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风】雅砻江作证:缆索吊这样“缝”起两岸天堑 |
|
|
|
在川西崇山峻岭的褶皱深处,雅砻江以雷霆之势劈开海拔3000米的险峻峡谷,这里正是孟底沟水电站缆索吊施工的战场。 据悉,孟底沟水电站是雅砻江流域“十四五”以来开工建设的最大规模水电工程,是雅砻江中游七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五个梯级,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01米。电站建成后,每年发出的清洁电能可满足约475万户四川家庭的年用电量,有效推动雅砻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为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水电四局依托其在长江三峡、白鹤滩、小湾等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中积累的顶尖筑坝经验,成功中标孟底沟水电站项目,承担包括核心大坝工程、张牙沟沟水处理系统、大型缆索吊工程等7个关键标段的设计施工总承包任务。 以人力经纬重绘天堑版图 为确保主坝上下游边坡施工材料及设备吊运,水电四局在大坝拱肩槽下游附近和大坝上游约500米处分别设2台固定式缆索吊。 2022年5月,孟底沟水电站缆索吊工程正式开始施工。 “这里当时根本无路可走,满山遍野都是密林,我们上山全靠一把斧头开路。”缆索吊工区管理员吕工望着陡峭的峡谷感叹道。 孟底沟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陡坡地带,地形陡峭,坡度大多在50-70度之间,局部甚至达到80度以上,从勘测之初就注定了缆索吊施工一点都不“基础”。 为了避免与危岩体治理交叉作业以及选择一个岩层较为好的锚固点,勘探测量人员需要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一步步挪动,探寻最佳定位点。 “有时候为了精准定位一个测量点,队员们要在陡坡和荆棘中手脚并用地爬行好几个小时。单是上山一趟就要耗费一个半小时,我们每天最多只能咬牙往返三趟。最开始那段时间,每天收工下山,两条腿都软得像是煮烂的面条,根本使不上劲。”勘测人员说道。 材料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钢筋等建材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运输。在坡度超过50度的山路上,水电四局团队背着30多公斤的物资,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高原缺氧环境下,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我们从营地到施工现场,坐车就需要3个小时,一天在路上的时间就占了6个小时,为了能节约一些时间,当时我们早上都是背着干粮去的,上下班也是我们自己爬上山再爬下来的。”吕工回忆起当年的艰辛,语气中仍带着感慨。 不仅如此,缆索吊平台开挖作业面极为狭窄,机械设备难以展开。面对这一挑战,水电四局团队采取“爆破先行,人工精挖”的工序,先在岩体上进行精准爆破,形成初步断面,依靠人力一镐一锹地修整、拓宽,最终在绝壁之上硬是开凿出了符合要求的施工平台。而许多巨石块径过大,没有机械能实现直接转运,对于仍需搬运的大块石料,则由人力一块块背运至指定堆放场地,避免影响施工区域的道路交通与后续作业。 汗水一次次浸透他们的衣衫,在高原炽烈的紫外线下凝结成斑驳的盐渍;曝露的皮肤被晒得通红脱皮,颧骨和鼻梁接连褪下一层又一层。他们喘着气在稀薄的空气中跋涉,扛着仪器,以身体作尺、脚步为规,最终在极端的环境里,丈量出了毫厘不差的精准数据。 在群山褶皱间编织钢索通途 精度控制是缆索吊装工程的生命线。 在孟底沟峡谷呼啸的风中,多根横跨雅砻江的钢丝绳如同琴弦般悬于天际,它们的平整与平衡直接决定了整个缆索吊系统的安全与精度。 孟底沟水电站1号缆索跨度达820米,设计吊重达25吨,起吊高差约400米,2号缆索跨度达438.69米,设计吊重达20吨,起吊高差约200米,其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国内同类工程中位居前列。 “我们是采用了‘首索定位,余索跟从’的施工方法,也就是以第一根主索为基准,把他的高程与线形精确调整至毫米级设计标准后,再将剩下三根主索以它为准绳进行同步对称控制。”现场总工一边指着空中已定位完成的钢索,一边解释道。 