距离,直到隐患排除才恢复施工。“隧道安全是底线,多盯一眼、多查一次,就是给大家多一份保障。”他说。

除了现场技术指导,刘辉还承担着“对外协调”的重任。建设工程推进中,征地、阻工问题时常出现,他总是第一时间对接周边村民与当地政府部门。有一次,因施工临时占用部分农田,村民担心作物损失而产生抵触情绪,刘辉连续三天上门沟通,不仅详细讲解工程完工后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还协助施工局制定了合理的补偿方案,最终赢得村民理解。他的协调能力,让项目多次避开“进度瓶颈”,同事们都说:“有刘主任在,再难的协调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

陈文东:资深专业的“技术护航者”

52岁的陈文东,是团队里的“老大哥”,也是大家眼中的“技术大拿”,30余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成为工程建设的“技术护航者”,他总能用专业与经验为项目“把关定向”。

陈文东的工作,常常围绕“技术指导”展开。在首部明渠的混凝土浇筑中,他会根据现场气温、原材料特性,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夏天温度高,要适当增加外加剂,防止混凝土开裂;冬天温度低,要调整水灰比,保证强度达标。”有一次,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出现细微裂缝,他立即分析原因,发现是养护不及时,随即制定“定时洒水、覆盖保温”的养护方案,成功解决问题。

暗涵与大断面隧道的技术难题,也离不开陈文东出谋划策。在隧道支护施工中,他会结合地质勘察资料,给出专业建议,“这里的围岩较软,锚杆间距要缩小50厘米,支护强度才能跟上。”他的建议,让隧道支护的安全性大幅提升。

除了技术支持,陈文东还会主动参与生产协调。有一次,项目因征地问题陷入停滞,他凭借多年经验,对接当地政府部门,讲解工程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最终推动问题解决。“陈总不仅技术过硬,协调能力也强,有他在,我们心里有底。”部门负责人说。如今,年过五十的陈文东依然每天早早到现场,“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我多盯一点,工程质量就多一分保障。”

夏致权:朝气蓬勃的“现场攻坚手”

25岁的夏致权是团队里的“年轻力量”,虽从业时间不长,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快速成长为现场协调的“攻坚手”,从质量员到生产协调员,岗位的转变让他对“生产协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夏致权的工作,始终围绕“进度与质量”展开。每天早上,他会先到智慧综合加工厂“打卡”:检查钢筋的型号是否与图纸一致、砂石料的含泥量是否符合标准、混凝土搅拌的配比是否精准。“加工厂是工程的‘原料车间’,这里的质量不过关,后续施工都是空谈。”有一次,他发现一批钢筋的弯曲度超标,立即要求停止加工,联系质量管理部对材料进行退场处理。

在各工区之间往返时,夏致权的口袋里总装着一个“进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工区的施工人数、设备数量、当日完成量。“首部明渠今日浇筑55立方米,比计划少5立方米,得看看是不是人力不够;尾部明渠的土方开挖进度正常,明天可以衔接下一道工序。”每天傍晚,他会对着“进度本”梳理数据,对比计划找差距,再和施工班组商量解决方案。上个月,尾部明渠因降雨导致开挖进度滞后,他协调增加2台挖掘机,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雨天,仅用3天就追上了进度。

面对大断面隧道的危险环境,夏致权从不退缩。每次进入隧道前,他都会帮同事检查安全帽、安全带是否系牢,“我年轻,多跑几趟没关系。”隧道内的支护作业中,他会紧盯锚杆的植入深度,用卷尺逐一测量,“支护是隧道的‘骨架’,深度不够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同事夸奖他:“小夏虽然年轻,但责任心很强。”

杨承睿:严谨细致的“进度监督员”

24岁的杨承睿,是团队里的“技术派”,虽入职时间短,却凭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迅速扛起“进度监督”的重任,现任生产管理岗位,一门心思用专业知识为工程进度“保驾护航”。

杨承睿的工作核心,是“用数据说话”。他习惯将工程计划拆解为“日进度”“周进度”,再到各个工区实地核查。在首部明渠,他会统计混凝土浇筑的方量、施工人员的出勤率;在暗涵,他会记录隧道掘进的长度、支护的完成比例;在智慧综合加工厂,他会核对钢筋加工的数量、成品的合格率。每一个数据,他都会录入电子表格,再用自动化专业知识制作“进度曲线图”——曲线上升,说明进度正常;曲线平缓,就意味着存在问题。

“进度曲线图就像工程的‘心电图’,能直观看到问题所在。”杨承睿说。上个月,他发现暗涵的掘进进度曲线突然平缓,立即到现场排查,发现是现场设备情况不佳。他迅速协调维修团队,同时调整施工班组,安排人员先进行支护作业,避免工期浪费。“如果等设备问题解决了再安排其他工作,至少要耽误2天,现在同步推进,进度一点没受影响。”

在人力物力协调上,杨承睿同样细致。他优化了“人力物力台账”,每天记录各工区的人员数量、设备型号、材料消耗,“比如首部明渠今天需要10名浇筑工,如果来了12名,就调2名到暗涵帮忙;智慧综合加工厂的钢筋够用到明天,今天就得联系供应商补货。”他的台账,让人力物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事们说:“有小杨盯着进度,我们干活更有方向了。”

丁贞清:专业过硬的“安全协调员”

22岁的丁贞清,是团队里的“小萌新”,每天用专业为工程筑起“安全防线”,从“开工前检查”开始。每天早上,他会逐一检查各工区的安全措施:首部明渠的高空作业平台是否牢固、暗涵的通风设备是否正常、大断面隧道的瓦斯检测仪是否灵敏、智慧综合加工厂的消防器材是否过期。“安全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开工前多查一遍,就能少一份风险。”管生产就要管安全,他的监督和提醒让工人们更重视安全细节。

在生产协调中,丁贞清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有一次,施工班组为了赶进度,想在雨天进行首部明渠的临边作业,他坚决制止:“雨天平台湿滑,容易发生坠落事故,进度可以补,安全不能赌。”他的坚持,让施工班组放弃了冒险计划,改在晴天作业。“小丁虽然年轻,但在安全上‘寸步不让’,有他在,我们放心。”施工班组组长说。

在水电四局安徽新安江施工局的建设现场,刘辉的协调、陈文东的指导、夏致权的攻坚、杨承睿的监督、丁贞清的守护,共同构成了“最美逆行团队”的生动画像。他们身份不同、年龄各异,却有着相同的目标——让建设工程高质量推进;有着相同的信念——面对危险不退缩、面对难题不逃避。他们的脚步,踏遍了首部明渠、暗涵、尾部明渠、智慧综合加工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付出,镌刻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这支“最美逆行团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一线,以专业、严谨、负责的态度,为新安江施工局项目的顺利完工全力以赴,在建设工程的赛道上,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篇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