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筑梦江河的“工程尖兵” |
|
|
|
清晨6点,广西钦州灵山县的群山还笼罩在夜色中,环北广西D1标段的工地上已亮起点点灯光。一个身材精瘦、头戴安全帽的身影正在灵东泵站来回巡查,他时而蹲下检查块石填筑的密实度,时而查看接缝,他就是环北广西D1标项目部副经理——李云刚。 从三峡大坝的混凝土防裂攻坚,到白鹤滩电站的“毫米级”精度控制;从溪洛渡水电站的岩体支护创新,到如今环北部湾工程的“硬骨头”攻坚,这位80后工程师用24年时间,在11个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现场,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工匠答卷”。 在“国字号”工程中淬炼匠心 2001年7月,刚满21岁的李云刚踏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成为青云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面对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年轻的李云刚既兴奋又忐忑。“那时候每天要走几公里路,背着工具在工地上来回跑。”回忆起那段岁月,李云刚眼中闪烁着光芒。 在三峡右岸三期工程时,面对大坝混凝土防裂这一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四阶段温控法”,通过骨料预冷、分层浇筑、智能通水等创新工艺,将混凝土最高温度严格控制在设计标准内。这项获得“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综合防裂施工技术研究一等奖”的成果,后来成为我国超大型水电站建设的标准工法。 2006年转战云南小湾水电站,李云刚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小湾电站地处澜沧江高山峡谷,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作为施工管理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新”工作法——推行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在左岸400米高程以上坝肩开挖中,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使该工程被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2009年调往溪洛渡水电站,作为质量技术负责人,他负责的左岸水垫塘430米高程以上开挖与支护工程,面临着岩体破碎、地下水丰富的世界级难题。通过优化爆破参数、改进支护工艺,他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还将工期缩短了15%。2013年转战永善水电站时,他大胆修改原设计方案,修改率高达40%,最终使电站提前半年实现发电目标。 “那段时间几乎住在工地上,几乎没有休息过。”李云刚回忆道。 2015年夏天,在湖北茅坪溪边坡治理工程中,面对长江汛期滔天洪水,李云刚创造性提出“长江汛期动态水下混凝土浇筑”方案,经过三天三夜连续奋战安全度汛。 “当时水浪能打到几米高,机械设备都在颤抖。”李云刚说道。 从三峡到小湾,从溪洛渡到永善,李云刚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员到水电专家的蜕变。正如他常说的:“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铸就了一座座水电丰碑,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急难险重中锻造“尖兵” 2020年7月,李云刚临危受命,调任广西驮英灌区驮英西干渠工程项目部副经理兼党支部书记。摆在面前的是一块“硬骨头”,工程变更频繁、施工条件恶劣、成本压力巨大。“当时项目亏损风险很高,不少人都捏把汗。”项目部同事回忆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云刚深知党建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他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活动,将项目难点分解为党员攻坚课题,带领党员不断突破种种不对项目施工造成的难题,将不利方案变更为有利方案,项目变更金额达到合同额50%以上,并取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电建集团QC成果奖,项目先后获得“广西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键时刻党员必须顶上去!”“问题出在哪儿,党旗就插到哪儿”这是李云刚在支部会议上常说的一句话。 2024年5月,李云刚转战环北广西D1标。这个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项目,关系着广西沿海经济带的用水安全。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东笋水池施工——位于水田中的低洼区域,平均淤泥深度达4米,又恰逢雨季,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李总几乎长在了工地上。”施工员小李回忆道。 面对东笋水池施工难题,李云刚创新采用“毛石换填+路基板”的施工方案,仅用7天就完成了10000平方米的淤泥清运和块石换填,创造了“环北速度”。 在征地拆迁这个“天下第一难”面前,李云刚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智慧与担当。面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他顶着44℃的高温,走遍每一寸土地,最终将原设计占用的基本农田调整为林地,既保护了耕地,又保证了工程进度。当拿到用地批复时,这个硬汉子眼眶湿润了:“这是给老百姓的交代,也是给党的交代。” 从技术专家到项目管理者,从业务骨干到党支部书记,李云刚始终保持着“赶考”的清醒。在他的带领下,D1标段创造了多项纪录:23天完成16幅地下连续墙、PCCP管日安装达到12节、30天供应5110吨钢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面高高飘扬的党旗,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在不同形象中淬炼“水匠”本色 在施工一线,同事们送给李云刚一个特别的称号——“水匠”。这个朴素而深刻的称谓,既蕴含着“水利工匠”的职业追求,又暗合着“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更折射出他二十四年如一日坚守工程一线的执着身影。 作为生产副经理,李云刚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在施工现场,每个环节、每道工序、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都需要他来统筹协调,他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在所有执行的项目里身先士卒,带领团队战酷暑、斗严寒。无论是烈日当头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总能看到他指挥若定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分工明确又紧密配合,确保了现场施工稳步有序推进。 “李总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年轻的技术员小李说起这位前辈时,眼中满是钦佩。确实,在环北部湾项目生产一线调度中心,每天最早亮起的灯光下,总能看到李云刚专注工作的身影。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工程脉搏,而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时刻把握着工程的“健康状态”。 “现在我们每推进一米,就能为广西沿海经济带新增1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他指着屏幕对年轻团队说,声音里带着难掩的自豪。阳光透过落地窗,为他两鬓的霜白镀上金边,工作服上渗出的汗渍勾勒出肩背的轮廓,见证着这位建设者无悔的付出。 工作中,李云刚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智慧。他身体力行,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倾听各方诉求,及时化解矛盾,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他关心员工,与管理团队成员打成一片,竭力解决项目部员工的生活困难;他心系一线,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为施工人员提供坚实保障。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团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 在不同人眼中,李云刚有着不同的形象。对年轻同事而言,他是严师,会为0.1毫米的误差要求返工,用严格的标准培养出一批批技术骨干;对协作队伍来说,他是益友,总能设身处地解决实际困难,赢得各方尊重;而对家人而言,他却是那个总在视频电话里说“等工程结束就回家”的丈夫和父亲,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 “选择了水利,就是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他常说,也常做。二十四年来,那枚党徽始终别在他离心脏最近的位置,历经风雨却光亮如新。 当45岁的李云刚再次捧起“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时,那一刻,他的思绪回到了2008年6月28日溪洛渡工地的那个夜晚——在简易板房里,面对鲜红党旗,这个28岁的青年技术员许下了庄严承诺。十七年风雨兼程,从三峡右岸的混凝土浇筑到白鹤滩的移民安置,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岁月在他的眼角刻下细纹,却从未磨灭那颗“誓让江河安澜”的赤子之心。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这位“水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书写着新时代水利建设者的动人篇章。 当被问及职业生涯最自豪的时刻,他没有展示那些金灿灿的奖杯证书,而是缓缓掏出手机——屏幕上是2023年驮英灌区的一张照片:金黄的稻浪在渠道旁翻滚,老农蹲在田埂上,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对着镜头笑得灿烂。那是灌区成功抵御百年一遇洪水后的第一个丰收季。“看,这就是我们水利人的勋章。”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屏幕,声音有些哽咽。阳光斜照进办公室,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在光影中熠熠生辉。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专一行。”李云刚用二十四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像李云刚这样的“工程尖兵”,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新时代的治水篇章。 |
|
|
【打印】 【关闭】 |