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橄榄绿到工装蓝——奋战抽水蓄能一线的“八一”力量 |
|
|
|
群山巍峨,机械轰鸣,人影穿梭——这是黄龙抽水蓄能电站工地最寻常的风景。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群特殊的建设者:他们曾经身着橄榄绿,守护着祖国的疆土;如今换上工装蓝,在这片能源建设的新战场挥洒汗水。岗位变了,环境变了,但那份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与攻坚锐气,在钢筋水泥间依然清晰可见。 方向盘上的“老炮儿” 告别野战炮兵的峥嵘岁月,李兴胜的人生新战场转移到了祖国建设的最前沿。方向盘,成了他延续军人使命的新武器。退伍后的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硬是在工程机械领域闯出了一片天。从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门机司机,到操控庞然大物、要求毫米级精度的50吨吊车司机,再到驾驭力量、精准挖掘的挖掘机司机,他成了工地上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国内多个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更远赴重洋,投身安哥拉项目建设。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环境中,面对陌生的语言、复杂的地形和严苛的标准,李兴胜身上那股在军营里淬炼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再次闪光。高温酷暑、物资短缺挡不住他完成任务的决心;技术难题、沟通障碍,都被他用过硬的操作和钻研的态度一一化解。他用精湛的技术和军人的担当,在非洲大地上擦亮了中国建设者的名片。 从驾驭火炮到驾驭重型机械,战场在变,装备在变,但李兴胜骨子里那份军人的忠诚、纪律、责任与奉献从未褪色。方向盘在他手中,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他延续军人价值、为祖国能源事业添砖加瓦的“战位”。在黄龙这片新的“战场”上,老兵李兴胜,正驾驶着他的“战车”,继续书写着一名退伍军人平凡而闪光的篇章。 工地上的“热心肠” 同是司机班的姚站斌,也是炮兵出身。退伍后的岁月里,他驾驶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从国内项目的司机、工长、队长,到远赴安哥拉、坦桑尼亚项目担任机械队长、调度员,海外烈日风沙磨砺了他的筋骨,更让那份军人特有的坚韧在岁月中愈发闪亮。 老姚的热心肠更是出了名。记得有一次项目突发停电的紧急状况下,见综合部小杨经验尚浅,他第一时间协调食堂、联系场地、组织人员转移厨具和食材,确保大家准时吃上热饭;同时,他还协助小杨梳理、清点各类物资,避免因混乱造成遗漏或损耗,有效保障了项目后勤工作的有序运转,也给小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部队待久了,见不得‘战友’犯难。”老姚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笑容憨厚。 在老姚心中,始终牵挂着另一份“任务”。项目营地附近的深山脚下,独居着一位年迈的退伍老兵。每隔十天半月,老姚的方向盘总会转向那条更崎岖、更僻静的山路。“如果不去看看,他一个人多孤独,这山,他怎么走得出来?”老姚的话简单,分量却重。崎岖的山路,见证着一位老兵对另一位老兵无声却最温暖的致敬。 当八一军歌在记忆深处回响,姚师傅的方向盘上仿佛依然承载着昔日炮兵的荣光与今日建设者的分量。他以车轮为笔,以山路为卷,无声书写着一名老兵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他平凡的身影,正是支撑起巍巍大坝万千钢筋铁骨中,那根无声却无比坚韧的“精神钢筋”。 哨位上的“全能老兵” 三十年前,小车班班长焦景晖脱下军装,却从未卸下军人的担当。三年的武警生涯,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锻造了他过硬的“全能本色”。执勤时眼观六路,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应急处突的经历,则赋予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本领。 在万家寨施工局担任经警期间,他把部队的安保标准落到实处,一丝不苟地“移植”到这片建设热土。严谨的巡逻路线、细致的隐患排查、铁一般的纪律执行,确保了他负责的片区,从未发生安全纰漏。岗位变动,本色不变。当他转行成为电工,手中的万用表仿佛替代了昔日的警棍,线路图在他眼中比执勤路线图更为清晰可辨。电流无声,但军人骨子里的责任感在他每一次细致接线、每一次排除隐患中发出铿锵回响。 2019年,坦桑尼亚项目缺人手,老焦被任命为综合队队长。在异国他乡,他既是管理员,又是“救火队员”——施工队缺材料,他迅速协调运输;当地员工有矛盾,他巧妙运用在部队学的调解技巧化干戈为玉帛;甚至项目食堂厨师临时短缺,他也能系上围裙,麻利炒出慰藉大家思乡之情的家常菜。“这感觉,和当年在哨位上守着,其实很像!”老焦常感慨。 从紧握钢枪保家卫国,到肩挎电工包守护光明,再到稳稳把握方向盘保障运输,岗位在变,职责在变,环境亦在变。但他胸膛里那颗赤诚滚烫的报国之心,那份对事业、对岗位的无限忠诚,始终如一。 阵地上的“指挥官” 在这片为未来蓄积澎湃电力的土地上,老兵李宏旭的身影如一株坚韧的胡杨,扎根在黄龙抽水蓄能电站的繁忙深处。从1992年炮兵旅汽车兵班长起步,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祖国建设紧密相连。 二十年间,车轮是他最忠实的战友,载着他在新疆戈壁的酷日风沙、江西水畔的潮湿闷热中辗转穿行。驾驶室是他的移动哨位,那份在军营熔炉中锤炼出的精准与担当,在平凡中淬炼出非凡的光泽:每一次转向都带着指令般的清晰,每一次启停都如队列般齐整。这无声的军魂,在颠簸的工地上成为最稳固的基石。 然而,他的“战场”不止于此。当组织召唤,他放下熟悉的方向盘,从2011年起先后担起综合办主任、外协办主任、生产办主任的重担。在节奏如战场的地铁建设洪流中,,他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班长”的担当,化作攻坚克难的指挥棒。纷繁事务如千军万马,他却调度有方、协调有度——方向盘后的全局观与军营熔炉的钢铁纪律,在新阵地迸发力量。 如今,在黄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他担任生产协调副主任,肩负着项目推进中复杂环节的疏通与保障。他以清晰的指令、高效的协调,让庞大施工体系顺畅运转。“有李主任在,难事少了,秩序稳了。”工友们的评价,是他军人本色沉淀升华的最好证明。 三十载光阴流转,从青年士兵到项目部骨干,从专注驾驶到统揽全局,他始终以军人姿态完成每一次角色转换。车轮不息,其志愈坚;岗位更迭,其心弥纯。 当夕阳的余晖为电站大坝镀上金边,老兵们的身影仍在工地上忙碌。那抹工装蓝在暮色中闪耀,仿佛映照着当年那身橄榄绿的底色——初心不改,担当依旧。这个“八一”,他们或许没有闪亮的军功章,但电站运转时那沉稳而有力的轰鸣声,正是对他们,对千千万万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八一”力量,最深沉、最持久的礼赞。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