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森林中的三月芳华——重庆地铁27号线项目巾帼建设者的春日札记 |
|
|
|
她们是图纸边缘游走的比例尺,让蓝图在经纬线之外生长出新的脉络;是混凝土里的纤维束,在每一次振捣中弥合结构的裂缝;是焊接枪尖的银刺绣,用弧光在钢板上刺出隐形的榫卯。无需焊花做证,她们已用体温焐热了建筑业的拓扑结构,当塔吊的阴影掠过城市天际线,那些被焊枪点亮的瞳孔里,折射出建筑群未曾示人的柔韧剖面。 库房管家的“立体诗行” 推开库房的瞬间,会错觉走进某个巨大的机械蜂巢。货架上,数不清的物资正在张喜平的编码体系里沉睡。螺栓按直径分列,垫片依厚度排布,连砂轮片都按粒度组成同心圆。晨光斜射进来,货架在地面投下规整的格栅影,仿佛钢琴琴键的投影。“张姐的库房比图书馆还规整。”见到物资库房的人总这么说。 2024年3月,张喜平收到了调往TBM施工队担任库管员的通知,她用“一脸懵”来形容初次见到庞杂机电配件的情景。从未接触过盾构、不知道专业术语、不了解零件用途,一连串的疑惑在张喜平的脑中冒出巨大的问号。指尖掠过那些冰冷的金属方块,如同触摸陌生的象形文字,她们本该像老友般熟稔,此刻却在照明灯的冷光里露出嘲讽的棱角。三月的倒春寒渗进工装,她攥着材料目录的手微微发抖,纸页间密密麻麻的参数化作游动的黑蚁,啃噬着最后一丝信心。 施工生产任务重、需求紧,前来领配件的人络绎不绝,裹挟着张喜平往前走,将复杂的情绪抛之脑后。二三类材料、机电配件清点验收,货物摆放归类入库,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的领用出库登记,及时跟进对接材料的需求量……一年时间过去,冗杂刻板的库管工作在张喜平手里有声有色起来。损坏、破旧的配件回收存放,保留影像资料,对于工具的领用必须落实到每个人,易损的工具均要以旧换新,冰冷的配件在张喜平的手里有了温度。 “张姐,我要领螺栓!”张喜平在听到“螺栓”的那一刻已经自动触发了导航系统,她忽然发现,那些曾如外星密码的物件早已在身体里生根,顺着记忆脉络长成精密的线路图。 金算盘的“创效方程式” 晨雾还未散尽时,春寒料峭的物资仓库里传来清脆的脚步声。物资部副主任刘珍珍的白色安全帽像盏跳跃的灯火,在灰蒙蒙的钢架间划出利落的轨迹。她停在待验区前,指尖轻轻拂过堆放的管片,管片特有的凉意透过手指渗入皮肤,却让她的眼神愈发灼亮。 时间回到2024年7月,项目进入了TBM施工高峰期,4台TBM同时掘进,周转材料的需求量像洪水般涌来。然而,由于本项目是大直径TBM(φ8800)断面隧道施工,公司内部及华中地区其他项目周转材料无法满足需求。新周转材料采购周期长、费用高,项目团队陷入了“材料荒”的困境。 面对这一难题,刘珍珍及物资团队化身为“材料猎人”,主动出击,通过拍拍网、二手材料出售微信群、材料供货商等多渠道寻找所需周转材料,走访了重庆周边已完工的大直径TBM项目,最终发现了“宝藏”——中铁一局和隧道局的闲置周转材料。这些材料经过评估,完全满足项目需求,且价格远低于全新材料采购成本。通过采购这些闲置周转材料,项目团队成功创效不含税资金183.8万元。这不仅缓解了材料短缺的压力,还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为项目节约了可观的资金。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个扎着干练长发的女人总能用绣花般的细致拆解庞杂的物资需求,又以战士的果决捍卫物资成本的关卡。 “独行的日子里都是真诚和胆量在给我开路。”写在她2月21日晚上的朋友圈,配图为TBM管片整齐摆放的照片。月光在她发梢镀上金边,那些在管片间穿梭的身影,渐渐与十二年前那个抱着材料在现场奔跑的姑娘重合。 云端舞者的“空中刺绣” 当晨曦穿透薄雾爬上十多米高的操作室,康丹丹总会用绒布擦拭操纵杆上磨损的防滑纹。对讲机传来指令的刹那,她睫毛轻颤,平均重量达45吨的钢筋在钢丝绳牵引下缓缓升空。 “起钩要像捧鸡蛋”师傅当年的叮嘱犹在耳畔。此刻她屏住呼吸,右手缓缓推动操纵杆,吊钩沿着看不见的垂线匀速上升。“工作时精力要集中,不能分心,多听,多看,多问,时刻注意周边环境变化,”是康丹丹为自己总结的独家秘籍。“爱护自己的设备,把设备当朋友,只有我俩的合作好,才能做到每一次的万无一失”, 自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如今是她工作的第15个年头,面对龙门吊司机的工作,她仍然保持最初的赤诚:“对这份工作我很感恩很喜欢,它让自己有了价值,让家人生活有了保障”,朴实的言语中难掩对工作的热情与自身价值被肯定的激动。 暮色像融化的钢水漫过窗口,她望向窗外,让春风灌进制服领口。指尖搭上操纵杆,掌心立刻沁出温热,金属纹路与指纹彼此咬合。控制室玻璃上浮着盐粒结晶,夕阳将吊钩的影子投在她眉间,随钢索起伏跳成一道金线。龙门架微颤着吞下她的指令,钢索摩擦声与风声在耳蜗里结成细密的网。所谓匠心,不过是把每个0.5毫米的误差都当作星辰来对待;所谓责任,就是在每个风雨将至的深夜,都保持对5度偏差的警觉。 傍晚的阳光将操作室烘成蒸笼,她解开安全带时,后背工装早已洇出盐霜。走下直梯时,忽然仰头望向自己操纵的钢铁巨兽,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操作杆,分明是绣在云端的一枚银针。 这些用专业与热爱浇筑的日常,最终都化作城市生长的年轮。当崭新的地铁呼啸而过,很少有人知道,某根钢筋的纹路里镌刻着刘珍珍的验收印记,某段顶板的弧度凝结着康丹丹的空中轨迹,某个阀门的密封圈留存着张喜平的指纹。但三月春风记得,这些绽放在钢铁丛林里的玫瑰,如何以温柔之力,转动时代的齿轮。 张喜平 刘珍珍 康丹丹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