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一纸嘉誉背后的隧洞攻坚志

——黄龙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通风兼安全洞开挖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07 信息来源:第二分局   作者:许灵均   字号:[ ]

蝉鸣沸野催暑至,风卷葱茏入陇山。前些日子,一封加盖公章的表扬信从业主手中送到黄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短短数百字,道不尽一群电建人扎根陇山深处的赤诚:他们以蓝帽为徽,以钢筋为笔,把青春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342个日夜的凿岩破壁,让1428米的通风兼安全洞在苍茫群峰间刻下胜利印记,在苍苍群山里刻下胜利的记号,更见证着绿色能源在崇山峻岭间的崛起。

6月11日,这条藏于崖壁的隧洞开挖至终点。11个月的晨昏交替里,48周的星移斗转间,他们与山较劲、同水博弈,让原本横亘在“陇上江南”的屏障,化作叩响陇原能源脉搏的钥匙。那份不变的电建情怀,就藏在每一次挥锤、每一回支护里,在烈日与山风中愈发滚烫。

勇战陇原“蜀道”,力铸陇原丰碑

黄龙抽蓄工程落子“陇上江南”,本应是“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温婉,却因“三高三大一新两复杂”的业界标签,化作了“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的险途。

这条通风兼安全洞,全长1428.67米,城门洞型的“身躯”藏着8米×8米的净断面,像一柄巨斧劈开下水库库尾左岸的山体——起点毗连副厂房,进口牵起上下库连接路与拦渣坝,一头扎进岩脉纵横的地心。可山腹里藏着太多“暗礁”:裂隙水如泉涌,渗水量时如瓢泼;断层节理似蛛网,掉块险情常不期而至;还要与拦沙坎工程肩并肩作业,像在窄巷里跳双人舞,一步都错不得。

“等不起的工期,慢不得的进度,坐不住的责任”,这是项目团队在“陇上江南”里淬出的钢言铁语。工期本就如弦上箭,偏遇征地耽搁让进洞日期从春推到夏,三个月的工期被生生压缩成“倒计时牌”;在沟壑纵横的原始山林中,开凿数公里长的便道难如登天;项目全员不仅要在险象环生的密林里勘测,更要在近乎90°的山崖开凿隧洞;大型设备难以进入,隧道洞口路段软基遍布,挖掘机等设备常陷入软泥,严重阻碍正常施工……千难万险在前,他们却举着“诚信履约、安全履约、规范履约”的大旗,朝着山腹深处步步紧逼。

2024年4月1日到7月期间,团队为进洞不断准备,打通临时施工运输通道、准备材料和设备等等。

2024年6月27日,通风兼安全洞边坡开挖支护工作完成。

2024年7月4日,通风兼安全洞顺利进洞。

2024年11月14日,通风兼安全洞掘进顺利突破500米关键节点目标。

2025年3月26日,通风兼安全洞掘进顺利突破1000米关键节点目标。

如今,通风兼安全洞已开挖完成。

铁律护安全,稳中开新局

掘进可以快,却不能“野”。项目部攥紧“安全质量双控”的缰绳,让每一步都走得稳如磐石。

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严格执行“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原则,每一环作业都有专业安全员与质量员监督,关键节点配合影像资料与数据实时留存机制,实现过程可追溯、问题可倒查。

在Ⅳ类破碎带段落,地质情况恶劣,支护极难成型。项目班子多次带队现场值守,顶寒风、站酷热、一次次深入掌子面查看岩体变化。正是这种“宁可多一遍检查,不可有一丝风险”的底线意识,确保了工程质量在高压下依然稳定可靠。

面对交叉作业难题,通过推行“分区作业、统一调度”方法,搭建“交叉信息互报机制”。每日,施工时间窗就如精密钟表般动态调整,让拦沙坎施工与隧道掘进作业各安其位、协同共进。

“场内道路狭窄、路况复杂,夜间运渣车集中出渣,交通安全不能大意,专人值班指挥、重点管控,一定要确保车辆通行和人员的安全。”安全总监高用国时常提醒。

山路崎岖如肠,运渣车、出勤车每日往返如梭,交通安全管理成为日常必修课。对山路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进行硬化加固,增设警示标识与防撞设施;驾驶员的安全培训课上,案例讲得比故事还鲜活——毕竟,陇山的路,容不得半点闪失。

安全教育培训同样是项目部筑牢安全防线的重要抓手。通过安全微电影、事故案例分析、VR体验馆、安全宣传咨询日、事故警示教育、安全生产技能竞赛、主要负责人讲安全等形式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安全生产例会,确保安全生产平衡有序,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为“零事故、高质量、超进度”完成通风兼安全洞提供了坚实保障。

用“不野的快”在险山峻岭间抢出了工期,以“如磐的稳”在千锤百炼中守住了初心。陇山的每一块岩石都记得,这群人用钢钎刻下的“建得快、守得住、立得牢”,从来不是轻飘飘的口,而是凿进岩缝的承诺,是浇入混凝土的担当。安全这根弦,早被他们拧得比隧洞的钢筋更紧,在风里雨里绷成了永不松弛的信念。

铁军铸魂,青春映山红

黄龙的山记得,这群人是如何把青春的汗滴进岩缝里的。

67名管理人员里,大半是90后。他们在烈日下扛着仪器爬崖,皮肤晒成了“陇山黑”;在寒夜里守着掌子面,哈气成霜仍盯着爆破参数;雨季里,凌晨两点的雨帘中总有他们的身影——“洞内渗水量又大了”,一句话就得往山腹里冲。项目经理陈明涛说:“每米掘进背后,都是一群咬着牙的硬骨头。”

凌晨2点半,千家万户都已进入梦乡,一阵密集的雨声却敲碎了项目经理陈明涛的清梦。

“这预报真是不准,不是说晴天吗?”陈明涛喃喃自语道,“小白,现在跟我去趟工地,各个洞室在施工,这么大的雨,我有点不放心。”

“好的,陈总,我也正放心不下前方,准备去看一下。”小白对着手机说。

由于洞内裂隙水丰富、渗水量大,在雨季奔赴工地巡查早已成了项目成员的家常便饭。在奋战隧洞342天的日夜里,抓安全、保质量、赶进度、控成本……在现场、办公室、会议室,在每一个日夜,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迎难而上、冲锋在前。

要与时间赛跑,就得把白天掰成两半,再把黑夜焐成白昼。项目部架起“24小时不熄灯”的战场:党员们戴着安全帽守在夜班一线,手电筒的光扫过掌子面的每一寸岩墙,台账上记着仓号浇筑的细节,问题刚冒头就被摁下去;80余名工人轮班接力,40台套设备连轴运转,连节假日的调休单上,都写着“现场值守”四个大字。

党员先锋队总在最险处闪动。他们带着队伍啃下破碎带,盯着支护成型,把“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织进了每道锚杆的螺纹里。当别人在梦里听风,他们在隧洞里听岩;当晨雾漫过山顶,他们的工鞋已沾满泥——“超长待机”模式,早已成为项目部成员生活的常态。

如今,1428米的隧洞已如银龙卧山。从去年夏初到今年蝉鸣,每一米都刻着“诚信”二字,每一寸都凝着“坚守”之魂。这群年轻人用钢钎敲开的,不只是山体,更是新时代建设者“向难而生”的勋章。

风过陇山,似在传唱:这里有群人,以血肉为锤,以信念为凿,把“不可能”,凿成了“已完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