此时,峡谷间的风愈发湍急,钢索发出低沉而富有张力的嗡鸣。 “调索时它们可是‘活’的!”总工提高嗓音,“当时第四根索张拉时,全站仪配合精密水准仪发现高程偏低2厘米,这人眼根本看不出来,但仪器确实显示有偏差。我们立即进行复核,最终判断是温度导致索身微变。”团队随即调整张力,等待温度回落后再度精调,确保四根索“呼吸”同步。当四根主终呈出流畅悬链线形时,对讲机中传来一声:“四索平了!”没有欢呼,只余一片如释重负的呼吸。 “在孟底沟水电站缆索吊系统的建设中,锚索施工是最为基础却也最为关键的隐蔽工程。” 团队成员大多来自白鹤滩水电站,拥有世界级工程的施工经验,但孟底沟的地质条件与白鹤滩截然不同——这里岩体更为破碎,裂隙发育明显,且地下水丰富,直接套用白鹤滩的锚索施工参数犹如“刻舟求剑”。更大的风险来自于灌浆,一旦灌浆不饱满或收缩产生裂隙,锚索与岩体间的粘结力将大幅削弱,如同一颗埋在山体中的“松动的牙齿”,在巨大的缆索拉力下可能被整体拔出,后果不堪设想。 攻坚之战自此打响。 为确保锚索长期受力状态可知可控,团队在关键锚索中内置了高精度锚索应力计,实时监测张拉力变化。这些传感器如同植入山体的“神经末梢”,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一旦发现应力异常波动,立即启动核查:是岩体蠕变、温度变化,还是张拉锁定失效?所有隐患都在第一时间被识别与处置。 通过应力数据的持续反馈,团队还动态优化了张拉加载策略,实现了“监测-预警-调控”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让锚索始终处于设计允许的安全受力范围内,真正将锚固工程由“隐蔽”转为“透明”,为缆索吊装系统筑起了最深层的安全屏障。 于云端刻印四局筑坝金字招牌 跨江索吊桥为前期跨江勘探便桥,是前期连接左右岸的重要交通设施,随着主体工程顺利推进,该桥已完成其阶段性使命,需对该索吊桥进行系统性拆除与材料回收。 传统的暴力拆除方法或大型吊车拆除法虽然可以短时间完成拆除,但往往存在安全风险高、环境影响大等弊端。 为了避免各种风险,水电四局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临时溜索拆除人行索吊桥的方法,即通过搭建临时溜索系统,利用滑轮作为“行走小车”和“吊钩”,利用架设完成的临时溜索逐步将吊桥的桥面结构分解并运输至桥头地面。 “目前国内外水利工程项目暂无采用临时溜索进行索吊桥拆除的施工案例,我们已经成功申报《跨江人行索吊桥拆除施工工法》,经过我们实践验证,不仅能减少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还能显著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在拆除过程中,钢丝绳、桥面结构等均使用溜索回收,所有构件均不落水,实现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零污染。” 同时,水电四局团队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的质量管控机制。为实现检查过程的可视化与标准化,团队将各类检修项目、周期与标准制成标识牌,悬挂于主塔机房内,确保“不漏检、不漏查、不漏修”。同时,所有检查与维修过程均详细记录于专用检修记录本,实现“不漏记”,形成可追溯的质量闭环。 不仅如此,团队还依据缆索吊厂家提供的《20t/25t固定式缆索起重机使用说明书》执行标准维保项目,结合孟底沟水电站现场实际工况与环境特点,对维保内容进行补充与优化,最终编制形成《孟底沟水电站缆索吊维护保养手册》,实现维护工作的标准化、属地化和精细化。 “从施工开始,我们始终保持质量安全“零事故”的记录。”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标杆。”项目经理表示。 自1#、2#缆索吊2023年12月底安装完成投入运行,截至目前,1#运行3138.5台时,2#运行2439.5台时,2台缆索吊完好率100%。 如今,俯瞰孟底沟,缆索如彩虹般飞跨峡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这座缆索吊装系统不仅为孟底沟水电站建设提供了关键保障,更成为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又一典范之作。 在这里,四局人用智慧和汗水,在川西高原刻下了闪亮的金字招牌;用技术和匠心,在雅砻江上谱写了水电建设的新篇章。这条钢铁巨龙,将继续见证中国水电人征服天堑、造福人民的伟大征程。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